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城里]刘炜退役球衣:留下伟大,再见八号
“许多人一起开始,但一个走了,又一个,再一个,最后,只有少数人留下。留下的越少,就越特别。”——姚明赠刘炜
终场哨声响起,刘炜从替补席起身,走向队友们,大家围坐一团,举起拳头,用最大的声音喊出球队加油的口号。
2019年3月19日,刘炜站在上海滩的灯火阑珊处,告别了他征战了22年的赛场。从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为这里奉献,一段饱含心酸与荣誉的岁月化作印在胸前的宋体「上海」二字。
如今,上海男篮遵守了他们的约定,将在新的主场上海体育馆,在赛季揭幕战,升起“刘大”的八号球衣,这是这个“上海模子”最辉煌的一晚。
拆解「Liu Wei」,你能想到些什么?
当许多当年骂过刘炜的球迷重新回到他的微博页下面留下一句句“对不起”和“谢谢侬”时,那代表的是一段岁月,一段成就“伟大的注脚”却光辉的岁月。
上海球迷口中的“刘大”,有一张窄窄的脸,小嘴巴,小眼睛,笑起来就眯成了一条缝,打的是球场上最矮的位置,看起来一点也不算“大”,至少没有队长应该有的威严形象。实际上刘炜一直都是从这样的小角色拼上大舞台的。
刘炜和篮球这项运动的结缘纯属巧合。
因为小时候身材比较胖,父母出于减肥的目的给他参加了不少体育训练班,但是他当年却根本就不喜欢任何运动。在刘炜二年级时,一位教练看中了他的身高,将他选入了篮球训练营,从那时起刘炜才确定了自己对篮球的热爱。
刘炜并没有过人的运动天赋,家里也没有强大的体育背景,他只能靠着一小步一小步的慢慢爬才能追上那些有天赋有背景的孩子。
14岁那年,刘炜参加了上海青年队的选拔,30人只有12人可以留下,14岁的他要与一群十六七岁的人竞争,用他自己的说法,“很幸运”地留了下来。
“当时队内是一天四练,非常辛苦,很多条件比我好的都因为坚持不下去就离开了,所以我就很幸运的留了下来。”
刘炜很谦虚地说道。所有了解刘炜的人都清楚,这份“幸运”是他自己日复一日的“自虐”式训练和超乎常人的对篮球的痴迷才能达到的。为了给自己加练,晚上放器材的房间关了,刘炜提前开个小窗户,爬进去取沙包绑在腿上,去田径场跑圈。这种魔鬼日程完全有违科学,但在他身上确实奏效了,他变成了一个体重94公斤的强壮型后卫,上肢卧推可达115公斤,“扣篮随便扣。”
上海市卢湾区少体校里,透过玻璃窗的夕阳是刘炜年少时的牵绊,1992年的流光将照耀他的整个职业生涯,甚至是一生。
球场上,还是青年球员的刘炜就有与众不同的领袖气质。教练李秋平回忆道:
“他在球场这种劲,一般队员不太有。他敢于指挥比他大的这些队员,最起码要比他大个七八岁。”
李秋平觉得刘炜是可塑之才,将他升入一队,刘炜每天的进步也是肉眼可见的快。
刘炜的世界仿佛只有篮球。王卫婷是刘炜的妻子,也是他的初恋,她回忆起跟刘炜最开始相恋的那段日子,刘炜简直就是球痴。
“每次比赛完回来,他都会跟我说,你知道我今天哪儿打得不好吗?这么多年下来,每次打完,我俩都会讨论。”
1996年和1997年是对刘炜来说很重要的关键年,1996年他第一次入选国家青年队,1997年是他在上海队真正意义上的处子秀。
国青队选拔时,上海队输送上去的正选另有其人,刘炜属于附带赠品,他自己说的“给人家䁖一眼,行就留下,不行就走的这种。”结果打了一阵子,“正选球员”没留下,他倒成了正选。
而联赛方面,“菜鸟”刘炜共出战18场比赛,场均能贡献4.3分1.8篮板1.5助攻,是球队轮换阵容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看着刘炜的名气越来越大,妻子王卫婷却越来越相信这个男人,因为她没有看到膨胀的刘炜,没有看到变了初心的运动员。刘炜是个简单的运动员,只有“好胜心”和“自尊”是他单纯的篮球世界里唯二存在的词语,他也丝毫不否认这一点。
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刘炜第一次代表上海打成年组,刚上场就由于紧张出现失误,在后场把球运到姚明脚上出了界。
李秋平立马换他下场。他非常伤心,感到挫败,后来和妻子通电话时,一直在聊这个球。
“不管怎么样,应该给我一点机会。我还没表现。”
刘炜坚定而恼怒地说,声音不大,但是很清澈。
对,姚明!当时他和姚明是上海队的未来,是中国队的未来,他会是最好的“给姚明传球的人”,1992年的流光,中国男篮的未来。
“如果我们要完成这个目标(总冠军),那么首先,八一这道坎你必须要跨过去!”
