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让身体对抗成为中国篮球的借口
长期以来,不论是官方,媒体人还是大量的球迷,都认为中国男篮成绩不行的原因是对抗不行。对抗弱,导致在遇到强队时技术和投篮能力发挥不出来。但日本对芬兰的这场比赛之后,很多人之前心中的“对抗论”被颠覆了,因为这无法解释:对抗和身高不足的日本后卫为什么能在比赛中发挥出自己的技术和投出60%命中率的高产量三分。
先说结论:对抗是影响篮球比赛的一个因素,但影响我们的技术发挥和导致我们的投篮命中率远低于联赛水平的原因不是对抗,而是不适应现代篮球的高质量攻防节奏。
球员打球的习惯基本上是在平时的联赛里养成的,中国球员也不会例外,CBA联赛的比赛特点是什么样的?
1.进攻节奏缓慢,充斥着大量的落阵地跑战术
2.抓反击能力弱,除了巅峰马威的广东,很少有球队擅长抓反击
3.三分比例偏少,很多三分的半空位机会国内球员都不会选择出手
4.如果球队战术跑不出来,往往选择交给外援一打一或一打n
这几条导致了CBA虽然是个48分钟的联赛,但回合数和得分相比于其他联赛都偏低;此外球员也都习惯了打这种节奏缓慢的比赛,不太适应现代篮球的高速攻防体系。
而日本联赛的特点是什么呢?
1.快,每个回合不论是落阵地还是反击都打的很快,很多回合没有跑战术,而是抓到半空位的机会就出手
2.身体接触很干净,要么是躯干的正面对抗,要么干脆不怎么对抗,不会有多余的违规的手部和脚部动作。
这几条联赛习惯导致了日本队敢于在场上出现半空位时自信出手,以及从容地适应(甚至可以说是引导)着场上高速的攻防节奏。
以上是联赛的不同,除此之外,中国球员在训练中也没有培养自己适应高速攻防节奏的比赛的心肺能力。一方面是CBA不太需要这个,CBA一直在强调静态身体对抗能力,第二是我们的青少年比赛,高中比赛也都不要求这个,也都是在强调身体,球员从小都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心肺能力训练和比赛。
因此,中国球员既没有通过科学训练练出适应这种比赛节奏的心肺能力,在联赛里也没有培养出好的习惯,这就使我们呈现出了和现代篮球脱节的比赛内容。到了世界杯赛场,日本队的比赛节奏快,观感好,而国家队的比赛迟钝,滞涩,球员们出现空位不敢出手,联赛里的技术和投篮也发挥不出来。
不过,还是有人会说,日本赢芬兰的比赛不能仅用攻防节奏快来解释,第四节后半段是河村勇辉+霍金斯在半场阵地战中击溃了对手;咱们CBA重视对抗,那至少对抗能力应该有提升啊,可是咱们的阵地攻防怎么看起来还不如对抗不行的日本队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听起来会觉得匪夷所思,但事实上的确是,在阵地战中,日本队教练霍瓦斯把日本后卫身高和对抗不足的缺点转化成了某种优点。日本后卫虽然矮,正面和横向对抗都不行也没有对抗习惯。但他们的身材让他们真的非常敏捷,进攻端启动的第一步特别快,在对手忌惮其投射能力上抢时,可以很轻易地过掉对方后卫杀入三秒区,在面临与对手护框者正面对抗的时候,传给位置感极好又是为数不多能在篮下对抗的霍金斯将球打进。
这种把身体劣势变成进攻时灵活敏捷优势的能力,让我想起了2014年世锦赛菲律宾队的传奇后卫阿拉帕戈,那一年的菲律宾在中立场地靠着他和布拉切的发挥,78比81惜败克罗地亚,81比85惜败阿根廷,73比77惜败波多黎各,远比日本主场击败欧洲二流芬兰令人震撼。
由此可见,身体对抗固然重要,但篮球比赛绝不会因为身高和对抗不行就不能打。如果你能适应高速的攻防节奏,将身体劣势转化为速度优势,是能与一般的欧洲二流球队抗衡的。中国男篮当前坠入低谷的根源,恐怕还要从科学训练和平时联赛里找。毕竟,考前恶补远不如平时脚踏实地。
中国篮球,需要尽快跟上时代潮流。
专利代理坑职业
· 广东我求求外线的几位爷能保持33的三分命中率和70以上的罚球命中率。内线那几位保持70以上的命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