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男足男篮不行?
正文之前:
1.本文所提及的“大型体育项目”是以足球篮球为代表,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影响力、场上参与队员较多和大范围开展的体育项目。
2.本文中所提及的比赛内容均只讨论中国男子足球队和篮球队参加的洲际级及以上的国际赛事。
3.根据作者观点,篮球比赛里输10分的差距可以大概相当于足球比赛里输1个球的差距。
一、
今天是23年男篮世界杯中国队的第二个比赛日,中国队以69-89输给了南苏丹队。
哪怕在三天前中国队的首场比赛之前,大家还心存希望的想“少输给塞尔维亚、拿下南苏丹、力拼波多黎各”,从而争取到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参赛资格。
在两天前中国队以42分的分差输给塞尔维亚后也有不少人觉得面对南苏丹和波多黎各尚能一战。
在一天前,日本队凭借身高仅1.72米的河村永辉的优异发挥战胜芬兰队后,大家的热情几乎被如浇冷水。
而在今天赛后,这种幻想几乎烟消云散了。只剩下很少的人还认为中国队仍存希望,而这极少数人中也不包括我。
在去年大年初二国足输给越南之后,有不少朋友问我“中国男足为什么这么菜”“男足什么时候菜到这种地步了”,而在今天男篮输给南苏丹后,也有几个朋友找我吐槽“男篮不是还行吗”“男篮跟男足现在谁更菜”。对于以上问题,我只能做如下回复:
男足和男篮都不太行,不行的程度几乎相等。男篮看起来还稍微体面点的原因在于世界范围内足球的影响力和整体竞技水平高于篮球,篮球的竞争范围相对宽松。如若不信,请仔细思考对比一下:男篮的今天像不像男足的昨天?男足的今天,又会不会是男篮的明天?
二、
其实不行的不仅是男篮和男足,几乎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影响力、场上队员较多和大范围开展的项目咱们好像都不太行。相比于橄榄球、棒球和冰雪赛场上的冰球,男足男篮几乎算的上“行”。男足男篮之所以被广泛的认为“不行”,除了确实不行以外,还因为这两项运动在国内所受关注度较高,给群众的信息量更大。
那么为什么足球篮球受关注程度较高呢?因为这两项运动观赏性高,同时比较易于开展。如若不信,请仔细思考对比一下:咱们比较行的传统项目如乒羽射跳体举,谁能说的上来其中任何两三项一年开展几次国际大赛?
三、
那么男足男篮不行的原因有哪些?以下是我认为的一些主要原因:
第一:金字塔基太浅
这是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
在过往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体育发展政策一直是“小巧男女少”,力求取得成绩,宣扬国家精神。我并不反对这种政策,但它的发展方针不利于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影响力、场上队员较多和大范围开展的项目的发展。
和其他竞争范围较小的项目相比,足球篮球发展的水平较高,参加的人数多,想要取得成绩,就要求你的项目基础要很好。因为这种影响力大的项目,其构成框架就像金字塔一样,国家队的这些人就是金字塔的塔尖。如果塔基不厚、不牢靠,塔尖自然也会不够高。而构建基础是一件很庞大的项目,需要在各个年龄段都要有很大的投入。
在咱们这有一件很现实的事:青少年到了中学阶段上初中的时候,就几乎必须选择走专业体育或者业余体育,形成两条差距非常明显的道路。业余体育就好好上学,专业体育就进当地梯队。以咱们目前的校园体育水平,纯纯是玩票水平,和职业梯队没有任何可比性。在这一环节金字塔基就几乎十去六七,这样又怎么会有好的上层塔尖呢?
