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这么多西方伪史论者?
【转】
说一说我的心路历程吧。
我的历史启蒙,源自于我小学时,看我哥哥的高中历史教材,上面有古罗马城和汉代长安城的对比——汉代长安城比古罗马城大三倍。
当时我内心感到很自豪啊!
可是,后来我看了越来越多的历史文献,这种自豪感就各种变化,很有意思。
比如,我后来才知道,原来汉朝人别说老百姓穿衣服了,就连军队穿衣服都是个大问题。
汉代,军人的衣物按制度,应该是由政府供给的。
但是,由于古代的生产力不行,如何筹集足够多的布料、衣物,并且物流周转到前线,一直以来都是个大问题。以至于即便是汉朝最强盛的时候,西域、长城沿线地区的驻军都有可能不能及时得到政府配发的应季衣物。
于是,汉朝只能对士兵去租衣服、就地买衣服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时允许士兵家属寄衣服过去。
对于军属给士兵寄送的衣物,不仅直接走军队物流系统,还需要打上军用的包裹并戳上军方封印。除了专人运送外,还有详实的物流档案和核销制度,并且对仓库保管的衣服,要按季度进行汇总校核——这一切都是害怕士兵的衣服被人偷了、抢了。
你说朝廷配发的衣服就多好吧。
也不是。
为了节省成本,汉朝有些军装都不是以成衣的形式下发的,而是以布料的形式下发的——还需要官兵自己加工,或掏钱给当地工厂加工,然后缝成衣物。
甚至,有些情况下,还会发各种“絮”,给士兵冬天时塞到衣服的内衬之中用以防寒。
这里还要说一下的是,严格意义上来说,汉代朝廷是不允许军队租借官方配发的服装的。但实际上,租借官衣的事情就从来没有消失过,甚至还经常造成法律纠纷。后来朝廷没办法,搞了很多整顿行动,也没啥效果,只能半合法化的建立了赀买管理制度,要求类似交易要形成“赀买衣财物籍”,要求将交易人的身份、姓名、物品详情、价格、时间、地点和担保人等信息填了,然后存档。
官兵租借官衣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当时的纺织品是硬通货,有些官兵就会把朝廷发的衣物或布匹偷偷卖掉一部分,结果自己不够穿,关键时刻就只能去赀买。
你说汉朝士兵穿衣服都只有这么个条件,何况汉朝老百姓?
事实上,汉朝时期,赀买产业遍布方方面面。比如很多老百姓经常会去租衣服穿。
我最开始看到这些历史事实的时候,我就心想啊,这汉朝也不怎么样啊,连个衣服都没得穿。
一点都不像隔壁罗马,物产丰饶,衣着光鲜,日夜笙歌,挥金如土。
可是,后来我才知道,人类真正实现穿衣自由,严格来说都是工业革命后的事情了。
在汉朝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汉朝一年收的实物税中,输帛一项合计500多万匹,约合2400万至2500万平方米。以当时汉朝6000万人左右的人口规模,摊下来,每个人只能分到不到0.5平方米的帛布。
就这样,元封四年还是汉武帝的盛世之下呢。
对了,汉代,人类还没有突破棉花的种植和纺织技术,加上整体纺织技术的落后,当时人类的纺织品,除了丝绸之外,其它布料都不是足够优秀的服装材料——这也是丝绸能成为古代全球贸易中的绝对硬通货的原因。
既然就这么个情况。朝廷为了保障军服供应,还得建立起庞大的国营纺织业。不仅在中央设置国营纺织厂,在各郡县也设立了地方的官营纺织厂。这些纺织厂,小的几百号工人,大的几千甚至近万工人。
同时,汉朝还要不断革新纺织机械,提高生产效率。出现了各种巨型纺织机械的同时,当时的织布机甚至可以预设程序,自行编织一些较简单的纹饰了。
这里要提一句,汉朝有些纺织机械,欧洲普及上都是公元1000年后的事了。
可以说,当时的人类世界,汉朝的纺织技术和产业规模,是超越了时代的。
但就是这样的水平,竟然连保障军人的服装,都是那么的头疼。
所以有时候我会有个脑洞,古希腊人那么喜欢裸体,搞不好并不是气候那么简单,怕不是纺织业太落后,裸体省布料?(别当真,脑洞而已)
再后来,有一天我一篇文章说古罗马也就30万常备军顶天了,然后某个知乎大V拿着国外的文献记载跟我说,古罗马帝国有60万常备军,比汉朝还要多!
