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商之争,回溯上古史华夏即为戎狄与夷狄的王权之战。

avatar
关注

早期华夏非南北朝之争,而是东西之争,无论是东夷还是西戎都混血有北狄血统。

比如山东沂源的扁扁洞遗址、后李文化博山遗址,这两初典型的东夷文化区,出土的遗骸,都检测出了Y-DNA:N-CTS582,典型的北狄血统。

又从神话中可验证,商祖契母为简狄(《史记》),狄为北狄之意。夏族禹母为女狄(《遁甲开山图》)。

禹母是夷狄的证据不止如此,女狄,名志,但又被记载为“脩己”,脩通修,为少昊氏四叔。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少昊氏有四叔,日重、日该、日修、日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

修是职务,统领北方之玄。己是姓,志是名,女狄是代称,北狄之女的意思。

再比如秦始皇的祖先,女脩,也是同理,秦祖为帝颛顼,与夏同源,帝颛顼在山海经中被东夷少昊抚养长大,而颛顼之后的夏秦两族母族也都担任脩的职务,可见上古史戎夏与夷商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

夏出西戎,史书屡记。

《尚书纬·帝命验》:禹,白帝精以星感,修纪山行,见流星,意感栗然,生姒戎文禹。

《尚书纬·帝命验》注:姒,禹氏,禹生戎地,一名文命。

《潜夫论·五德志》:修纪见流星,意感生白帝文命戎禹。

《吴越春秋》:家于西羌,地曰石纽。

《帝王世纪》:长于西羌,西夷人也。

早期夏族为西戎人,商族为东夷人,山海经帝俊,即是帝舜、帝喾、高祖夒,三体一位的化身,帝俊生十日,而夏史中也见十日并出。

《古本竹书纪年》:胤甲即位,居西河。天有妖孽,十日并出,其年胤甲陟。

十日一出,胤甲即死。

值得注意的是都夏后称谓的记载,为胤甲。

众所周知,这是典型的东夷商的名称,商朝历代君主的称谓:天乙、大丁、卜丙、仲壬、大甲、沃丁、大庚、小甲、雍己、大戊、中丁、卜壬、戋甲、祖乙、祖辛、羌甲、祖丁、南庚、象甲、般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己、祖戊、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文武丁、乙、辛。

此为称谓,非姓名,比如帝辛就是纣王,子姓,名受,号帝辛。

光搬出胤甲,可能不直观他与其他夏王的差异,若直接对比的话就容易多了

历代夏王:帝启、帝太康、帝仲康、帝相、帝少康、帝杼、帝芬发、帝荒、帝世、帝不降、帝扃、帝胤甲、帝孔甲、帝昊、帝发,帝履癸(桀)。

从胤甲开始,除了发,孔甲、昊、履癸都是东夷称号。

但并不是他们就没有夏族的名字与称谓,胤甲就是,姒姓,名东江,夏号为廑,所以有被称之为夏后廑。

从胤甲开始有东夷称号,国力开始衰退,亡国进入倒计时,帝昊的名字,直接就是东夷首领的称好,太昊,少昊,此名不仅见于首领,也见于贵族,比如皋陶,皋通昊,古同音,现在也有hao的发音的多音字。

这似乎是一种妥协,一种文化上的臣服,或者说是商人的追叙。

要知道,对夏朝的历史,是周代通过后代反述的,周王所封的杞人忧天的杞国,并非是夏后氏直系后代,而是古之旁支同姓国,也就是非直系的王族。

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

很多对夏朝的历史可能是从商王之后宋国口中得出的,所以商人追溯历史时会以商的命名方式冠名。

夏商之仇,就是戎夷之仇。

古之神话世系,黄帝-??疑似石峁戎狄、少昊-东夷、颛顼-狄夷、帝喾-东夷、帝尧-西戎、帝舜-东夷、大禹-戎狄。

其中黄帝是模糊不清,少昊是东夷是确认的。

颛顼极为复杂,他即是北方黑帝,匈奴与夏后之祖,(汉代匈奴称天为撑黎,即为颛顼之后重黎。)但同时又被少昊抚养,他的后代又担任“修”,氏又是东夷太阳有关的“高阳”,所以视其为狄夷。

帝喾,前面说了,帝喾,高祖夒(甲骨文)、帝舜是三体一位的,古之世系说鲧为颛顼子,但是鲧和帝尧是同世代的,完全对不上,就是因为帝喾这个世系和帝舜其实是一体的,如果将帝喾和帝舜视作一人,一切就豁然开朗。

帝尧,姓伊祁,与神农同姓,连史书记载的早期迁移的经理都一模一样,且都为赤帝。而神农又为姜姓,姜者,女羌也,西戎人。最关键的还是历史文献的记载。

《孙膑兵法・见威王》:昔者,神戎战斧遂;黄帝战蜀禄。

《战国策・秦策・苏秦以连横说秦》: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

斧遂=补遂

补遂=涿鹿

古代都是音译的,神戎就是神农。

西戎之神也。

帝舜,东夷,疑似商朝早祖。

《礼记》:殷人禘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国语》:商人禘而祖契,郊冥而宗湯。

《帝王世纪》:帝喾,高辛氏,姬姓也。其母不见。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夋”。(高辛氏,商族先祖,高为称谓,商的甲骨文,就由辛的甲骨文组成,具体自己百度。)