第二:官僚体系不适应
足球篮球这两个项目具有很高的经济效应和影响力,那是挣钱出成绩的岗缺。对于足协篮协的许多领导官员,这个项目只是他们升迁的一个阶段。一个官员在任几年,如果这段时间取得不了成绩就无法升迁,所以他自然会想方设法的在有影响力的地方做出点成绩来以便于后续的发展。对于最上层的核心领导而言,最出成绩的直接项目就是国家队。发展青训要改动当前的结构,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同时做出的成果不容易展现,于是很少有人在这上边努力。
同理,对于负责青少年部分的领导而言,各梯队只有拿到名次才能彰显其成绩,于是在培养选拔队员的环节上自然就会倾向于“容易出成绩”的运动员。对于青少年比赛而言,年龄上大一两岁在身体素质上的差距堪比成年的职业运动员和普通人,因此在早些年修改年龄的现象屡见不鲜,最广为人知的例子就是男篮的易建联将实际年龄改小三岁。连这样出类拔萃的选手都出此下策,这功利性的大环境可见一斑。而在严抓修改年龄之后,在无法通过修改年龄占据优势的情况下,选拔发育程度更好、身体素质更优秀 的运动员成为主流。毕竟领导需要出成绩,在青少年比赛中,身体素质占优几乎就相当于在比赛中占据了优势。有了这样的选拔标准,自然就有了这样的培训标准,因此我们可以在比赛中见到很多身体条件优秀但基本功不过关的球员。
都想着能摘果子,却不想十年育树百年育人的道理。这样不是违反体育发展的科学规律的吗?短时间内可能会有点作用,但长此以往,连原有的那点基础也都没了。
第三:人才培养系统断代
我们之前的体育人才培养是走体校路线,把一批适合体育项目的人才选出来从小进行培养,像姚明、郑智、易建联都是这种体校培养的产物。这种培养系统的结构其实相当于一个瘦圆锥的形状,这样也能培养出一些人才,尤其是世界范围内还不重视,项目整体水平不太高的情况下,现在的乒乓球、体操跳水等其实还是类似的路线。
但足篮球这种影响力大、参与人数多、发展水平高的项目靠这样是不行的,需要很广泛的基础。1992年红山口会议召开,中国足球开始职业化,成为中国体育职业化的先驱。其主张引进国外的市场化体制,由社会机构为主的各地青训组织培养人才,逐渐废除体校,破旧立新。在1995年,中国篮球也开始创办职业联赛,意图向职业化靠拢。这种改革的本意没有错,是符合大型体育项目发展规律的。可惜学的不彻底,破旧是破了,立新是没立起来。
这种操作相当于废除了原来的人才培养系统,却没及时搭建起新的系统,导致人才培养出现明显断代。只能依靠旧有系统的部分残余和新建的不完全系统进行零星补充,导致运动员水平一代不如一代。
体校的问题在于选拔范围太小,一般来说仅限于地方教练个人走访或者相关从业者的推荐。而理想中新建市场化培训体系可以让所有有意参加的小孩子都参加进来,再通过社会面的培训和比赛让优秀球员脱颖而出。
以日本的校园足球为例,大部分学校都有较好的体育氛围,许多学校都有比较专业的教练来带领学校的球队。不同于中国的是,中国的校队一般由体育特长生组成,跟普通爱好者学生关系不大;日本的校队由规模庞大的社团作为基础,再从中挑选优秀者代表学校参赛,普通水平的学生也能得到比较规律的训练和参与。说直白点,中国是体育和教育分离的,日本是体育和教育结合的。体育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参加的,而教育是每个人都会参加的,这样培养选拔的范围就大了很多。
以欧洲的社区足球为例,在欧洲有非常浓厚的足球氛围,很多足球俱乐部就是以一些职业团体、工会为基础组成的。像英格兰的曼联的创立者其实是当地的一群铁路工人,而阿森纳则是由当地一家名为“皇家阿森纳”的武器制造所的工人所成立。这种创立模式的俱乐部与社区的融合程度很深,而欧洲人的休闲时间也比较多,可以与俱乐部产生很多的互动。在当时各地创立有很多小的俱乐部,几乎遍及每个社区每个村落。区别只在于类似曼联这种后来发展成为大俱乐部,原来的很多小球队并没有消失,依旧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其就好比作者从前在济南市圣井街道上学,街道当地下辖就有鸡山村队、黄土崖队、黄旗山队等,各队之间定期都有比赛,当地大人和小孩在比赛时候去支持本地球队,以此培养和居民的融合感。本地的球队也会招募有兴趣的小孩在空闲时间训练,踢的好的小孩会去更大规模的俱乐部进行更专业的训练,这样一层一层往上选拔。这是从社会面进行的选拔。
中国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根本没有这样的足球篮球氛围,很多人甚至连自己的省队都不知道是什么,更不会参与相关项目。山东人或许知到历史悠久的山东鲁能泰山队,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如果具体到各市,恐怕就更少有人知道了,更遑论县、镇。
四、
综合来看,大型体育项目的选拔应该是自下而上的,但中国的传统体育选拔制度其实是比较自上而下的。是上层有发展这个项目的需求,才有了各级体校选拔培育人才,而不是大家喜欢这个项目,这个运动发展的好,才在这个运动项目上有了竞争力。
中国人每天太忙碌了,忙碌到很多中国人就是并不真正喜欢体育,只是喜欢这个体育项目能拿到的金牌。是我们要拿金牌,才推动这个项目发展;而不是我们喜欢并推动这个项目发展,所以能拿金牌。
在虎扑上看到很幽默的一条评论,当年的尤纳斯九问,我们都完成了多少?
