绍兴十一年淮西之战
一、金军进犯情况与战役背景
绍兴十年的宋金大战之后,金国重占河南,并在顺昌府积蓄粮草准备进攻南宋。据《照会四太子勾诸处军马攻打楚州省札》的描述,金军此次进攻人数约为十三个万户,九万人。但省札中关于骑兵和步兵的描述估计存在虚张,骑步兵比例过大。笔者个人估计,金军之中骑兵数量不超过五万人。
首先来介绍一下南宋的三大宣抚司:
淮西宣抚司:宣抚使张俊,下辖行营中护军八万人,驻防淮南西路,主力驻扎在建康府。
京东淮东宣抚司:宣抚使韩世忠,下辖行营前护军三万人,驻防淮南东路,主力驻扎在楚州。
湖北京西宣抚司:宣抚使岳飞,下辖行营后护军六至七万人,驻防荆湖北路,同时兼顾淮南西路下辖的光州、蕲州、黄州三州的防务,主力驻扎在鄂州和襄阳。
从三大宣抚司的兵力布置来看,淮南西路的防御无疑最为空虚。淮西军变之后,张俊受命防守淮西,但其主力驻扎在长江以南的建康府。因此淮西经常遭到金军和伪齐的进攻。而驻守荆湖的岳飞部主力驻扎在鄂州,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必要时支援淮西。
二、战役过程
绍兴十一年的淮西之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绍兴十一年正月十五日,金军进攻寿春府,寿春府守将孙晖、雷仲合兵据敌。
十七日,孙晖、雷仲弃城而走,金军攻占寿春。十九日,刘錡率侍卫马军司两万人马从太平州渡江赶赴淮西拒敌,同时令张俊返回建康,措置迎敌。
二十日,突合速与韩常率军渡过淮河南下进攻庐州。
二十五日,刘錡抵达庐州,驻扎在城外。巡视城郭之后,刘錡认为庐州不可守。随后刘錡与庐州守将关师古合兵南撤。
二十六日,金军大部队进占庐州。此时刘錡已南撤,金军分四万余兵力留守庐州,派三路都统和镇国上将军率三万兵力追击刘錡。但刘錡布置精兵殿后掩护撤军,金军未能得利。
二十七日,刘錡结阵徐行,率军撤向东关,凭险据守。
二十九日,金军进占巢县、含山,并派出骑兵剽掠和州、无为军一带。同日,诏令杨沂中率殿前司三万人马开赴淮西迎敌,岳飞进兵江州照应。
二月四日,张俊遣王德为先锋率军渡江,屯驻和州,金军退至昭关。
五日,杨沂中率军抵达历阳。
六日,诏令韩世忠进兵淮西。
七日,王德率军于含山县东击败韩常率领的金军。
十日,关师古,李横率军收复巢县。岳飞兵发鄂州。
十四日,刘錡率兵出东关,于清溪进攻金军。王德、张子盖等合兵含山县,夺回昭关。
十五日,李显忠遣统制崔皋在舒城击败金军。
十八日,侍卫马军司刘錡、殿前司杨沂中、淮西宣抚司都统制王德合力于柘皋镇击败韩常、邢王完颜宗敏率领的几万金军。
二十日,刘錡、杨沂中等率军向庐州进发,在店步(庐州东)击败庐州方向的金国援军,乘胜追击,收复庐州。
总结:如前所述,淮西守备空虚,因此金军轻而易举的推进到了庐州,逼近长江。而刘錡因为兵力不足,只能采取后退保存实力的策略,同时尽可能地威胁金军侧翼。而在张俊部和杨沂中部抵达淮西之后,宋军在淮西集结了十万以上的兵力,而后乘势反攻,夺回之前丢失的庐州等地,金军北撤。总的来看,宋军在这个阶段表现不错,取得柘皋大捷,击退金军南下的进攻。宋廷也下诏奖谕各军。宋军夺取庐州之后,各军驻扎在庐州,没有进行尾随追击。
这里产生了第一个问题:金军是从哪个方向撤走的?