李秋平回忆起令人热血沸腾的2002年时,依旧咬牙切齿,仿佛又和那支八一队又厮杀了好几场。
2002年是上海球迷永远铭记的一年。
在那之前,包括上海在内的各家俱乐部都在向强大的八一王朝发起冲击,但是没有谁能真正撼动巨人歌利亚的统治。一直到姚明与刘炜的出现,才开始有打破这种局面的倾向。
这是上海大鲨鱼从1999-2000赛季开始对巨人的第三次挑战,在这之前,大鲨鱼与八一火箭已经连续三年在总决赛相遇。
刘炜与姚明的二人组是联赛的新势力。他们都在1980年出生,14岁就认识,一起被招进上海队,成为室友,而且他们两人都喜欢打魔兽世界和反恐精英。
刘炜在16岁那年先入选了国青队,他向姚明炫耀他的国青队球衣:
“看到吧?感觉好极了。”
没过几年,姚明反而先他一步入选了国家队,用同样的方式回应了刘炜,刘炜讲到这时,称这是“互相激励”。
姚明一直将刘炜视为最好的兄弟,他在自传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我们一直是朋友。我看美国大片《兄弟连》的时候,就想到和刘炜一起一级级球队晋升的历程。”
在之后姚明远赴美国打球,他们两人还是经常用MSN聊天,保持着紧密联系。之后二人在美国耐克训练营相聚,刘炜也是会留两个汉堡给姚明吃,自己只吃一个汉堡,在他看来,他们直接的兄弟情是非常珍贵的。
刘炜回忆二人唯一一次吵架:那还要追溯到青少年时期,当时因为一场对抗赛,两人关于一个处理球的意见相左起了冲突,甚至破天荒地好几天没有说话。后来他们中的一人(刘炜没有回忆起来是谁)先开了口,邀请对方一块儿打游戏,体校里有一个游戏机,两块钱一小时,两人凑了凑钱,打了几把酣畅淋漓的游戏就和好了。
第一次战胜王治郅带领的八一队是1997年,赛前王治郅还放话“让姚明吃尽苦头”,当时还是新人的刘姚二人在赛前的那个晚上都紧张不已。
“在赛前的一个晚上,我的室友,现在的姚主席,他半夜大概两三点左右突然抽筋了,然后我们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才安然入睡。”
刘炜在退役仪式演讲里回忆道,
“正是因为这么一个小小的插曲,姚主席感觉我们可以赢得这一场比赛。”
那场比赛姚明砍下16+13,他们的上海队第一次战胜了大致的八一队。
总决赛第一场,姚明拿到49分17篮板,可最终李楠命中关键三分杀死比赛,上海队输掉第一场。接下来,上海队连扳三局拿下总冠军。第三场的天王山之战姚明以46+23的逆天数据率队取胜;最后一场的最后时刻,也是上海球迷记忆中最难忘的时刻。
“记得总决赛第四场的最后时刻,我们叫了一个暂停,在前场发球。”
前上海大鲨鱼队员章文琪回忆道,当时全场比赛只剩六秒,八一队以122:121领先上海队一分。
“当时我记得是刘炜发球,给到了我手上。”
章文琪继续说,按照原本的战术,他就直接塞给在内线要球的姚明。而姚明因为八一队提前设防不能选择往里打,而是往底线一个转身跳投,打铁。
关键时刻,史蒂夫·哈特斜刺杀入,两次补篮,最终得手,拯救了上海队,上海队赢得第一个CBA总冠军。
二十年过去了,刘炜依旧清晰地记得最后时刻画的战术,只是他很少谈及。他说他面对采访有些紧张,特别是谈及一个让人尊敬的对手,很难用言语描述那个时刻的激动。
夺冠了,浦江两岸欢呼雀跃,那个时刻是灿烂的金色。
令刘炜兴奋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对手,八一队的主控范斌,也是他的偶像。刘炜回忆时称“给了自己很大很大的压力。”直到现在,刘炜依然很尊敬地称范斌为范老师。