《郭璞注山海经》:俊亦舜字,假借音也。

帝舜的妻子和帝俊的妻子都是娥皇。

且帝舜的经理和商灭夏的地理位置相符合

历山

《墨子》: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

《上博简·鬼神之明》:桀折于历山。

鸣条

《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上博简·容成氏》:汤或从而攻之,降自鸣条之遂。

苍梧之野

《古本竹书纪年》:帝(舜)葬苍梧。

《上博简·容成氏》:(桀)遂逃去,之苍梧之野。

而舜子又为商均,封商地,又和商族对应上了,可见帝舜和帝喾,以及甲骨文中的高祖夒,同为帝夋,同为高辛氏,皆唯商族。

那有虞氏呢?有虞氏是虞幕。

《国语》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其后皆为王公侯伯。

这里提到了虞朝、夏朝、商朝、周朝。

虞幕即为有虞氏之祖。

帝舜,实为高辛氏,与帝喾、帝夒三体一位,即为山海经中的天神,帝俊(夋)。

阐述完了五帝出身,那么就该回归正题,说说戎夷之争了。

大禹禅位的对象是皋陶。

《帝王世纪》:舜禅禹,禹即帝位,以咎陶为贤,荐之于天。将有禅之意,未及禅,会皋陶卒。

前面我就说了,皋,通昊,看东夷少昊的元字就知道了,元为少皞。

也就是说,大禹-西戎→皋陶-东夷,这么个顺序。

但是皋陶死了,所以东夷不满,遂有有扈氏之乱。

《庄子・人间世》:“禹攻有扈。”

有扈,东夷也,《左传·昭公十七年》:“九扈为九农正。”为少昊氏的农正。

虽然战胜了有扈氏,大禹仍要妥协,他与有扈氏通婚,且禅让给了东夷的伯益,伯益,即大费,伯翳,东夷秦朝之祖。

神话中记载,《山海经》就是伯益跟着大禹治水去完成的。

但是,禹之子启杀了益。

《古本竹书纪年》:益干启位,启杀之。【案引《晋书·东皙传》】

《古本竹书纪年》:益为后启所诛。【《史通·疑古》《杂说上》引】

《古本竹书纪年》:益为后启所杀。【楚辞天问补注引】

战争又起,有扈氏明明出身东夷却与大禹同姓,东汉解释的说法就是联姻后的孩子,是大禹的庶长子与启争位。

高诱《淮南子注》:有扈,夏启之庶兄也。以尧舜举贤,禹独与子,故伐启,启亡之。

另一种说法就是现代,灭有扈迁移之,并赐姓。

再回溯一下,黄帝(意思戎狄)、少昊(东夷)、颛顼(夷狄);这是一西戎,一东夷,一个半夷。

帝尧(西戎),帝喾/帝舜;这是一东夷,一西戎。

大禹(西戎),接下来该东夷了,但是帝启开始家天下,夏王朝建立,所以东夷与西戎就陷入了战争状态。

而且意思,有扈氏与帝启的战争就是伯益带领的。

《今本竹书纪年》: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王帅师伐有扈,大战于甘。

伯益一去封国就位,帝启在同年与有扈氏开战。

战后戎夷关系破裂,导致后来的夷羿篡夏,夷寒浞杀帝相,灭姒姓国斟灌与斟寻。

纵观战国历史上记载的夏朝,可以发现,夏朝所有的敌人全都是从东边来的,可和商周历史都不符,这也是一个可以看出来夏朝族与西戎北狄的关系极为密切的因素,夏出戎狄,与匈奴共祖或为现实。

而回到最初的话题,戎夷之战到了后期,东夷崛起,史书以“十日并出”来作暗喻,这个时候夏后已经是进入死亡倒计时了,称谓的变化一是东夷开始攻伐西邑夏,开始给夏人帝王冠以东夷之称谓。

《尚书·太甲上》:“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

为什么敌人却冠以本族帝王的称谓呢?比如夏后皋,这可是东夷至高称好,太皞和少皞的称谓。

从甲骨文的祭祀中能看出来,商人还是很崇拜夏人的,主要青铜器是在中国西部传到东部的,所以商人对西方人有着技术上的敬佩。

甲骨文中对西邑的祭拜可窥

貞:燎于西邑。【合6156正】

有人好奇,西邑就是夏朝吗?大概率是

《清华简》: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尹念天之败西邑夏。《清华简》:汤往征弗附。挚度,挚德不僭。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

因为甲骨文中只有西邑的祭拜,而没有东邑,北邑,南邑,结合后世春秋战国的文献,称夏为西邑夏,这个甲骨文中的西邑应该就是夏朝。

以上就是上古戎狄与夷狄之战,华夏原始股就是戎、狄、夷组成,到了秦汉,吞并南方,也因此南朝打不过北朝,北朝统治的地区都是华夏原始股,怎么打?南宋发展之后才有机会。

发布于辽宁阅读 2396

全部回复

no-replies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