金军有两条撤退路线:一条是直接北上渡淮,那么濠州就在金军撤退的必经之路上;另一条是原路返回,从西北方向的寿春撤回。那么金军到底是从什么方向撤走的呢:
在三月一日的手诏中,赵构明确告诉岳飞,金军从寿春撤走了【闻虏人已过寿春,卿可与张俊会合,率杨沂中、刘錡共往克复。得之,则尽行平荡,使贼不得停迹,以除后患,则卿此来不为徒行也。有所措置,开具奏来。一日。付岳飞】这也意味着,赵构得到的情报是金军是从寿春撤走的;而在后一诏中,赵构继续要求岳飞赶赴寿春【韩世忠奏,已提亲兵自濠往寿春府,卿可约与相见,从长措置。虏人若未全退,或已退复来接战,即当乘其既败,痛与剿戮,使知惩畏;若已退不复来,即寿春、顺昌皆可平荡静尽,免其后来之害。以卿体国之意,必协心共济,不致二三也。遣此亲札,谅宜深悉。付飞】
由上述手诏可知,宋廷明确得到了金军从寿春方向撤走的情报。但是三月四日金军又围攻濠州。如果金军选择了庐州-濠州这条线路撤军的话,金军实际行军速度将会是无比缓慢(可能还不到以步兵为主的宋军行进速度的一半)金军为什么要如此缓慢地撤走呢?这一点似乎不太合理。
《三朝北盟会编》卷205以及卷中所引《淮西从军记》记载,三月初,有南逃的百姓报告说,金人已经渡淮北归,以及金军是渡淮南下进攻濠州。
结合上述记载,金军的撤退路线应为庐州西北的寿春方向。而金军何时过寿春呢?最晚三月一日,宋廷得到了虏人已过寿春的报告。考虑情报传递的时间,金军退过寿春估计是正月二十六日左右。
由此可见,第一阶段的作战,宋军完成了击退金军的任务,但是更大层面上的围歼金军的任务没有完成(毕竟金军退路畅通无阻)
第二个问题:南宋有没有提前统筹安排此次战役?
首先来看看宋廷得到了哪些情报。
要录记载,宗弼在绍兴十年宋金大战之后又拉起了一批部队【先是,金都元帅宗弼自顺昌战败而归,遂保汴京,留屯宋毫,出入许郑之间,复签两河军与蕃部凡十余万亦谋再举】宋廷也认为金军会再次南下进攻。更细节的情报收录在《鄂国金佗续编》的省札里。查阅绍兴十年十月到十二月的省札可以发现,金军似乎倾向于进攻岳家军防区。而且川陕宣抚副使胡世将也上奏朝廷,荆南一带守备空虚,要求加强守备。
绍兴十一年正月十日发出的《令措置四太子人马分路作过省札》中又透露出了这样的情报:宗弼集结大军,有可能兵分四路南下进攻:一路进攻庐州,然后从马家渡过江;一路攻取泗州、濠州,进占扬州,从润州过江;一路进攻海州;一路进攻襄阳。而最可能的进攻方向则是淮西。因此省札中要求韩世忠、张俊、刘錡等严密守备,同时要求如果金军确实主攻淮西,岳飞应该出兵牵制。
再来看看南宋各军的调动。金军十五日正式进攻寿春(在这之前金军前锋已经抵达寿春外围),刘錡十九日出发,前往庐州驻防。而在十日,张俊抵达临安,十九日才因为得到金军进犯的消息返回建康。二十九日,诏令岳飞进兵江州,杨沂中进兵淮西(岳飞在正月上了一道《乞会诸帅兵破敌奏》此奏不晚于正月二十七日从鄂州发出)二月六日诏令韩世忠进兵淮西。
综合来看,宋廷有会合诸路大军合击的战略意图,但是并不能完全确定金军的攻击方向,是重拳砸向淮西还是兵分几路进攻。而在正月末二月初,宋廷完全掌握金军进犯情况之后,宋廷才召集川陕之外的各路大军齐聚淮西。金军全军到达庐州是正月二十六日,宋廷得知消息也应在正月末。
第二阶段:
三月三日,韩世忠兵发楚州。
四日,金军围攻濠州。岳飞兵发舒州。
五日,张俊、杨沂中、刘錡商议班师。在得到金军已退的情报后,张俊与杨沂中商议“耀兵濠上”,同时建议刘錡班师。当日夜,杨沂中、王德率军起发,张俊率几百人留守。
六日,张俊得知金军围攻濠州,随即派人召回刘錡,三路人马共同北上。
七日,韩世忠军抵达昭信县。
