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说点关于青训的建议,欢迎大家来讨论一下。

avatar
关注

Cba的青训一直就那么几家在做,其他的好多队伍都在糊弄日子,这也就导致了好好做青训的球队当然希望必须让自己训练出来的球员和自己有更牢靠的绑定,那些青训做不好的也许不会做,也许没钱做,也许连做球队都是被迫的,至于被谁破,懂得都懂。没有青训也就很难翻身,那就凑合着瞎混,这样cba的竞争性,观赏性就很难保证。球员流动性差动力也就差,因为我这打的好点我也未见能拿到高点的薪水,我也许比另一个队伍的球员好用,但加上培养费,有些队就觉得不见得值了。竞技性差,话题性差,积极性差,这些问题都根源于选才,有的球队青训好,可以有大量人才,有些队没有。我想能不能这么做,所有球队将球队运营和青训分离,但培养出来的球员必须通过选秀才能参加cba。没有参加选秀25岁前是不允许进入cba的。青训公司的收入来源两个,第一就是cba联盟的分成,每年要拿出一定比列分给各青训公司,分成按被选中名次。比如状元可以分200万,探花180万,依次类推。另外允许青训公司和球员签分成合同,以后该球员的工资广告收入青训公司都可以参与分成。青训公司谁有本事谁赚钱,球队都得通过选秀来选材,也就让各队伍有更好的平衡性。这样各队就不能强硬的绑定球员,球员的流通性就更好了,选秀,转会更有看头,也就能让cba更有话题性,也能保证cba更有吸引力,球员想赚大钱就必须好好打球,打的好才能赚的多。

发布于北京阅读 8323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神笔马良说说

中国的体育是有一套畸形的举国体制,包括各个省份的体委、体委控制的体校、奥运组委和各种协会等等。这套机构本质上是为了全运会和奥运会服务的。球迷或者观众在这套体系之下,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中国有多少人关心什么全运会?但领导关心,因为全运会是关系到人事调动的。这套体系在70年代-2008年这段时间是有效果的,体现为中国的金牌数量达到了世界第一。严格来说,这套体系对于小众项目是有效果的,因为很多体校对于比较好的苗子是不收学费的。我有很多朋友的孩子进体校也是这个原因,免学费还有补贴。国家的支持和投入让我们在射击跳水等等项目确实效果很好。但是这个体制对商业化的项目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商业化的项目投入巨大,欧洲足球联赛NBA 美网法网这些联赛商业投入是几百亿的级别。在体制内,分给篮球足球的资源不到发达国家的零头。你想靠这点资源和发达国家的商业化联赛对抗,无疑痴人说梦。而这个体制最畸形的地方在于,它是排外的。我们都知道,商业化的运动要打破体制的束缚无非是靠青训和校园两条路。而很多的苗子实际上是掌控在地方的体校手里。比如大名鼎鼎的周琦事件就是这种畸形制度的体现。周琦在进入职业之前,他的人事是在体校手里,和辽宁俱乐部没有一点关系。周琦要为辽宁打球,从人事的角度,是体校决定的,俱乐部和球迷那是一厢情愿而已。这种事情每年都在发生,比如林葳是体校出来的,被南京买走,段昂军是山东体校的,进了青岛。这些例子很多很多。而这些体校实际的上级体委只有一个要求,代表原来的省市打全运会。体制内和体制外抢苗子,而好的苗子大部分还是选择进体制(毕竟穷人多,进体制有基本保障),而体制又提供不了世界级的训练比较教育资源。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比如中国篮球,在易建联退役之后,这个恶果最终长大。最糟糕的是,被体制淘汰的人还要进入体制当教练,越教越差,一代又一代。如果走青训,青训的上限就是俱乐部的资源和投入。因为青训对俱乐部就是成本就是负担。而且球员当了几年童工之后,还是要和其他非青训球员同样的待遇,比如之前的郭艾伦事件。如果走校园,问题是这是教育部管,不属于体委。校园体育在中国意味着夺体育部门的权。你要体育部门支持你,同时做好了,就是要夺他们的权,你是体育部门的领导,你愿意吗?这几年中国篮球磕磕碰碰成绩总体下落,本质上就是原来的体制和市场化冲突所导致的。这种冲突导致了本来不富裕的体育资源不断的内耗。这种冲突不是一个姚明可以平衡的,需要国家在顶层设计上,推倒重来。

