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边军的编制及构成
明朝沿长城设立了十三个边镇(即边防军区)。驻守这些边镇的驻军人数,嘉靖十年(1531)为37.1万人,嘉靖十八年(1539)增到61.9万人,万历十年(1582)更达到68.6万人。明廷不仅要为这支庞大的边防军提供军饷粮秣,还需要为他们配备武器装备,包括技术先进、价格昂贵的火器。隆庆三年(1569)后,仅日常驻守在长城上的官兵人数达六万余人,需配备佛郎机八千余架,神枪一万两千余支,神箭三十六万支,火药一百五十吨以上。
要供养和装备这支边防军,需要投入巨量的资源。这笔开支成为明朝财政支出的主要部分。明朝边军的开支,每年所编列的银两数从嘉靖十年的三百三十六万余两,暴增到万历十年的八百二十七万余两。这八百二十七万余两的边镇军费,是万历六年太仓银库(国库)年收入(三百六十七万余两)的2.25倍。这个沉重的负担大大限制了明朝在其他方面进行军事行动的能力。
唐古拉07
· 浙江关于明军基层的编制和军官设置,完整详细的研究和介绍并不多,似乎有两套系统。一套是你列出的伍--队--把总--千总系统。另外一套是小旗--总旗--百户--千户系统,常见于锦衣卫,但其他边军卫所,似乎也有这样的设置。卫所屯兵和募兵,边军和京营,应该都有区别,但具体的内容我一直搞不清楚。到明末,武将地位下降的同时,也伴随着武将官职的滥设。总兵本来是一路主帅,但是到后来总兵多如牛毛,一路方面会有五六个七八个总兵。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