八日,金军攻破濠州。
九日,刘錡、张俊、杨沂中三军抵达黄连埠,商议下一步行动。张俊派出斥候侦查,未能探听到濠州有金军。于是张俊让刘錡留在黄连埠,派王德杨沂中率六万步骑前往濠州。
十日,王德杨沂中率军抵达濠州,遇伏溃败。同日,韩世忠进抵濠州。
十二日,韩世忠与金军作战不利,退回楚州。同日,岳飞率军抵达定远县,杨沂中率军于宣化渡江,撤往临安。
十三日,金军自涡口渡淮北撤,岳飞率军撤回舒州。
十四日,张俊率军渡江撤回建康。
十八日,刘錡率军从和州渡江,撤回太平州。
淮西之战第二阶段结束。
首先来看看亲历者的记载:
【二十一日,三宣抚俱至庐州城下。数日之后,俊、存中大将军乃始毕集。是时,朝廷虽命三宣抚合军,不相节制,然而三军进退主盟于俊,而存中又俊之腹心也。锜以顺昌之功骤至节钺,朝廷委任过诸大将,而朝野士民之誉又翕然,故诸将皆切齿嫉之。至是俊、存中虽外为合同,其实军旅利害二人同心,锜皆不得预闻,又不得专进止。方金人之初退,虚实未明,三军相视,犹豫无决。但闻俊、存中议欲弃寿春而移庐州于巢县,复以庐州为合肥。而濠州自金人侵犯,围闭守城,日夜遣人至军前求援。至三月初,有民自淮上窜归者,皆言金人渡淮去已远,而濠路又通。初五日,俊因会饮谓锜曰:公步人久战,可自此先回,径取采石归太平。吾与杨太尉至濠州,耀兵淮上,安抚濠梁之民。而吾军取宣化以归金陵,杨太尉渡瓜州以归临安。庶道路宿食樵爨不相妨,仍命诸漕备十日钱粮。诸漕以水路止于庐州,陆路无夫般运,遂议欲支钱粮军士人一千使之附带,竟如诸漕之议。又令江东陈漕拨水路纲运入滁州接济二军。是夜,二军调发,迟明,军马尽起,独俊留兵数百未行。六日早,存中移俊帐会食讫,二帅俱行。去数里,探者复报金人攻围濠州甚急,俊茫然失色,复遣一使臣驰邀锜。锜遽命军中亦负十日粮,继二军而行。初九日去濠州六十里,地名黄连埠,各驻军比至。则金人已破濠州,杀太守王进,尽虏州人发掘城壁而去。俊乃召存中、锜谋之。锜谓存中曰:两府何以处?存中曰:厮杀耳。相公与太尉在后,某当居前,有进无退。锜曰:有制之兵,无能之将可御。有利害之兵,有能之将不可御也。今我军虽锐,未为有制。且军士被甲荷粮而移,今已数日。本援濠州,濠州已失,进无所据,人怀归心,胜气已索然。又粮食将尽,散处迥野,此危道也。虏人诡计莫测。今不若据险下寨。堑地栽木,使根本不可动,然后出兵袭之。若其引去,徐为后图。此全师保胜之道,愿相公图之。诸将皆曰:善。于是鼎足以为营,仍约逐军选募精锐,旦日入濠州。俊遣斥候数辈还,俱言无金人。或谓金人破城之后无所籍,又畏大军之来,寻已去矣。乃再遣数百往探,皆无所见。俊乃遣将官王某谓锜曰:已不须太尉又去。锜乃不行。惟杨存中与王承宣德领二千馀骑而往,以两军所选精锐策应之。四更起黄连。午时,骑兵先至濠州城西岭上,列阵未定。而金人伏甲骑万馀于城两边,须臾,烟举于城上,伏骑分两翼而出。存中谓王曰:如何?王知其势不可,乃曰:某统制官也,安敢预事?太尉为宣抚,利害当处之。杨乃遽以策麾其军曰:那回。诸军闻之,以为令其走尔,散乱南奔,无复纪律。其步人见马军走,谓其已败,皆散。金人追及,步人多不得脱,杀伤甚众,遗弃器甲相属于道。黄连三军闻之,皆拔寨而起。存中长驱,十二日渡江。俊十四日渡江。锜乃按部伍,整旌旗,最后徐行。金人亦不复追而回】
