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概
· 安徽三纲五常由西汉董仲舒首提,记于他的名著《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根本没有图中的后半句。那么,“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不慈,子奔他乡”“夫不正,妻可改嫁”这些话,是从哪里来的?答案是:这些话既不见于官方文件,也非出自鸿学大儒。它们真正的出处,是明清两代流行于底层民间的话本小说。明代藏书家洪楩编印的《清平山堂话本》里,收有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张子房慕道记》,一般认为是明代初年的东西(也有人考证说是宋元时代的作品)。小说借张良之口,斥责君王残暴无道,里面有这样一句:“我王岂不闻古人云: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正,子奔他乡。”其实,并不存在“古人云”,有的只是“作者云”。宣传“君不正,臣投外国”最卖力的,是成书于明代中后期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比如,书中用了许多篇幅来描写商纣王如何迫害忠臣黄飞虎,然后旁人劝黄飞虎一干人等叛商,多次使用了下面这种说辞:“长兄不必迟疑,君不正,臣投外国”“语云:君不正,臣投外国。父不慈,子必参商”。类似的词句,也见于清代小说《飞龙全传》《双凤奇缘》《五虎平南》《列国春秋》等。知乎上已经有人辟谣了,一搜就有
toosimple08
如民不起而攻之,则国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