请问,大家觉得我当时的内心会想些啥?
我发现有些大V,看外国文献就不喜欢带一点思考的,明明他们面对国内文献就那么充满睿智。
其实服装的问题不仅仅适用于古罗马的军队,也适用于古罗马的人口。
古罗马人口有一个亿,还是五千万,三千万,都不是关键。
关键在于,古罗马以什么样的生活质量来达到这样的人口。
你不可能一边说古罗马人口比汉朝还多,一边又说古罗马人民的生活质量比汉朝百姓还高——这不符合那个时代的生产力。
就像如今的印度,人口比中国多,粮食产量比中国少,还是全球粮食出口大国,然后有人跟你说,印度不仅人口比中国多,生活品质还比中国人高。
这话谁信?
谁信谁傻逼。
不过,这世界上还真有人信——比如相信印度免费医疗的印吹。
所以说,西方历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就是自相矛盾。
又当又立,这也想要,那也想要。
啥都要,哪还顾得着逻辑?
没有逻辑,自然漏洞百出,被人质疑了。
所以,为啥一到建筑领域,西吹就要全方位的证明西方古代建筑比东方古代建筑更牛逼?
原因很简单,他们希望通过建筑领域来证明西方古代拥有更高的生产力,从而证明西方的优越性。
但是这些人呢,都忽略掉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既然西方古代建筑那么牛逼,那么为什么留存至今的生产建筑/工程却那么少呢?
比如古罗马斗兽场、古罗马浴室、厕所、赛马场、神庙,各个宏伟至极,但这些建筑全部都是消费型建筑,甚至古罗马引水渠也是消费型建筑/工程——因为古罗马高架引水渠的主要功能并不是投入到生产领域,而是饮水和喷泉供水、冲厕所等用途。
什么叫生产型建筑/工程?
比如大型的金属冶炼遗址。
比如大型的农业灌溉设施。
比如大型的粮食仓储工程。
比如大型的纺织工厂遗址。
比如大型的生活器皿作坊。
古罗马有没有这些遗址?
有,但不多,规模也都比较小。
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不符合逻辑的认知。
那就是罗马人天天只要玩,不要生产吗?
更进一步的认知就是,罗马的文明是凭空掉下来的吗?
我们说中国古代农业发达,底气是动辄几百上千公里的大型水利工程。是用了几千年还在保护我们的都江堰。
我们说中国古代冶铁发达,底气是动辄上十万,甚至几十万平方米的大型冶铁厂遗址。是日产量动辄几百千克甚至上吨的高炉遗址。
我们说中国古代纺织业发达,底气是动辄数千工人的工厂,是各种先进的纺织机械,是各种牛逼格拉斯的纺织品文物。
有工具,有粮食,有衣服,才能谈生产力。
没有工具,你拿什么从事生产?
没有粮食,你拿什么发展科技?
没有服装,你拿什么保障生活?
我从来不认为古希腊、古罗马不存在。
我也知道古罗马的工程技术有其独到的地方。
我更知道古罗马也有不错的全国道路体系。
但是,有些人看到了古罗马的罗马大道,就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国家道路网。
有些人看到了古罗马的下水道,却认为中国人不会修下水道。
有些人看到了古罗马建筑的拱券结构就认为是数学、是力学,却认为中国古建筑的斗拱结构就没有力学,更没有力学。
实际上,明眼人用脑子就明白的事情。
没有国家道路网,中国古代那么多驿站是修在天上的?
没有下水道,中国古代下雨的时候,未必是皇帝带着太监拿着桶子去排水的?
说中国古建筑没有力学和数学?那从现在的工程学院随便拉几个建筑学的学生,去搭一个应县木塔试试?
一面要全方位的吹捧西方历史,一面又全方位的贬低中国历史——如此违背事实的操作,你不假,谁假?
催生伪史论的,不是何新那一帮人,而是那些过度吹捧西方,贬低东方的人。
阿波罗的小太阳
· 北京不只是历史态度,啥都双标,反正标准制定和解释权都在人家手里
焚烧者
· 北京说白了就是欧美对历史的态度双标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