亮了(32)
查看回复(4)
回复
discusser-avatar

不做云人讲道理

· 安徽
趴在墙上等红杏0补充几点没说清楚的问题。 你算的账大概靠谱,首先我没琢磨做一个青训公司,目前cba俱乐部都有青训机构,只不过有的做的很好,有的形同虚设。把这二十家俱乐部的青训都剥离出来,各自联合形成几个青训公司,而不是一个,不然没有竞争弄成一个就缺乏竞争。 举个例子来说明大概模式,比如广东的青训不错,宁波的青训基础较差,如果广东的青训愿意和宁波的青训联合成立公司,从股份来说肯定广东占大头,那为啥要和宁波合作呢?因为如果从12岁左右就进青训你未见将来都能成才,可以在宁波设立分公司,先派遣基础教练去训练两三年,优秀的送往总公司继续深度培养,如果看走眼的可以放弃,资金上可以节省一些。 在谈一下地方体育局在新体制下的作用,以后各地方体育局只针对十二岁以下的基础篮球体育投资引导,至于后面的就交给机构。 至于全运会,因为地方体育局节省了后面培养的费用,那全运会时候你可以和你本省的球员谈雇佣打全运会,但不允许去雇佣其他省的,如果你让地方体育局雇佣其他省的了,那他们连基础体育也不愿意投资了,就等着全运会拼钱就好了。这样全运会也给球员创收。 再来说一下青训公司收入问题,首先cba公司拿出一笔钱作为选秀给青训公司的分成,当然这个比例可以调整,但首先要给青训公司一个保障,得优先让青训公司能活下去,这没办法,因为整个青训公司就是在优先为你cba服务的,你cba就要为青训公司最基础的运营做保障。当然谁拿多少看你培养的人才选秀排名。 第二篮协给与一部分补贴资金,青训公司以后就是培养中国顶尖篮球的主力,你篮协就应该负担一步分费用。 至于其他收入,各青训公司旗下要有经济公司,他们负责和每个打职业的球员签一份经济合同,规定球员的后面打球收入,代言收入经济公司有一定比列的分成,当然这个分成是有上限的,且根据你的地位有一定的降幅,比如你是绝对主力数据达到什么标准你被抽成比列可以下调多少,进全明星可以下调多少,进国家队可以下调多少,这样球员想要拿到更多就往上冲,你越努力地位越高,你被抽成比例才越小,至于经济公司对这部分能赚钱的虽然合同抽成下来了,但对方价值大,也不亏。 至于海外自费球员,和大学生选秀球员我的想法还不太成熟,我想的办法是为了保证各青训公司的利益,也为了进去cba以后能保证球员之间没有区别省得出现各种内幕,再参加选秀之后,由各经济公司进行拍卖一样的摘牌。比如一个球员是自费出国训练的,以状元身份被cba选秀成功了,那定个底价,假设200万,这钱是给球员自己的,等于各经济公司买他的培养费用,然后球员和青训出来的球员同样签经济合同,至于这球员属于哪个经济公司,就看经济公司出价了,因为你没培养过人家,但你想要他以后收入分成,你就得出钱买断他之前培养费的付出,这样没有加入青训的一次性收回成本甚至赚钱,经济公司收入大将,球员之间进联盟也就一样的身份了。 其实青训公司想收支平衡甚至赚钱也是有很多办法的,把最优秀的送进cba,差一点的也可以考虑像野球帝一样的,自己创造网红队,做娱乐篮球。可做的东西很多。这样培训的事交给专职的公司来做,俱乐部踏踏实实做联赛,你不觉得目前联赛在营销上,话题性上,新闻曝光上都差的可怜,这样的机制,各青训公司为了选秀,也会努力营销自己的青年才俊,选秀变得很重要,也会让话题热度增加,流动性增加也会让话题增加,弱队有了翻身机会,也会让联盟更好看,这样的cba指定品牌价值,周边收入会比现在高的多,收入高了,淘汰机制,收益机制更合理了,球员想赚更多钱才需要玩命的打球。休赛期我们也会看到我们的球员为了下赛季有更好的表现,也许也会自费训练。收起

还是那句话,想法是好的,但是毫无现实基础。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说明。比如说青训机构的设立。现有的CBA球队,为什么要做青训?这玩意儿本质上其实是一种行为惯性,这个传统是从体工队时期延续下来的。事实上,在CBA成立之后若干年里,很多新加入的企业甚至都没考虑过要搞青训。人家想我为什么搞青训,用现成球员就行了,等现成的用完了,随便从校园里招几个就可以了,我为什么要花钱自己干?遑论为了这个事情再折腾。所谓青训机构设立,最核心的困难就在这里,即“我企业凭什么要做青训?总不可能是为了给中国篮球做贡献吧?”再说所谓各个俱乐部合伙这件事情。CBA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合伙办青训的?原因也很简单,我青训出钱多,我球员获取就多,质量就好,现在和别人一起干,球员出来到市场上流通,选秀。那我凭什么出钱,甚至说比别人出更多钱办青训?这玩意儿在CBA董事会就不可能通过。说一个最简单的结论,这一套不符合中国现代社会的商业逻辑。再说所谓的篮协补助。篮协的经费从哪儿来的?从CBA公司分成来的,说白了钱就还是那些钱。而且在国内反腐的大环境之下,篮协的可用经费是非常有限的,不说大规模补贴青训,就是国家队选教练,也需要往上层层审批,至少要到国务委员级别拍板,这一百万美元才能允许你使用。中国篮球的问题,远不是靠CBA,靠篮协能解决的。再一个关于经纪公司的问题,所谓摘牌。目前,业内的通行规定,经纪公司对于一份商业合同的抽成一般在3-5个点,新秀一年几十万,经纪公司至多也就挣个两三万,那经纪公司应该花多少钱去摘这个所谓的牌?如果说要支持青训运营,经纪公司花钱买断,那势必要提高新秀合同的待遇。然而提高新秀合同待遇,就是直接从球队手里拿钱。而球队又需要支付资金运营青训和联赛。等于转了一大圈,还是纯纯内循环,反而是这里面参杂的机构越多,各个环节拿到的利益越薄。而在CBA整体不赚钱的情况下,这个利益越薄事实上就变成了亏损越多。于是又绕回了一开始的问题,这一套东西没有成立的商业逻辑。

亮了(8)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