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t是不是练起来很苦?
itt厉害的应该都是最爱自行车的吧?
看欧洲年轻一代车手好像都是父母10岁左右给孩子让专业人士做个vomax评估,看适合不适合骑车~
但丹麦(温)、斯洛文尼亚(波罗)、卢森堡(施)、比利时(妃)这些有钱又有闲国家的孩子是怎么做到放弃吃喝玩乐苦练itt的呢?
真的是爱??
陆少保
· 山东群众基础很重要。像Patria里展现的,巴斯克地区每家的男人每天一起去骑自行车,就像咱们晚饭后出去遛弯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社交方式。美帝这边许多体育是学校和社区小俱乐部玩起来的,典型代表就是库斯,小时候在本地俱乐部玩山地车,但成长过程中兴趣换了很多其他项目,到高三才重新开始骑车,大学玩山地,大三才开始骑公路,CU Boulder自行车社的骄傲。他从小到大一直就没有把体育当职业这条路来走,一直就是兴趣,业余玩,不影响按部就班读书考大学。大四拿到美国车队合同,一边上课,一边在加州公司实习,一边参加比赛。他大学毕业的时候本来都找好工作了,但因为环加州皇后赛段进前十的表现,最终七月拿到了珍宝的offer。美帝的许多项目都是这样发展,我以前学校的自行车社团,和库斯的本科社团一样,平时一起骑行训练,周末参加collegiate校际比赛和其他各种比赛,春天山地,夏天公路,秋冬CX。学校所在的社区也有大大小小许多业余自行车队。和库斯相对比的就是麦克诺蒂McNulty。这就像Real在楼上说年少天赋满满未必就能成为职业车手,例如汉密尔顿和辛德利的对比。麦克诺蒂是自小专业训练,参加比赛,U18呀U23呀一个级别一个级别往上比的,就像彪哥他们在欧洲那样,那时候也是一直被关注的天才少年,然而现在看发展不如库斯这样野路子出家的。在美国的UCI比赛青少年组也见过这样的孩子,譬如有一对练CX的加拿大双胞胎姐妹,十四岁,从小严格训练,赛场上像双骄那样碾压其他孩子。然而她们成年后也未必能成为佼佼者。但另一方面,自幼接触这个行业的人脉见识也为她们将来成为从业者建立了优势。美国的UCI比赛有一些是退役美国车手回国后推动创建的,大车队也类似,他们将专业的理念和经验带回了美国,并通过社区化发展建立美国的自行车人才体系。我在美国的UCI比赛做志愿者,深刻感受到这项运动“专业比赛社区化,社区比赛专业化”,职业车手、业余车手、爱好玩家、未来车手、年幼小朋友,相互交流密切,人人都可以在正式赛道参加自己组别的比赛,CX比赛专门给小盆友的赛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三岁就可以报名,十二岁就可以去正式赛道,即使只会骑滑步车的三岁宝宝都可以参与。车手和车友虽然美帝的自行车社区文化和欧洲差得还是太远,但也比国内好太多。不仅自行车,美国的运动大部分是纯粹出于爱好。新英格兰有长达半年的冬天,小孩子下午两三点放了学,大学生下了课,在后院、校园山坡上就可以练滑雪。到了高中就可以自己组队去山里越野滑雪。夏天各种湖泊深潭都可以游泳,州里会雇佣救生员看护(许多高中生夏天就打工做这个),许多市镇也会在市中心设置季节性泳池。皮划艇、越野跑、攀岩是我们周末日常的活动,有成熟的社团,玩的成本很低,包括高尔夫也是普通中产家庭可以负担的。至于棒球、曲棍球、足球、篮球等等,更是随处都是,小公园也经常看到练习飞盘的。孩子在社区或者学校参加队伍,本地、州际大大小小的比赛,人才很容易被发现。非热门项目即使从大学开始才玩,也有很多大学四年练成奥运冠军的。职业运动员都是辛苦的。但是如果是因为热爱才选择如此,心理阻力也就会小一点,但辛苦并不会少多少。至于天朝和发达国家的体育差距,我认为各方面差距都很大,关键还是群众基础和专业接触途径。然而,这些不是大力修建场馆或者喊几句发展全民健身的口号能解决的。首先还是解决年轻人生活压力太大,小孩子学习压力太大,没有什么时间参与运动这件事吧。普通百姓不拼命工作就过不上好生活才是根本问题。这是整个国家和社会体制的大环境导致的。
请叫我王小欠
· 安徽ITT有多苦,你的ftp,一般都要顶半小时以上,世锦赛冠军那个谁,五十多分钟,一半四区一半五区,什么概念,你要忍受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和不适,还有精神上的,你的全部精神应该都用在对抗放弃这个念头上,表哥为什么强,他的忍耐力简直非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