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私货满满,三观不正

avatar
关注

满是私货,歪曲历史,而且乏味冗长、根本不好看的奇葩电影。

该片以诗人高适为“大男主”,然后借着李白这个“第二男主”,给他做了各种【粉饰】和【贴金】,极大歪曲了真实的唐朝历史,去忽悠普通观众。

高适这个人,虽然做到了一方节镇 ,拜将封侯,但是人品根本无足称道,历史功业同样不值一提,

特别是对老友李白的见死不救,冷漠无情,千年以来一直颇受世人非议。

而在这部《长安三万里》中,对李白的贬低抹黑,对高适的洗白贴金与虚构历史功绩,已经到了极令人不适的程度:

1、片中说李白是商人之子,所以他自己和子孙世世代代,没资格参加科举。

真实历史中,唐朝不止是禁止商户之家科举,同时也禁止商人子弟为官。「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有市籍者不得官,父母、大父母有市籍者,亦不得官」

李白的一个堂祖父当过济南太守(《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一个堂叔父当过任城县尉(《对雪奉饯任城六父秩满归京》),一个堂兄当过中都县令(《别中都明府兄》),

一个堂叔父在嘉兴县任职,后贬还长沙(《秋于敬亭送从侄游庐山序》「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途拜见,预饮林下」),

足以证明他这一支陇西李氏旁支族人,虽然称不上家世显赫,只能出任地方官僚,但也绝不可能是连科举都不能参加的商户,更不会是某些历史发明砖家臆想的“西域胡人”“从西域潜逃回四川”云云……

2、片中说李白的第一段婚姻,是为了出人头地,去前宰相许家当赘婿,心甘情愿自己的子孙,从此改姓许,还为此求教于孟浩然,

孟浩然避而不见,乘帆东去,而李白还自我感觉良好地认为,孟浩然是专程去扬州提示自己,

才有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

高适同样竭力劝阻李白无果,与之告别。

后来,老年李白又再次“入赘”到了前宰相宗家,还顺便给一个县令汪伦写(卖)了首诗,也恰好被高适看到。

然而,真实历史中,李白这两段婚姻,是许家、宗家这两家过气的前宰相府,与李白这个大诗人的联姻,一个得名,一个得利,各取所需,并没有什么不匹配。

唐朝不同于前代秦汉,后世明清,在于他的官员爵位是不世袭的:比如高适祖父追封渤海郡王,他自己就是个白身,后来做了高官,才封了个渤海县侯,一样传不了子孙。

所以,区区前宰相府,子孙没有高官显爵,说过气就过气了,李白也根本没有让自己的子孙改姓妻家,他和发妻许氏的子女,一个叫李伯禽,一个叫李平阳,

子女改姓妻家,这才是古代“赘婿”的根本标识。某些讽刺李白“吃软饭”“入赘为生”,本就是网络烂梗,本就是厚诬先贤,居然还能拍成电影了!

3、片中的李白,是好高骛远,到处攀附达官显贵,一受挫折,就醉生梦死,沉迷醉乡,哪怕终于当了官,也喝酒游乐,不务正业。

反而高适,是勤能补拙,常年累月种地读书,到了边塞不当幕僚,甘愿做骑兵小队长,深入敌后长达一年,战场冲锋陷阵,又是写「美人帐前犹歌舞」,讽刺张守珪等边帅,

他在驿站见到被安禄山兵将追杀的李白,又救了延误军机要被斩首的郭子仪,而且是为了救郭子仪,才和哥舒翰订下“十年之约”,不得不在十年后做其幕僚。

而且,高适还高风亮洁,哪怕当李白成了翰林学士天子近臣,也没有借他关系给自己谋官,而是看不惯长安一众诗人的奢靡生活,就告辞归乡。

然而,真实历史中,高适到边塞三年,多次向信安王、张守珪等名将求官,就是一心要当幕僚去的,然后得他们的举荐,走上仕途。

一直到高适46岁时,得到睢阳太守张九皋荐举,科举中第,得了个九品封丘尉,三年后就嫌官小不做了。到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的旗下,做了幕僚之首掌书记,这才是得偿所愿。

