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谁才是更有可能避免的?两者之间能够构成因果关系吗?
人们常说,八王之乱是导致五胡乱华的直接原因。诚然,西晋末年匈汉刘渊和成汉李特的起兵都是八王之乱的衍生产物,粗看之下这个逻辑似乎没有问题。然而,我们这研究二者关系是必须先搞明白几个问题:
①八王之乱前,有没有类似五胡乱华的先兆出现?
②五胡乱华的根源是在晋朝还是在更远的曹魏、东汉?
③没有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就不会在4世纪初期爆发吗?
弃凉之议,东汉中叶就有之,河西虚耗,陇右胡尘,关中防务基本委托给当地豪族,万幸到了东汉末年出了凉州三明,勉勉强强保住雍凉,魏末晋初又有马隆立下奇功,西晋末到十六国还有张氏的前凉政权,甘肃才得以成为今天人们心目中的汉地。晋朝很烂没错,晋朝腐烂统治激化矛盾也没错,然而我只是好奇,面对如同人口炸弹一样逐年南迁的少数民族浪潮,我国历史上还有没有其他王朝提出来更好的策略?东汉的弃凉肯定不可取,一兵一卒未动就拱手让出一州,而且并没有在实际上解决问题。曹魏的政策看起来不错,然而实际效果是诸葛亮北伐,当地羌氐屡次帮助蜀军,并且在魏末晋初还炸出来秃发树机能领导的河西羌乱。等这一问题到了晋朝,除了缓和矛盾(执行起来很困难而且效果并不会多明显)和激化矛盾,已经没有第二条出路。既然矛盾迟早会激化,为什么锅还要晋人来背呢?换言之在五胡乱华这件事上,根源不还是在东汉和曹魏吗?如同击鼓传花一样传到晋朝手上,在晋朝爆炸,似乎我们并不能怪罪晋人太多吧?
八王之乱的根源出在晋朝的军镇制度也就是宗室出镇上面,而带来的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影响就是动摇西晋的统治基础,因此八王之乱是晋廷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失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虽然阻止不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爆发,但也可以多多少少减轻烈度)。而八王之乱时胡汉合作频繁,基本上大大小小的宗室朝臣军阀都在呼吁少民支持(王浚刘琨分别联合段部鲜卑和拓跋鲜卑、司马颖联合匈奴刘渊,这其中刘琨是和祖逖齐名的英雄,考虑到祖逖也有和石勒暂时和平通商往来的经历,我们不应该把这一时期的民族矛盾看的太大,冉闵石虎毕竟是少数人,融合仍然是主流),在时人看来少民已经成为了一支政治力量,这也从侧面说明,即便没有八王之乱,在西晋内部政治斗争加剧的情况下,少数民族仍然会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被引入政斗中。因此,即便没有八王之乱,在西晋的矛盾激化下,少数民族仍然会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试图参与到政治中,为自己争取到更多更好的权益,而这也必然会触犯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利益,双方矛盾的爆发不可避免。即便换个王朝,从西晋换成西韩西赵,这一矛盾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少则六七年,多则十到二十年,矛盾仍然会迎来总爆发。因此五胡乱华理论上还有一丝丝避免的可能性,实际操作上完全没有避免的可能性。
以上是本人拙见,希望各位多多讨论,提出宝贵意见。
摇还是不摇的问题
· 陕西汉末三国人口损失太惨重,中原百姓十不存一,少数民族内附无法避免,你不编户齐民把他们打散,乱就是迟早的。八王之乱导致了一个很糟糕的局面就是主体民族即没有人又不能打,那只能把文明白白丢给胡人。
LITHUANIA1991楼主
· 河北顶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