那个赛季后,姚明远赴美国,刘炜成长为联赛顶尖后卫,成为上海队独挑大梁的角色,而且这一顶上,就是八年。
这些年里,刘炜的个人数据不断创新高:成为CBA历史上第一位篮板球数过2000的控球后卫;成为CBA历史上第一位拿到6500分1700助攻和2000篮板的球员;成为CBA历史上第七位总得分突破7000分大关的球员……
可那段日子刘炜一点都开心不起来,球队战绩不佳,自己在国家队时压力过大,这些想法一直困扰着他。
上海球迷记得“刘大”独自带队的这些岁月。球队连续4年无缘季后赛,球市低迷,俱乐部为了推广一度推出2元学生票。上海队的球迷会小黄鱼的名字由来也是自嘲,大鲨鱼变小黄鱼。
“最痛苦的事情就是明知道比赛会输,但仍然要带队坚持上场拼杀。”
刘炜回忆道。
22岁到34岁的日子,是鎏金的表与蔚蓝的里。灿烂的金色是涅槃迸发,蔚蓝的底色是坚毅留守,像上海大鲨鱼的球衣:有夺目的艳色相伴,却是深刻的蔚蓝为底。
刘炜坠入深蓝,是源于同样发生在2002年的另一件事。
他承认,过去有两年的时间,他与姚明完全断了联系。
谁都没料到事情会朝这个方向发展。
他们的身份互换了,现在他还是刘炜,而他是老板。
刘炜不愿意过多回忆这段令人难过的记忆,他不是那样的人,但是那天他确确实实是被伤透了。这件事发生的很突然,某一天,朋友徐璐斌去接训练结束的刘炜,然后刘炜先开口说大姚找他聊几句话,让他等一等。
半个多小时后,刘炜从姚明的商务车里下来。
“上海队不要我了。”
刘炜还是那么轻声地讲话,只是这次语气很沉重。
“他还问姚明,他说是不是我要价太高了,姚明和他说不是这个。”
朋友徐璐斌回忆道,在吃饭时刘炜再没提起这件事,当然也没怎么吃饭。
妻子王卫婷说这件事对刘炜打击很大,“他真的很难受,因为他很注重兄弟之间的感情。他跟我说,如果上海队给他钱少一点,他也肯留在上海队,他不想就这么走了。”
CBA不像NBA,在当时球星转会不是常见的事,而且转会不仅仅意味着要替另一支球队打球,甚至意味着要换一种生活,换一种人生。
姚刘的恩师李秋平对此说道:
“可能从姚明这个角度,他从球队建设、规矩上面要放在第一位的,‘情’字也考虑,但是放在第二位。但我们中国可能‘情’放在第一位的。”
刘炜没有更多的表态。在经历过被推上风口浪尖后,本身就不擅长表达的“刘大”变得更加沉默寡言。
一切的开始源于2002釜山亚运会,终场前的几十秒,刘炜被韩国队紧逼而失误,比赛被带入加时,最终中国队含恨败北。
球迷愤怒的爆发点,是2008年在家门口,把能赢西班牙的机会给丢掉了,这怪罪到了刘炜最后6.5秒的掉球失误。
在球迷的刻板印象中,刘炜的投篮稳定性欠佳,关键时刻失误率较高,一些人称他为“毒瘤”。因为与姚明是联赛的队友,关系好,球迷们黑刘炜进国家队是“关系户”,“裙带关系”,面对扑面而来的批评,刘炜称“像三座大山就压在你身上。”
从那时起,他就不愿意多说话。没有人理解“刘大”在困局里的心境是怎么样的,没有人能感受他在深渊里的挣扎,“反正什么东西全都是致命的,反正全都是不好的。”刘炜自言自语道,无论如何,他相信自己将永远是受批评的主角。
刘炜仿佛把自己沉在深海里,只有那样他才能治愈自己。在体校的时候他就养成了一个习惯,一旦心情不好就到球馆训练,把自己练的疲惫麻木,自然没精力管这些坏事,篮球仿佛是他心里的海绵,无限地吸收他的坏情绪。
“多跑、多练、多动,你把所有的力气全部用完,那倒头就能睡觉了呀。”
刘炜表面又是乐乐呵呵地说这句话,我想他的内心应该蛮沉重的。