所谓“李白被安禄山兵将追杀,驿馆遇高适”,纯属子虚乌有。

劝阻哥舒翰斩杀郭子仪,明明是李白求情,和二十多年后,郭子仪自请用自己的节度使官职、平乱大功,换回李白性命,这是历史上难得的一段文武佳话。

《新唐书》:“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翰林学士李公墓碑》:“(李白)客并州,识郭汾阳于行伍间,为免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后汾阳以功成官爵,请赎翰林,上许之,因免诛,其报也。”

片中让高适去策马飞鞭,日夜兼程,高喊“刀下留人”,——当面抢功劳,属实是无耻之尤了。

4、历史上的潼关之战,明明是哥舒翰轻敌冒进,20万精锐唐军,中叛将崔乾佑伏兵而惨败,河西陇右两镇精兵几乎全军覆没, 成建制逃回的只有八千余人,

潼关天险失守,长安不设防而沦陷,间接导致河西陇右空虚,轻易被吐蕃攻取,沦陷胡尘百年之久。

单此一战,屈膝降敌、苟且偷生的哥舒翰,就和唐玄宗李隆基一样,堪称千古罪人!

高适这个掌书记,可并非只是名面上的从八品小吏,而是掌管一镇军政事务、参谋机要的军中幕僚长,由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记室参军演变而来,就是“入幕之宾”这个成语的由来。

唐朝到五代,节度使任命一个掌书记,是要专门“下聘”的,而且和节帅是同食同宿,同上战场,寸步不离,所以只有心腹中的心腹,才有资格担任。

如冯道这个“六朝宰相”起家,就是因为担任了唐庄宗李存勖的掌书记。

所以,作为潼关唐军“参谋长”的高适,在这场惨败中同样难辞其咎,哪怕凌迟寸割,诛其三族,亦难谢二十万将士之冤魂!

他是身负重罪,一路西逃,政治投机唐肃宗李亨,帮助其政斗夺权,才在半年功夫就摇身一变,成了一方节度使。

而片中却把哥舒翰的误国罪责,尽数洗白,还把他塑造得临危无惧,宁死不屈,实在滑稽。

5、李白投身永王李璘幕府,同样是为了平危定乱,一展才华,可以批评他战略眼光欠佳,可以批评他不懂军务还无自知之明。

但较真说,高适和重用他的主君、唐肃宗李亨,一个发动政变,自立为帝的太子,一个出卖都城和百姓,向胡人借兵说【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的无耻卖国之徒,究竟正义性和合法性又何在?

说白了,李白和高适,永王李璘与唐肃宗李亨,谁是定乱功臣,谁是反贼叛逆,不过【成王败寇】而已。

高适作为此战主帅,对沦为阶下囚的故友李白,是明哲保身,冷淡漠视,根本不曾发一言,对竭力营救李白的李妻宗氏,同样拒不相见,同时还把多年来与李白的诗文唱和 ,付之一炬。

全凭了郭子仪这个李亨真正倚重的擎天柱石,舍命相救,才让李白逃得一命。

而片中的高适,又是对李妻宗氏关照有加,又是通过侍童去训斥和羞辱李白,

又是到结局时揭露:原来是他暗中连络了郭子仪,才一同将李白救下,这又辱人又要抢功劳的嘴脸简直——还是够无耻的。

6、最扯淡的一段历史改编来了:

真实历史上,高适担任剑南节度使后,作为西南战区的唐军主帅对吐蕃屡战屡败,完全没有起到牵制吐蕃主力,减轻京畿压力的作用,

吐蕃军连续攻陷了松州、维州、保州等边陲要地,外战外行的高适节节败退,根本无力救援。是唐代宗李豫临阵紧急换将,换上宿将严武,这才力挽危局。

更具决定性意义的,是北部关中战场:十万吐蕃军杀入长安附近的奉天府,唐军调集大批精兵强将,以郭子仪为主帅严阵以待。 吐蕃军强攻城池, 死伤甚众。唐将浑瑊率骑兵多次冲阵、夜袭,斩首6000余级。

