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我想看我们低估了日本的无耻
8月24日北京时间12点,从这一刻开始,太平洋的海水成了两种颜色,一种是核污水,一种是海水。
所有人都应该记住这一天。
也许,你我都曾以为,核污水入海只是日本不得已的选项,他们会找到更好的办法。
但事实证明,我们低估了日本的无耻。
对日本政府来说,将核污染水排放入海,或许早就决定了。
鉴于许多人还不了解整件事的始末,馆长凯先生就用三个时间点,简单说一个这件事的背景。
第一个时间点,是2011年3月11日。
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东电公司管理下的福岛核电站发生核事故,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
为了冷却核反应堆,东电公司选择向核反应堆注入海水。
于是便留下一个问题——如何处理这些核污水。
当时,东电公司建造了上百个污水处理罐,来储存这些核污水。
这就是今天日本排入海的核污水的主要来源。
这种储存方式本身没有问题,但问题是,随着核污水的增加,这些储罐装不下了。
所以,就有了后来的事情,也就是第二个时间点——
2021年4月13日。
日本政府宣布,决定以海洋排放方式,处置福岛核电站事故核污水,并坚称:“没有其他选项。”
但事实未必如此。
早在2016年,负责福岛核电事故的日本专家组就提出了5种核污水处理方案,按处理效果优先级,依次如下:
一、固化填埋
二、电解释放
三、蒸汽排放
四、注入地层
五、排入海洋
日本政府最终选择了第五种。
为什么是第五种?
答案是——便宜。
看看这几项措施的成本,你就明白了。
固化填埋,耗资2431亿日元;
电解释放,耗资1000亿日元;
蒸汽排放,耗资349亿日元;
注入地层,耗资至少180亿日元;
排入海洋,耗资34亿日元······
这些年,日本政府对外说的一直是“探讨”,做的一直是“鞠躬”,但背后早就确定了要排放入海。
日本两年前的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舆论谴责。但因为没有说明具体的排放时间,这件事便不了了之。
很多人还以为,是声讨起了作用。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高估了自己的声音。
这就是第三个时间点,也就是——
2023年8月24日。
日本将核污染水正式排入海洋。
潘多拉的魔盒就此打开。
鉴于许多人还不了解整件事的始末,此处就用三个时间点简单说一个这件事的背景。第一个时间点,是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东电公司管理下的福岛核电站发生核事故,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
为了冷却核反应堆,东电公司选择向核反应堆注入海水。于是便留下一个问题——如何处理这些核污水。当时,东电公司建造了上百个污水处理罐,来储存这些核污水。
这就是如今日本排入海的核污水的主要来源。这种储存方式本身没有问题,但问题是,随着核污水的增加,这些储罐装不下了。所以,就有了后来的事情,也就是第二个时间点——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宣布,决定以海洋排放方式,处置福岛核电站事故核污水,并坚称:“没有其他选项。”
但事实未必如此。早在2016年,负责福岛核电事故的日本专家组就提出了5种核污水处理方案,按处理效果优先级,依次如下:一、固化填埋二、电解释放三、蒸汽排放四、注入地层五、排入海洋 日本政府最终选择了第五种。 为什么是第五种? 答案是——便宜。 看看这几项措施的成本,你就明白了。固化填埋,耗资2431亿日元;电解释放,耗资1000亿日元;蒸汽排放,耗资349亿日元;注入地层,耗资至少180亿日元;排入海洋,耗资34亿日元······
这些年,日本政府对外说的一直是“探讨”,做的一直是“鞠躬”,但背后早就确定了要排放入海。日本两年前的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舆论谴责。但因为没有说明具体的排放时间,这件事便不了了之。很多人还以为,是声讨起了作用。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高估了自己的声音。这就是第三个时间点,也就是——2023年8月24日。日本将核污染水正式排入海洋。潘多拉的魔盒就此打开。
第一批核污水,将连续排放17天,预计总共将耗时长达至少30年,共排放核污水100万吨。 这是人类史上首例大规模核污水排放。尽管日本政府一再表示:经过处理后的核污染水,已达到排放标准。 但后果,其实没人能预料。

当时只觉是寻常
· 江苏东电已经承认储存的核污水超过六成放射物超标了,二鬼子咋不继续洗了?

0不留客0
· 辽宁对于日本人的理解是:要是能把反应堆挖出来,它能直接扔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