老哥挺幽默的,说最起码第八条解决了一半,因为姚明退役不打了。可我自己写了这么多,也仍有我自己无法或不愿回答自己的问题:
为什么总说青训,到底发展了吗?发展成什么样了?
为什么运动员在国际赛场拿不出在国内赛场的自信?水平有相对差距,可为何自信会差这么大?
为什么我们的各级队伍需要这么久的集训?
为什么我们的运动员鲜有自己具备突出特点的?
为什么我们用不好归化球员?
为什么领军人物一代不如一代?
为什么国内教练员取得的成绩也一代不如一代?
为什么球迷总觉得没上场的球员更好?
为什么我们的球迷会仅仅因为一点点热身赛的成绩就满足?
五、
再次回到最开始的问题:男足和男篮不太行吗?是的,确实不太行。有人会说,这次失败是因为教练不行,某个球员没上场。我们首先假设里皮和乔尔杰维奇确实不行,起码是不适合中国队,那么世预赛场场让韦世豪踢满就真能进世界杯吗?那么这次篮球世界杯带着郭艾伦就真能小组出线吗?足篮球的水平下降是大趋势,不是一两个看起来还可以的球员能逆转的。打NBA的李凯尔都不行,踢中超的一群前锋外援都不行,真要逆转时代,起码要有姚明、孙继海这种水平的球员吧。
那他们会继续不行吗?是的,还远远没有到达底线。毕竟在那之前没人会想到国足被泰国血洗,真踢不过越南;也没人会想到男篮亚锦赛会输给台湾省队,亚运会输给印度。现在看来这些失败仍然是小概率事件,对上他们十次才可能输一次。但难免在将来变成大概率事件。正像许多年前国足踢东南亚球队从来是手拿巴掐,男篮打非洲兄弟也是轻松自如。可现在男足已经屡次证明东南亚球队没那么好赢了,男篮打非洲兄弟也往往力有不逮。男足男篮起码还有一定竞争力,这才哪到哪。(笑)
那他们是单纯的竞技水平不行吗?不是,是全方位的不行。不单是国内教练员、球员同世界高水平有差距,国内球队的训练方式、后勤保障也有差距,并不是花钱更多就更先进的。相关从业者也有差距,解说、记者中我比较推崇苏群和徐静雨。前者由于年龄的增长,解说和文章有时也有不足和争议之处,最起码兵败马尼拉只有他敢说蔡桓公讳疾忌医,19年只有他敢说“就CBA这帮球员”,今年只有他敢说中国队输的可能比19年更惨,乔尔杰维奇目前在“邯郸学步”。后者不必多说,乐就完了。至于球迷,虎扑、dqd、直播吧等还剩多少比赛结束以后认真分析比赛的球迷呢?
那他们什么时候能行呢?抱歉,我给不出答案。下午在群里看见兄弟说可能要等到杨瀚森成长起来了,我问“杨瀚森能比得上周琦吗?”起码现在看来比不上,将来的可能性也不大,就像周琦也比不上阿联,阿联比不上姚明,武磊比不上郑智,郑智也比不上孙继海。同样的一棵树,怎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就结出不同样的果实呢?
那他们会有行的一天吗?当然,我可以肯定。大型体育项目发达的地方一般分两种,一种是欧美那样富到有足够多的时间,一种是像非洲拉美一样穷到只剩空闲。而我们总会有不那么忙碌的一天,会有更多的自我时间,会有更多的人真正的喜欢体育本身。到那时,我们的足篮水平自然就会上去;到那时,足篮水平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苏然Ray楼主
· 山东今天下午确实很难受 第一次在虎扑发这么多 希望老哥们都理性说说 出路在哪呢
虎扑JR0270508772
· 广东足球一球,可能比篮球10分要多,足球差一档的队伍摆大巴,很有可能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