要录中记载了赵构给出的作战思想:【(绍兴十一年正月)辛亥,上谕大臣曰:李左车言: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敌若犯淮,其势粮必在后。但戒诸将持重以待之,至粮尽欲归,因其怠而击,则无不胜矣】但是庐州一线的宋军给出的结论是:【方金人之初退,虚实未明,三军相视,犹豫无决。但闻俊、存中议欲弃寿春而移庐州于巢县,复以庐州为合肥】虚实未明大概也是事实,只是在战场在己方境内,己方情报不通,这确实有点说不过去。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庐州固然不缺粮,但是从庐州再往北就缺乏运力,似乎不能支持长时间作战。总之,在二月二十日收复庐州到三月五日这之间,宋军都在庐州按兵不动。
三月五日,情况变了。张俊得到了虏已渡淮的情报,一脚踹开刘錡,准备和杨沂中一起耀兵濠上了。名义上中护军、殿前司和马军司互不统属,但是杨沂中和张俊属于两个人穿一条裤子。又因为刘錡建节,因此张俊很是排挤刘錡。可能在这几天当中,岳飞也派属官前来与张俊沟通。可以想见,张俊如此排挤刘錡,他更不会希望岳飞这支远道而来的客军来瓜分他的功劳。因此张俊告诉岳飞,虏已渡淮,前途乏粮。张俊的意思刘錡和岳飞都一清二楚。刘錡选择听张俊的按兵不动,岳飞选择待在舒州并将情况上奏朝廷。
然而到了三月六日,情况又是一变。张俊得到了金军围攻濠州的消息,于是马上派人叫上刘錡一起北上。三月八日濠州失陷,三月九日刘、张、杨三军到达黄连埠。这时部队已经出现了士气问题,刘錡给出了最稳妥可靠的方案:稳扎稳打,先确保营寨,再派精锐寻找战机【虏人诡计莫测。今不若据险下寨,堑地栽木,使根本不可动,然后出兵袭之。若其引去,徐为后图。此全师保胜之道,愿相公图之】事后来看的话,如果张俊听从刘錡建议,也不至于遭受如此惨败。
但在此时,作为大金好队友,大宋好卧底的张俊部斥候传回消息:濠州已经没有金人了!张俊再一次让刘錡待着,他和杨沂中一起耀兵濠上。据《南渡十将传刘錡传》记载,张杨二人在两军中选择了神勇步骑六万,其中两千骑兵策应,直趋濠州。然后发现濠州有伏兵,宋军骑兵直接溃逃冲散了步兵,引发连锁反应,最终惨败【四更起黄连。午时,骑兵先至濠州城西岭上,列阵未定。而金人伏甲骑万馀于城两边,须臾,烟举于城上,伏骑分两翼而出。存中谓王曰:如何?王知其势不可,乃曰:某统制官也,安敢预事?太尉为宣抚,利害当处之。杨乃遽以策麾其军曰:那回。诸军闻之,以为令其走尔,散乱南奔,无复纪律。其步人见马军走,谓其已败,皆散。金人追及,步人多不得脱,杀伤甚众,遗弃器甲相属于道。黄连三军闻之,皆拔寨而起。存中长驱,十二日渡江。俊十四日渡江。锜乃按部伍,整旌旗,最后徐行。金人亦不复追而回】
濠州有多少金军呢?据《淮西从军记》记载,金军留下了万余甲骑。从金军的作战习惯来看,这万余甲骑很可能是金军留下断后的,金军大部队在攻破濠州之后就渡淮北撤了,并没有和宋军主力发生接触。
以上就是濠州惨败的全过程。可以说,金军进攻庐州和金军进攻濠州是两次军事行动。赵构手诏中那句“复来窥伺濠州”倒是挺贴切。事后复盘的话,金军似乎没有集结主力与宋军进行主力决战的想法。即便是最大规模的柘皋之战,金军出场的也只是镇国上将军韩常带一个过来镀金的宗室子,不超过三万人。南宋这边,由于淮西守备空虚,金军可以轻而易举地捅到庐州;宋军可以把金军赶出庐州,但对淮河沿线,也就是宋金交界线附近的金军行动很难做出及时的应对。宋军很难避免濠州失陷,但是完全可以避免濠州的惨败。不需要外加任何兵力,只要听从刘錡的建议就行。然而,以张俊的心性、张杨两军的军事素质来看,濠州惨败又似乎不可避免。
三、岳飞援淮西
岳飞援淮西主要有两次,绍兴四年和绍兴十一年。这里主要论述绍兴十一年的这次。绍兴四年援淮西可作为参照。
