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创作时间顺序闲聊下金庸武侠小说(下)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七、《鸳鸯刀》(1961年)
略,后面的越女剑也略。
八、《白马啸西风》(1961年)
写这本书的时候金庸应该在经历什么,白马啸西风文笔更像散文诗,故事也远离武林。用词十分煽情,代表作就是那句“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到了后期小说,如少室山之战那样强烈的剧情冲突时反而只有寥寥数笔。白马的主旨也很像天龙的“求不得”。
九、《倚天屠龙记》(1961年)
优缺点都十分突出。
缺点:从主角尽数登场后就指向四女同舟何所望,三版的指向性在逐渐增强。而从这个标志性转折点过后,赵敏和芷若的人设就开始崩。诚然,金庸在剧情和性格转变这事上做了很多铺垫,但终究还是突兀,推进剧情这担子居然又落回到主角身上了。
芷若前期只是有心机,心肠可不坏,也没干坏事。后期杀人、绿茶、白莲花、恩将仇报,想当皇后,啥破事都往她身上堆。
赵敏上半场是辣手枭雄,有英雄志气,向忽必烈看齐。下半场变成好心、善良。
合理性也出了问题,比如讨论烂的芷若有100种处置赵敏和殷离的方法,她选择了最米兰哥的一种。
女1女2崩了,我们再来看看男1。小张的三版也在大改,但他反而是没崩的那位,三联的无忌甚至是金书中最接近完美的男主,然而JR开会最多的还是那2个事。
优点:
这本书写的各种感情实在太棒了!特别是修订版,文笔柔滑,触碰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很容易引起共鸣。比如七侠的兄弟情、无忌对朱九真的初恋、武当系和谢逊的父子情等等。而且连配角也很照顾,哪怕像杨不悔这种边角料,也安排了友情、亲情、爱情,使各路人物很丰满。除了丰满,人物设计还有个亮点就是去脸谱化,代表是谢逊和灭绝,当然这种细节只有书迷能体会。影视一般只会脸谱化,谢逊是狂战士,灭绝是戾气、嚣张、狂妄自大什么的。
十、《连城诀》(1963年)
从连城诀开始,由于明报上了正轨,金庸逐渐摆脱了之前神雕提到的“媚”,开始新的尝试,向文学靠拢。连城诀的连载版叫《素心剑》,从书名就显然看出主题是人性,跟前9本书大不一样。
可能是写作难度升级了,金庸加大剂量参考下其他作品。连城诀借鉴了沈从文的边城、基督山伯爵、麦克白等中外名著,再结合身边年长的长工的经历糅合而成。
由于主角模板是身边人,所以狄云的设定更贴近普通人,他无论是外貌还是资质在金书男主里都是很平庸,第一章标题就叫乡下人进城。
说起第一章,你是否回忆起当时读这书时的痛苦?我之前为了写系列贴还多读了几次,那感觉就像N刷伊甸湖、狩猎….
最后例行吐槽新修版,故事的最后水笙作为福利等狄云是没问题的,伏笔也安排了。但你要水笙说“找你一百年”就太满太琼瑶了,就像新修倚天最后芷若居然说了红白玫瑰那种话一样,违和感满满。
十一、《天龙八部》(1963年)
妙!中西文化很好结合,构造世界宏大,立意高。
众所周知天龙男主是三兄弟,但不知道大家是怎么定义“主角”和“第一主角”?这东西好像没啥标准。有人更看中角色塑造得好坏,在书中作用大小,所以说书剑男主更像是乾隆于万亭,碧血剑更像是袁崇焕夏雪宜。我是认同这种说法,按这种定义,天龙是没有女1,而男1无疑是萧峰。
关于萧峰,有一个容易被引导的误区。书中多次强调了萧峰最受不了冤枉,并举了他小时候杀医生的例子,还有最终聚贤庄的大杀特杀。事实上萧峰在书中被冤枉时的临场应对是相当沉着冷静,从杏子林擒住全冠清开始就体现他智勇双全的智。
其实早在杏子林时,就有一人2次道萧峰线主旨,就像正确答案藏在问题的第1句里了。答题者是赵钱孙,只是当时大家都觉得他是杠精学渣,所以没人在意。
【辽人也是人,为什么就不及汉人了?】
【可笑啊可笑!汉人未必高人一等,契丹人也未必便猪狗不如!】
说到赵钱孙,你有没有发现他们的老年三角恋很像书剑的关明梅那仨?
