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为什么越来越差?根本原因还是CBA联赛
为什么我们的球员一代不如一代,和国际差距越来越大?我认为这和CBA联赛畸形的运作方式有极大关系。
首先,目前的CBA联赛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公务员联赛,只要进了CBA,你打的再差也不会丢饭碗,就算丢了饭碗也可以去打三人篮球、打野球、当网红,这就让CBA球员成了铁饭碗。而且如今CBA联赛工资水涨船高,获得利益也更加简单,球员也就过得更加安逸,在这种低竞争环境下难以让球员继续提升能力;
其次,CBA大部分球队并没有夺得总冠军的渴望。任何一个联赛,无论NBA还是欧洲的联赛,任何的球队都会为了总冠军而付出一切,所有的努力都只为了夺得总冠军,因为总冠军可以带来极大的商业价值。然而CBA联赛,不同球队的球市和市场价值差距极大,这导致普通的球队与豪门相比完全没有竞争力,战绩更进一步带来的商业价值也比较有限(例如广厦,进了几次总决赛也没有带来太高的关注度),因此导致多数球队以混日子、不亏损为主要目标,甚至产生打假球这样恶劣的行为,进一步导致CBA竞争环境的恶化。
再次,CBA联赛的球员流通极其有限。作为一个商业联赛,球员的商业流通是最基本的底线。然而CBA联赛这么多年来,离商业流通还差的非常远。这源于各支球队的培养方式,来源于各个省份或自行培养的青年队和体工队,而不是中立的学校或其他来源,这导致球员被俱乐部锁死,毕竟花了时间培养,不可能白白送人,这就很大程度限制了球员的流通。而球员无法商业流通,进一步导致联赛竞争环境恶化。
以上三点导致联赛竞争环境极差,球员能力提升基本靠自觉,除了几个有争冠目标的强队,基本上没有球队能让球员进一步提升与国际水平接轨。毕竟球员再努力也是拿这么多钱,不努力也可以当网红赚钱,不怕丢工作,这就造成球员能力的进一步恶化。而在20年以前,CBA联赛虽然更加不商业化,但当时CBA完全为国家队服务,纪律严明,球员作风扎实,像八一这种严格纪律高要求的球队为国家队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如今制度优势不断淡化,CBA走向商业化的道路崎岖坎坷,变成了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的半吊子联赛,导致球员实力进一步断档。
想要提升国内球员实力,就必须增强CBA联赛的竞争环境。首先眼光必须放向校园篮球,这能够淡化青年队体工队这种阻碍球员流通性的旧模式对联赛的恶劣影响,同时能够培养年轻大众对于职业篮球的关注度,这一点也是目前姚明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但实际上校园篮球也存在低竞争压力的环境,并且比CBA更加恶劣。有天赋的球员进入大学篮球是好事,但是现在的大学篮球队,球员必须修完四年,这首先导致球员错过了进军职业篮球、提升自己的关键几年,同时大学篮球极差的竞争环境导致球员基本没有自我提升的动力,甚至越打越差,白白浪费身体天赋的大有人在。因此,想要促进球员整体水平的提升,体教结合、大学篮球改革势在必行。
其次还要让年轻球员多打高水平的比赛,千万不能窝里斗。鼓励年轻球员去欧洲、美国打拼提升自己,且不要将回CBA联赛作为自己的目标,而是要立足欧美高水平联赛。目前对于年轻球员的培养也逐渐往这个方向发展,也涌现出了杨翰森、赵维伦这些优秀球员,但这些球员如果无法冲击NBA,大概率也将回归CBA联赛,而CBA的低竞争压力将导致这些球员浪费自己的天赋,逐渐平庸。因此必须鼓励球员走出去,打不了NBA就去打欧洲联赛、打发展联盟,篮协给予一定的经济上的补贴和支持,让年轻球员与更多高水平球员交手,提升技战术水平与国际接轨。
最后CBA联赛还必须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比如采用升降级制度,每赛季最后的几支球队降级,这可以减少摸鱼混日子的球队,提升联赛整体竞争力;同时还需要大幅度提升联赛交易流通程度,进一步细化交易规则,比如对于球队自行培养的球员,加入新球队后新球队需要向旧球队支付培养费,且培养费与该球员能力(场均数据)和潜力(年龄)挂钩,给出具体的计算公式,减少球队漫天要价的可能。对于合同到期的非新秀合同球员,自动进入自由市场,任何球队均可与其签约,母队没有所谓的顶薪锁死或其他不合理的强留球员的规则,将交易彻底商业化、透明化,从而提升球员的竞争环境。
总的来说,CBA乃至中国篮球体制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定会有非常大的阻碍,也会产生一段时间的阵痛。虽然现在处于黑暗时代,但姚明的领导班子至少慢慢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我们对于篮球的盼望,可能还需要一定时间来实现,但那一天终将会到来。
鬼叫我-
· 广东先把领导层子换了再说
迈迪逊花园宝宝楼主
· 福建换汤不换药,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