岳飞在正月末二月初这段时间上了几道奏疏:《乞会诸帅兵破敌奏》、《乞出京洛奏》、《乞出蕲黄奏》《乞会诸帅兵破敌奏》以及二月十一日的《乞检坐张俊等会战去处奏》向宋廷表达战意,会合诸路大军并力破敌。岳飞先是提出可以直接北上攻击金军大本营,使其北撤。时任江东制置大使的叶梦得也在奏折中提议让岳飞韩世忠率军“绕出其后”不过岳飞也想到了赵构不太可能同意这个提议,又上奏说可以出兵蕲、黄,判明形势之后尝试包抄金军。这一想法和宋廷不谋而合。
如前所述,赵构在正月二十九日发出第一封手诏,诏令岳飞进兵江州照应【据探报,虏人自寿春府遣兵渡淮,已在庐州界上,张俊、刘錡等见合力措置掩杀。卿可星夜前来江州,乘机照应,出其前後,使贼腹背受敌,不能枝梧。投机之会,正在今日,以卿忠勇,志吞此贼,当即就道。付此亲札,卿宜体悉。付飞。御押】岳飞于二月九日接到这封手诏,回复说将于十一日出师【已择定十一日起发,往蕲、黄、舒州界】不过岳飞十一日就抵达黄州,按照行军速度推算,岳飞很可能是二月十日就出发了。
二月初,赵构发出第二封手诏【比以金贼侵犯淮西,已在庐州,张俊、杨沂中、刘錡见并力与贼相拒。已亲札喻卿,乘此机会,提兵合击,必成大功,副卿素志。卿可星夜倍道来江州,或从蕲、黄绕出其后,腹背击贼。机会在此,朝夕须报,再遣亲札,想宜体悉。付飞。御押】这里已经提到了可以尝试从蕲、黄绕出其后。
收到《乞会诸帅兵破敌奏》之后,赵构发出了第三封手诏【昨得卿奏,欲合诸帅兵破敌,备见忠谊许国之意,嘉叹不已。今虏犯淮西,张俊、杨沂中、刘琦已并力与贼相拒。卿若乘此机会,亟提兵会合,必成大功。以朕所见,若卿兵自薪、黄境出其后,腹背击贼,似为良策。卿更审度,兵贵神速,不可失机会也。再遣亲札,想宜体悉。付飞。御押】这一诏中就明确要求岳飞进兵蕲黄再绕出其后了。
二月七日,赵构发出第四封手诏【虏犯淮西,与张俊和州相拒。已遣亲札,趣卿倍道前来,合力击贼,早夜以俟。卿忠智冠世,今日之举,社稷所系,贵在神速,少缓恐失机会也。再遣手札,卿当深悉。七日。付岳飞。御押】
应该是不久之后,赵构发出第五封手诏【虏寇聚于淮西,张俊、杨沂中、刘錡已于和州巢县下寨,与贼相拒。韩世忠出兵濠上。卿宜倍道,共乘机会。前所发亲札,卿得之,必已就道。今遣张去为往喻朕意,卿更须兼程,无诒后时之悔。谅卿忠智出于天性,不俟多训也。付岳飞。御押】
可能是二月十四日,赵构收到《乞出京洛奏》之后,发出了第六封手诏【屡发手诏,及毛敦书、张去为继往喻旨,朝夕需卿出师之报。览二月四日奏,备悉卿意,然事有轻重,今江、浙驻跸,贼马近在淮西,势所当先。兼韩世忠、张俊、杨沂中、刘錡、李显忠等皆已与贼对垒,卿须亲提劲兵,星夜前来蕲、黄,径趋寿春,出其贼后,合力剿除凶渠,则天下定矣。想卿闻此,即便就道。再遣亲札,宜深体悉。付岳飞。御押】
二月十五日,赵构发出第七封手诏【比屡遣手札,并面谕属官,仍遣中使趣卿提兵前来,共破虏贼。谅卿忠愤许国之心,必当力践所言,以摅素志。今据归正人备说,金贼桀黥头首皆在淮西。朕度破敌成功,非卿不可。若一举奏功,庶朕去年宥密之诏,不为虚言。况朕素以社稷之计,倚重于卿,今机会在此,晓夕以佇出师之报。再遣此札,卿宜体悉。十五日。付飞。御押】
二月十七日,赵构收到《乞出蕲黄奏》之后,发出了第八封手诏【得卿奏,欲躬亲前去蕲、黄州,相度形势利害,贵得不拘于九江。以卿天资忠义,乃心王室,谅惟蚤夜筹画,必思有以济国家之急。若得卿出蕲、黄,径捣寿春,与韩世忠、张俊相应,大事何患不济。中兴基业,在此一举。览奏不胜嘉叹。再遣亲札,卿宜体悉。十七日未时。付岳飞。御押】