而萧峰阿朱这一对的性格,也很像书剑的文泰来骆冰。
金庸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查重率比较低,也不知道是他强迫症还是把梁羽生引以为戒。
但到了天龙还是免不了多次雷同,我认为这是金庸封笔的一个先兆。
十二、《侠客行》(1965年)
整本书的味道就像苏打水。
十三、《笑傲江湖》(1967年)
出于自身经历和理解,金庸对ZZ是有误区和偏见。而且笑傲有大量留白和隐喻,导致大伙理解哈姆雷特化。其实单论映射对象、是非观和人物动机这3点,笑傲是交代得很清晰。
笑傲有3点自然
1、 笑傲所描写的江湖有种原生态的野,很多不知道哪冒出来的高手,没师承没啥背景行事也是乱七八糟的,实力也不错,像不戒夫妇为那样能刚华山恒山一二把手,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武林吧。
2、 把不少中国传统文化很自然的融入故事中,引经据典并化于无形。准确来说这是金书的特长,一路过来都有,射雕的菜肴、倚天的医术、天龙的易经和解花,只是我特别钟爱笑傲以梅庄那段为首的琴棋书画酒,这些传统文化很好的润色了故事。
3、 笑傲有不少感情的描写很自然。比如冲哥率众攻打少林时,在紧张又安静的气氛下,忽想“小师妹这时候不知在干什么了?”。
白马啸西风是刻意煽情,笑傲江湖则是自然流露,它有很强的共鸣感。这种共鸣描述在倚天还略显啰嗦,后面从天龙一路蜕变过来,就越来越自然。有点像盈盈,润物细无声。
说到盈盈,你有无没有发现金书四大女主有3个在前9本书,而最后7本里只有1圣姑一个。而且基于三版改动等原因,盈盈也一直游离于主线之外,而且她自己也很少有独立的一条线,这点是不如其他3位。我觉得金庸后期为突出主题已聚拢资源,女主分到的蛋糕越来越薄,尤其是天龙和鹿鼎记。
十四、《鹿鼎记》(1969年)
正当读者沉浸在前13本武侠小说时,金庸突然冒出来对大伙说,前面那些都是逗你玩,岂能当真?来欣赏我最后一个作品。然后亲手砸了自己的之前的所有名作,用这个行为艺术作品宣告武侠落下帷幕。
鹿鼎记是金书写作技巧最高、文笔最顺滑、思想最成熟、立意最高端这些优点已无需多讲。
但对于我而言,武侠,就是男人的童话,男人的浪漫。以反侠终章,难免有怨念。
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吧,我对部分人物印象都是模糊的。其他小说我连很小的角色都能记住,鹿鼎记里像许雪亭、无根道人、张淡月、祁彪清、高彦超、樊纲这些,我连打名字都费劲。
用飞花摘叶伤人固然牛,然而我对武器的记忆点还是那把屠龙刀。
梦作三昧
· 北京翻来覆去,还是最爱看鹿鼎记。反武侠的武侠,才是真武侠啊。
闹钟没响谁的锅
· 辽宁周芷若其实根本没多少方法,想拿刀剑,就必须在岛上动手,想栽赃赵敏,赵敏就不能死,为了剧情合理,伤殷离多重就得伤自己多重。至于人设,成年周芷若第一次出场就表现出不弱的心机了,只不过那个时候她是帮主角的,体现不出杀伤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