吐蕃军后撤至邠州,会同回纥军卷土重来, 郭子仪恩威并施,说服回纥临阵倒戈,唐回联军合力夹击,大破吐蕃军,斩首五万,生擒万人,缴获的牛羊驼马,绵延三百里不绝。

——终究还是郭子仪,是三十年前李白一言保下的那个死囚偏佐,挽救了大唐。

战后,高适调回京中,为散骑常侍,刑部侍郎,被时人讥笑为言过其实的马谡之流,

然而在本片中,却变成了高适诱敌深入,设下埋伏,令七万吐蕃军深陷峡谷,腹背受敌,然后,高适又“功成不必在我”,把这桩全歼敌军的功劳,拱手让给继任的严武……

——为了给高适这个败军之将,虚构历史功劳,简直扯淡得没边了!

7、整部影片的主线,就建立在一个极荒谬的、难以自洽的架空背景下:

吐蕃东线大军围困长安,西线大军在河西攻城略地,南线大军又将巴蜀唐军打得节节败退时,

出逃陕州的唐代宗李豫,派出他的心腹宦官程元振,到剑南军高适驻防的前线,居然不是询问十万火急的军务,而是听高适慢悠悠地讲故事,讲他和李白的相识相交?

片中程元振自称是高力士的弟子,是为了给被流放而死的高力士报仇,手刃了另一大宦官李辅国,而且还对李白极为佩服,高声吟唱「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然而,谁都知道一个基本历史事实:李白当年在长安,首先得罪的,不是李林甫,不是杨国忠或杨玉环,而就是让他给自己脱靴子的高力士!然后杨玉环和李隆基,才会改变态度,疏远了他。

当高力士这等重量级大佬,借评点李白之诗,对杨玉环表达自己的不满时,无论杨玉环内心对《清平乐》是何态度,李白的命运就注定了。

所以,高力士的死忠弟子程公公,居然会欣赏和崇拜李白?这是什么冷笑话!

更关键的歪曲历史在于,这场吐蕃大军围攻长安,唐代宗李豫出逃的大危局,谁搞出来的?

真实历史的罪魁祸首,恰恰就是到处迫害忠良,让藩镇纷纷离心,不肯发兵救援的程公公!

当时群臣纷纷上书:【陛下必欲存宗庙社稷,独斩(程)元振首,驰告天下,悉出内使隶诸州,持神策兵付大臣,然后削尊号,下诏引咎,】

逼皇帝立斩程元振,并下罪己诏,唐代宗不得已,才把程公公免官归乡。

等郭子仪击退吐蕃军,还都长安后,程元振也潜回都城,又是群臣集体弹劾,逼皇帝把程元振流放,在江陵被仇家所杀。

——而如果不知道这段历史,单看这部《长安三万里》的话,必然会把片中又崇拜李白、又关心杜甫,重情重义,友敬忠良,披坚执锐上阵杀敌的程公公,当成人品高洁的好太监呢。

——如果程元振都可以被如此颠倒史实,贴金洗白,那赵高呢?十常侍呢?李辅国呢?王振刘瑾魏忠贤呢?李莲英呢?——是不是也请追光的编剧好好洗一洗?

8、综上所述,整部《长安三万里》的立意就是歪的,其“创作意图”再明显不过:

借着高适这个“平凡普通人”的大器晚成,功成名就,来嘲笑李白这个天纵之才海底捞月壮志难遂的一生,

所以,才有了对高适、哥舒翰、程元振等历史人物的粉饰、贴金和洗白,和肆意抢功劳;

该片从预告片起就大打“李白牌”,借这个千古大诗人来引流,吸引观众,实际创作中呢,

甚至把李白塑造成了一个嘴上说好朋友却一次次忘记约定的【酒鬼】,一个年轻时靠父亲中年后靠岳家养活的【街溜子】,一个永远自我中心主义自我感觉良好的【神经质】,

甚至还让中年李白露出一身肥肉酒肚子,和勤于练武一身腹肌的中年高适去做对比,

甚至还把岑参、贺知章、王昌龄、王维等一众诗人,都写成了整天在长安酒肆,不务正业、吃喝玩乐、醉生梦死之徒,和片中“怀才不遇勤学苦练种地读书”的高适去做对比。

甚至还把李白《侠客行》「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说成为高适所写……简直搞笑。

李白又不是没有专门写高适的诗,(《送张秀才谒高中丞》),片方嫌这诗不出名,非要偷《侠客行》,还真就是把无耻进行到底了!