二月十九日,赵构终于收到了岳飞关于出兵诏的回奏,发出第九封手诏【得卿九日奏,已择定十一日起发,往蕲、黄、舒州界。闻卿见苦寒嗽,乃能勉为朕行,国尔忘身,谁如卿者!览奏再三,嘉叹无歝。以卿素志殄虏,常苦诸军难合。今兀术与诸头领尽在庐州,接连南侵。张俊、杨沂中、刘琦等共力攻破其营,退却百里之外。韩世忠已至濠上,出锐师要其归路。刘光世悉其兵力委李显忠、吴锡、张琦等夺回老小、孽畜。若得卿出自舒州,与韩世忠、张俊等相应,可望如卿素志。惟贵神速,恐彼已为遁计,一失机会,徒有后时之悔。江西漕臣至江州,与王良存应副钱粮,已如所请委赵伯牛,以伯牛旧尝守官湖外,与卿一军相谙妥也。春深,寒暄不常,卿宜慎疾,以济国事。付此亲札,卿须体悉。十九日二更。 付岳飞。御押】
从第四到第八封手诏可以看出,赵构在焦急等待岳飞出兵的消息。不过受限于当时的信息传递速度,鄂州到临安一个来回需要二十天。所以赵构直到十九日才收到岳飞的出兵奏。赵构确实想依托淮西打一个大胜仗,但参照前面的战役进程,张俊和杨沂中进入淮西战场之后,宋军反攻相当顺利,很快就将金军逐出庐州。手诏中所说的出蕲、黄绕出其后也就失去了意义。
不过现在有个很大的问题是,现存史料没有明确记载岳飞从二月十一日到三月四日这之间的行程。据岳珂所说,岳飞曾率军接近过庐州,然后因为得知金军已退就返回了舒州。这里大致参照一下绍兴四年援淮西,从赵构发出援淮西的诏令到岳飞的前锋牛皋徐庆率领的两千多骑兵抵达庐州,这之间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关于岳飞率领了多少兵力援淮西,岳珂在《淮西辩》中说岳飞亲率八千余背嵬军骑兵为先锋。再结合后续岳飞案当中的相关材料,张宪和董先应该也参与了这次援淮西。那么此次援淮西兵力至少是背嵬军+前军+踏白军,这些都是后护军的精锐,背嵬军更是后护军当中最精锐的部队。
时间来到了三月。三月一日,赵构发出了第十封手诏【闻虏人已过寿春,卿可与张俊会合,率杨沂中、刘錡共往克复。得之,则尽行平荡,使贼不得停迹,以除后患,则卿此来不为徒行也。有所措置,开具奏来。一日。付岳飞。御押】在二月十九日到三月一日这段时间里,赵构先后接到了柘皋大捷、宋军收复庐州的消息,以及金军已退过寿春府的消息。因此诏令岳飞与张俊等会合措置寿春,完成战役收尾工作。
可能是在三月五日,赵构发出第十一封手诏【韩世忠奏,已提亲兵自濠往寿春府,卿可约与相见,从长措置。虏人若未全退,或已退复来接战,即当乘其既败,痛与剿戮,使知惩畏;若已退不复来,即寿春、顺昌皆可平荡静尽,免其后来之害。以卿体国之意,必协心共济,不致二三也。遣此亲札,谅宜深悉。付飞。御押】参照前文的战役进程,这个时候金军已经开始围攻濠州了,但南宋上下一无所知,还在筹划措置寿春。值得一提的是,赵构于二月六日诏令韩世忠援淮西,但韩世忠三月三日才正式出兵。
三月十日,情况变了,宋廷已经接到了金军围攻濠州的消息。恰在此时,宋廷接到了岳飞待在舒州的上奏,于是显得非常焦急。赵构因此发出了第十二封手诏【得卿奏,知卿属官自张俊处归报,虏已渡淮,卿只在舒州听候朝廷指挥。以此见卿小心恭慎,不敢专辄进退,深为得体,朕所嘉叹。据报,兀术用郦琼计,复来窥伺濠州。韩世忠已与张俊、杨沂中会于濠上,刘琦在庐州、柘皋一带屯军。卿可星夜提精兵,裹粮起发,前来庐州就粮,直趋寿春,与韩世忠等夹击,可望擒杀兀术,以定大功。此一机会,不可失也。庐州通水运,有诸路漕臣在彼运粮。急遣亲札,卿切体悉。十日二更。付飞。御押】
十一日,赵构发出了第十三封手诏【兀术再窥濠州,韩世忠、张俊、杨沂中、刘琦皆已提军到淮上。以卿忠智许国,闻之必即日引道。切须径赴庐州,审度事势,以图寿春。庐州水运,而诸路漕臣皆萃于彼,卿军至,粮草不乏,又因以屏蔽江上,军国两济,计无出此。已行下诸漕,为卿一军办粮草,不管阙乏。付此亲札,卿须体悉。十一日未时。付飞。御押】这一诏中着重说了粮草事宜,估计是岳飞在上奏中提到了粮草问题。
