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张雪峰效应:多所985大学在豫没招满,浙大新闻专业在列
近期,在高考国家专项计划录取中,出现了一则引人关注的新闻——多所985大学和211大学的新闻专业未能招满。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其中涉及到了教育专家张雪峰的言论以及他与相关专业教师之间的争议。 据报道,张雪峰在一次直播中对家长表示,新闻学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职业选择,他建议家长将其作为兴趣爱好而非职业来对待。这番言论引起了新闻专业教师的不满,并在互联网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重庆大学的张小强教授为新闻学辩护,指责张雪峰以出格的言论获取公众眼球,称他为无耻的网红。而张雪峰则反击道,他的初衷是希望家长能够将梦想和现实分开,将新闻学视为兴趣而非职业选择。 这场争论中,张雪峰强调了家庭资源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家庭拥有足够的资源和后盾,孩子才能有更多选择的权利,可以不依赖考试来决定未来的道路。他的观点主要面向没有太多资源和人脉的普通大众,鼓励他们谨慎选择,并认真对待每一步。 然而,这场争论的结果可能并非如人们所期望。让新闻学领域受影响的并非仅仅是张雪峰的言论,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自行查询后发现新闻学的前景并不乐观。通过网络平台上的信息,他们了解到新闻行业存在一定的就业难题,这导致了学生们对新闻专业的兴趣减少,进而导致了现在的局面。 事实上,在这场争议之前,已经有一些关于新闻学的警示存在,只是影响力较小,没有引起广泛关注。因此,可以说这场争论成为了触发点,引发了学生们的自主思考和调查。学生们开始认识到,选择专业必须理性而明智,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和热情,还需考虑就业前景和自身能力。 对于高校来说,这次招生中新闻专业未能招满的情况是一个警示。学校应该更加关注社会发展趋势和学生的就业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让他们有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在做出选择时可以更加明智。 总结而言,张雪峰效应引发了对新闻学专业的关注和争议。虽然他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的选择,但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对新闻行业前景的客观认知和自主思考。这场争议给高校、学生和社会带来了一次沉思和启示,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专业选择,将兴趣与就业前景相结合,为个人未来的发展做出明智的决策。
涨不停了
· 广东没错,我一女同事的侄女,成绩挺好,报志愿就只盯着中农的生物。多少亲戚劝她生物不好就业,待遇差——她就不,非生物不读。问她原因?说是去参观过现代农业,特别有兴趣,非生物不读!一定要读到博士,一定要为国家现代农业做贡献!据说入学时是中农生物专业的最高分,现在已经在读博了,确实是说了什么 话就做到了什么 事。她还是独生女,家里深圳好几套房的,纯爱好了。我觉得这种学生还是值得鼓励的,各行各业都 还是要有人去学,去做。
有没有人要买火柴
· 四川我表弟几年前考的国防科大,读了一年死活不愿意继续读,退学重考了去了成电,他是国防生,退学要赔钱的,十多万。所以张雪峰说为什么要情怀,没情怀你怎么支撑的下去,我表弟宁愿赔钱宁愿浪费一年宁愿再高考一次都要退学,听说还会记录档案,不知道钱赔多了会不会记,我也没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