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贞观朝的决策机制

avatar
关注

武德末年,李渊的班子成员中,裴寂是支持建成和元吉的,理由很简单,建成是嫡长子,裴寂与李世民政见向左。陈叔达与萧瑀是支持秦王的,封德彝则是一个两面派,他劝李渊杀掉秦王,深得建成信任,同时又设法骗取了李世民的信任。

在武德朝的宫廷斗争中,秦王节节败退,他兵权被削夺,亲信被调离,情况已经十分危急。于是当机立断,在敌强我弱的环境下,创造条件形成局部优势进行火拼,万幸一举干掉了对手。从此,大唐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对于如何做皇帝,如何治天下,李世民是有自己想法的,一方面来自于长久以来的政治理想,一方面来自于秦府班底的建议。

李世民开始摄政,属于裴寂的时代就结束了,萧瑀走马上任,成为新一任的左仆射。陈叔达与萧瑀存在意气之争,不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想法,皇帝太年轻,国家大事还得由老同志掌舵,不能让皇帝把大唐这艘巨轮开进沟里。与此同时,李世民意气风发,他的秦府同志们理所当然的进入了决策圈。

萧瑀与秦府同志们意见不一,因为秦府同志支持皇帝的想法,实际上很多想法就是他们提供的。萧瑀对于这些人非常看不上眼,觉得他们的想法就是胡闹,两面派封德彝,每次跟萧瑀商量好劝皇帝放弃推行新政的想法,一旦到了御前,封德彝马上倒戈,搞的萧瑀极为被动。在这种情况下,封德彝实际上取代了萧瑀的工作,因为一方面他能争取到皇帝的信任,一方面有得到了秦府同志的支持。

原本魏征是一个相对边缘的角色,但他非常善于政策辩论,而且他的政见与皇帝十分契合,更让难以置信的是魏征实际上做了萧瑀想做的事,他成功的引导了皇帝,在李世民成为明君的道路上,魏征狠狠的推动了一把。魏征并不是一个亡命之徒,他每次进谏,实际上都非常巧妙,抓住李世民想做明君的心理,帮助他改正了不少错误。当然这也得益于李世民的真诚,如果他只是做做样子,魏征就堪忧了。

魏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房玄龄非常善于谋划,而且很有执行力,但他也有懦弱的一面,面对皇帝没有坚持原则的勇气,家里也被夫人拿捏。杜如晦弥补了房玄龄的缺点,这反应了李世民的用人之道。

在李世民的时代,如果不是需要做决策的日常事务,实际上是朝廷的中层官员在处理,宰相班子只负责决策,宰相班子形成一个机构叫政事堂,需要决策的时候,他们先在政事堂讨论,有了结果才带着意见去见皇帝,这个叫做御前会议,一般在通过御前会议事情基本就定下来了,为什么说是基本呢?因为门下生省还有可能驳回圣旨,门下省认为没有问题,就会正式以国家的名义颁布。当然,如果遇到特别重大的事情,皇帝会主持廷议,广泛听取意见,当然最后做决策的还是皇帝和他的班子成员。

为保证政务系统的健康运行,皇帝非常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他说:“为政之要,首在得人。”他时刻忧心的也是人才问题。特别是在他的晚年,贞观初年的那些优秀人才逐渐凋零,他的危机感越来越重,打完高句丽之后,对薛仁贵表示,不为收复失地而高兴,而为发现薛仁贵这样的将才而高兴。

只要是人才,李世民并不在意那个人的出身,马周之前一直过的不如意,后来被皇帝发现,竟然在一天之内派三波使者去请,可见当时皇帝的急切心情。这些人才后来为贞观朝贡献了才华和精力,留下了千古美谈,贞观君臣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组合,以至于后来的志士有不少遗憾自己没机会跟他们一起工作。

贞观朝最后以低调收场,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储君暗弱,这让李世民在选人用人的时候越来越求稳,于是长孙无忌这种绝对的亲信开始主持朝政。魏征的碑被扑倒,这些人发挥了作用,李世民驾崩之后,吴王被害死,房玄龄被逐出太庙,背后更离不开长孙无忌的操作。不过他也没得意太久,因为武则天将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

发布于陕西阅读 1522

全部回复

no-replies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