大约在十三日,赵构收到了岳飞进兵庐州的上奏,发出第十四封手诏【得卿奏,卿闻命,即往庐州。遵陆勤劳,转饷艰阻,卿不复顾问,必遄其行。非一意许国,谁肯如此。据探报,兀术复窥濠州,韩世忠八日乘捷至城下,张俊、杨沂中、刘琦先两日尽统所部,前去会合。更得卿一军同力,此贼不足平也。中兴勋业,在此一举,卿之此行,适中机会。览奏再三,嘉叹不已,遣此奖谕,卿宜悉之。付飞。御押】
十七日,赵构发出了第十五道御札【累得卿奏,往来庐、舒间,想极劳勩。一行将士日夜暴露之苦,道路登涉之勤,朕心念之不忘。比以韩世忠尚在濠州,与贼相拒,独力恐难支梧,累奏告急。卿智略有余,可为朕筹度,择利提师,一出濠、寿间,牵制贼势,以援世忠。想卿忠义体国,必以宗社大计为念,无分彼此。刘錡一军,已专令间道先行张俊、杨沂中亦遣兵前去,并欲卿知。十七日。付飞。御押】赵构接到了韩世忠的告急,诏令岳飞救援。然而宋军早已溃败,此诏还未发出就已经没有意义了。
以上就是援淮西的十五道手诏。接下来分析一下岳飞在三月的行程。首先,据岳珂所说,岳飞三月四日率军从舒州出发北上濠州。岳珂说岳飞是得到了濠州的警报所以没有等待诏令就直接北上了。不过这个说法缺少旁证,而且三月四日金军刚刚开始围攻濠州,张俊都不知道濠州有警,岳飞又从何处得知濠州有事呢?如果三月四日岳飞确实北上了,那只有一个可能:执行赵构手诏中【闻虏人已过寿春,卿可与张俊会合,率杨沂中、刘錡共往克复】的这个命令。舒州到临安的通信时间应该是三四天。有一点值得注意,这个时候岳飞派属官联络了张俊,并且得到了“虏已渡淮”的报告。舒州到庐州约三百里,属官来回大约需要三天。如果岳飞在舒州等回复,可能需要三月七日才能得到回复。然后岳飞再上奏自己待在舒州,奏折于三月十日到达临安。也有可能是岳飞派出属官联络的同时也率军北上了,这样有可能三月六日就得到消息,然后率军撤回舒州。奏折中提到了粮草方面,但具体是什么不得而知。
第十一封手诏的发出时间是个问题。按照手诏中【韩世忠奏,已提亲兵自濠往寿春府】似乎是韩世忠出兵之后上奏,此奏到达临安,然后赵构才发出这封手诏。不过三月五日宋廷发了一份省札,上面提到他将于三月三日从楚州起发。那么考虑到楚州到临安的信息传递时间,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那么这封手诏发出时间可能是三月八日或之后。当然也有可能是三月五日发出。继而,御札到达岳飞军前的时间也有三月十一日前后或者三月八日前后两种可能。
从三月初的两份手诏可以明显看出,此时赵构已经没有了那种催促,而是诏令岳飞与其余各部一起完成扫尾工作,气氛倒也轻松。但是三月十日的时候,宋廷已经得到了金军又来进攻濠州的消息,而且岳飞还发来了驻扎在舒州的奏折。因此赵构十分焦急地于十日十一日连发两道诏书催促岳飞北上。以及三月九日宋廷发出一道催促岳飞提兵北上与诸军会合破敌的省札。
那么岳飞是什么时候从舒州出发的呢?根据第十四封手诏,此诏发出之前赵构得到了岳飞出兵庐州的上奏。诏中说【得卿奏,卿闻命,即往庐州】按照这里的说法,岳飞是得到了命令之后发兵庐州的。据《宋会要辑稿》三月十三日宋廷收到了韩世忠发来的“捷奏”那么此诏很有可能发于十三日。我们把时间往前推三四天,岳飞上奏出兵的时间就大概在三月九日左右,也就是收到第十一封手诏之后。值得一提的是,不管岳飞去濠州还是寿春,他都必须先到庐州。
岳飞有没有得知濠州的军情呢?只能说不知道。没有记载显示张俊有向岳飞通报过濠州军情。但也不排除三月八日九日这会儿有消息传到舒州。