然而,说到底,高适那点诗才,在大唐算什么?高适那点功业,在大唐又算什么?——用高适贬低李白,贬低其他诗人——凭他也配!

华夏神州,各个地域的生活习俗各异,喜好各不相同,各种方言差异之大,更是“十里不同音”,远超欧洲列国的各种甚至可以互相通话的所谓“独立语言”。

所以,在太多欧美人的眼里,中华能持续两千年的维持大一统王朝,持续三千年的同为华夏理念,作为同一个文明持续五千年之久,是完全匪夷所思、不可思议的一件事。

因此,我们的民族和文明,在相当程度上。就是靠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共同的文化意识和民族认同所维系的。

所以,从周公孔子管仲,到诸子百家司马迁,到李白苏轼文天祥,他们对民族的实际贡献,是远比很多军功赫赫的王侯将相更伟大的。——因为他们提笔写字,就是同一个文明的构建历程。

什么是精彩的历史虚构:《妖猫传》里,杨玉环对李白说:「因为有了你,大唐才真的了不起」,这才是人人都明知是假、但又都希望是真的精彩浪漫主义。

而整部《长安三万里》,不见浪漫风华,只有市侩思维,才会觉得如高适这样,当一个外战外行、损兵折将、丢城失地、贻祸千古的将中马谡,就因为其最终拜将封侯,居然是“大器晚成,光宗耀祖”了!

——笑,如果唐朝诗人竟是比谁官大,就证明谁的人生更成功?

那么高适一个刑部侍郎,剑南节度,和韩愈(京兆尹御史大夫)比呢?和白居易(刑部尚书太子少傅)比呢?和上官仪、张九龄、元稹这些正经入主政事堂的宰相比呢?和称量天下的实权首相上官婉儿比呢?

更不说从李世民、武则天到李隆基,抛开他们皇帝身份,凭其传世诗作,也一样能勉强算个诗人的。

所以,片尾说高适在唐朝诗人中所谓“功业最高”,用来对比李白所谓的“天真幼稚”,着实是不值一哂!

一群骨子里【媚权】的庸人编导,才会交出追光动画三观最不正、质量最差劲、可看性最糟糕的作品!

影视区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发布于湖南阅读 461404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黑蜘蛛雅辛

· 重庆
温州大雨刚看完,夹不夹私货我不知道,但是李白被演绎成一个纸醉金迷、没有毅力(修道),忘记约定之人,全片就是浪荡颓废,除了吟诵诗句的时候,根本看不到这个角色有任何出彩之处;除去我们对于那些诗句的情感,试问这个电影角色你有几分喜欢呢收起

李白年轻时候意气风发不出彩么?后来一步一步怎么颓下去为什么要修仙避世的都交代得很清楚,成了翰林待诏之后因为不得重用最后沉迷饮酒也是事实,最后因为不甘心和政治幼稚误入永王幕府更是洗不掉的污点。但凡稍对李白有了解的都应该知道李白这辈子就在为求官折腾最后变成瞎折腾,他在仕途方面已经混到了说事实就是黑的地步了。

亮了(2063)
查看回复(14)
回复
discusser-avatar

十一月的打工人

· 广东
虎扑JR0005043872史实以旧唐书为准收起

那问题来了,在新唐书整体涉猎范围扩大,篇幅却更短的情况下,引用一段旧唐书没有的郭子仪救李白来当论据是不是太歪了

亮了(623)
查看回复(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