站在岳飞视角,三月四日之前他应该早已得到金军已经撤出庐州的消息,三月四日得到共同北上的诏令,联络的属官回来之后又得到了金军已经渡淮北撤的消息。以及张俊可能把对刘錡的说辞又给岳飞属官说了一遍。个人猜测,岳飞在此时产生了一种“仗也没捞上打,那功也不要去抢”的心态,毕竟金军已经撤走了嘛,张俊杨沂中刘錡等军足够做好扫尾工作了。岳飞这个态度是比较消极的,他最好的选择应该是进至庐州和张俊等合兵。但平心而论,岳飞此时能收到的消息就是虏已渡淮,张俊不至于谎报这个军情,而且事实证明张俊并没有谎报,金军确实渡淮北撤了。在岳飞视角,韩世忠张俊杨沂中刘錡都在淮西,扫尾这个事情他们确实足够了。
但未曾料到的是,金军又渡过淮河围攻濠州了,张俊等人也并未北上而是在商议班师,接到濠州求援之后决定耀兵濠上,安抚濠梁之民。这也是一个相当合理的决定。三月六日之前,一切都还很平静。到了三月九日前后,岳飞已经收到了让他和韩世忠会合清扫寿春、顺昌金军的手诏,并且很可能也有了濠州出事的消息。然后岳飞上奏出兵庐州。
那么岳飞最后到了哪里呢?据岳珂说,岳飞三月十二日抵达定远。岳珂给出的岳飞三月的行程都没有旁证。如果岳飞三月十二日确实到达了定远,再结合上面关于岳飞三月九日左右出兵的结论,那么这次北上的速度相当快。
最后总的来说一下这次淮西之战。
第一阶段,由于淮西地区守备空虚,金军很轻松地就占领了庐州,把战火烧到了长江一线。但是随着马军司、中护军和殿前司相继进入淮西战场,宋军开始反攻并且反攻非常顺利,连战连捷将金军逐出庐州。有一个经常被提到的问题是,赵构是否打算将入侵金军包围聚歼呢?答案是肯定的。据岳飞赵构二人早期的设想,金军在长江和庐州之间,那么岳飞从舒州北上行至庐州附近,就能和淮西宋军形成夹击之势,韩世忠再出兵“邀其归路”。但是一方面宋军进展迅速,一方面岳飞行军速度也不够快,最终结果就是金军顺利撤走,宋军只完成了击退金军的任务,没有完成围歼的任务。
第二阶段,金军撤出庐州之后,淮西宋军因为敌情不明的原因一直待在庐州。直到三月初传来金军渡淮的消息和濠州的求援,张俊决定耀兵濠上。金军应该是聚集了相当一部分兵力围攻濠州,攻破濠州之后很快就将大部分兵力撤走了。宋军主力都在庐州及庐州以南,很难及时应对金军这种在双方实控线附近的闪击。濠州陷落某种程度上说是必然。但是,北上的张杨刘三军绝对有实力收拾这留下来断后的万余兵力,濠州惨败是一定可以避免的,甚至刘錡已经给出了对应的战术。然而,情报失误+轻敌冒进最终使得宋军在绍兴十一年这个时间节点上遭受到绍兴以来最大的败仗。这实在是令人唏嘘。
第二阶段的战事也暴露出了宋军各路屯驻大军之间无法互通消息,勾心斗角,难以互相配合,以及在本国战区内运力不足情报不通等诸多问题。这场战役最终以虎头蛇尾而告终,之后更是产生了深远的政治影响。
带带尾巴狼
· 北京突然感觉要写的东西有很多,哈哈,其实淮西之战的主角从来都不是岳飞,只不过赵构和秦桧后来强行用不援淮西的罪名冤杀了岳飞,所以岳飞某种程度上莫名其妙的在淮西之战中成为了主角,我先把部分关于岳飞的考证结果列举如下,为了方便史料就不放了,如果老哥觉得有考据必要一定要说声,我把相关史料原文列出来。岳飞和赵构的讯息延迟可以确定是两天,其中建康与临安的讯息延迟被叶梦得完整的记录了下来,也就是一天多几个小时。庐州不缺粮,所有长江直流所能涉及到的城池都不缺粮,缺粮的是濠州,因为濠州在淮北,后勤需要走陆运,但南宋当时根本没有在两淮维持陆运漕粮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