如今有更多的自媒体和论坛帖子在为刘炜澄清,比如通过数据分析刘炜为什么是当时最好的后卫;比如那些失误前刘炜几乎体力透支了一整场,而且他都砍下了高分;比如没有姚明的国家队同样选择了刘炜为主控长达多年……
明明有很多可以“证伪”的机会,刘炜都没有回应。2013年刘炜因为扭脚退出了国家队,在国家体育局的天坛公寓,坐在电脑前,用中药泡着脚,他以为自己的国家队生涯结束了。
他想到,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终于没人骂了。那一刻,他再也控制不住,“哭得稀里哗啦,十多分钟。”
多年后不擅长表达情绪的“刘大”憋出来一句“人心都是肉长的呀,谁不希望被理解。”
现在他连深爱着的上海队“抛弃了”自己,只有上海球迷还在无条件相信他们的“刘大”。
刘炜在发了一条告别上海的微博后,就此停更,即使他的微博名字还是“大鲨鱼刘炜”,之后他便登上了去新疆的航班。似乎刘炜的生涯总是“悲情”的,失败成了主旋律。去新疆的第一年没有打进季后赛,隔年又转会至四川,结果新疆又成了总冠军。
四年在外漂泊,能带给刘炜慰藉的就是回上海打客场。
“多少次从这里出发,是代表这座城市外出比赛,而这一次出走,却要成为暂别的开始。”
刘炜在告别信里这样写到。2012年12月24日是刘炜第一次以客场球员的身份回到源深体育馆,他收获了无限感动。
“刘炜!模子!刘炜!模子!……”
比赛结束的几十分钟,主客两队都已离开体育馆,上海球迷依旧守在这里,只为与“刘大”再打一声招呼,喊一声加油。
四年后的一次纪录片拍摄,得以呈现在刘炜在家乡上海的生活日常,拍摄期间,记者又谈起了这段历程。
“四年了,想没想过回来?”
记者操着亲切的上海话问刘炜。
“说没想过那是不可能的……”
刘炜用上海话回他,又顿了顿,
“一切还是顺其自然吧。”
刘炜喜欢在他的话后面加“吧”,似乎他对自己的回答一直不是很自信且肯定,他的内心恐怕不想“顺其自然”,他怕有天会像自己不知不觉间忘记了“去NBA打球”的梦一样,忘记了上海队,他总是想回来的。
2018年,刘炜像几十年来一样,晨练完来到上海的某个菜市场买煎饼当早餐,一位头发稀疏的中年阿伯盯着他看了一会,问:
“是刘炜吧?”
“啊,是。”
“我想脸怎么这么熟啊!现在,现在还在打呀,到上海……回来了?”
刘炜嚼着煎饼,脸上浮现出浅浅的微笑,掷地有声地回答道:
“回来啦!”
说完又连连点了好几个头。
“早上好,上海。”
停了4年的微博终于在2018年7月18日更新了,配图是沐浴在晨光中的黄浦江畔。
当刘炜在一声声“模子”的呐喊声中再次身披上海大鲨鱼的球衣出现在源深体育馆,一切仿佛又回到了1996-1997赛季,那个梦开始的瞬间。
刘炜觉得这像是一个圆,兜兜转转终于还是画完满了,还是上海队,还是李秋平指导。他故意等到官宣的那一刻才重启微博,就是害怕签约合同的时候还有变数,好在是没出什么差错。尘埃落定的那一刻,“刘大”的心总算放下了,带着一身新鲜,向这座他热爱的城市道了早安。
回家的这个赛季,刘炜砍下了他职业生涯的第10000分。第1分,第100分,第1000分,第10000分,很幸运地都是穿着大鲨鱼球衣得到的。
22年职业生涯,18年上海队。“刘大”不大的身材,却靠着拼命让自己登上了上海篮球甚至中国篮球荣誉殿堂的最高点,他拼断了两双腿:早在七八年前,队医就发现,由于常年过量负荷,刘炜的髌腱已经三分之一钙化了,队医明确地告诉他,髌腱随时可能会断。
双踝关节全是骨刺,刘炜时常会半夜痛醒,在四川队时的一场比赛,第三节结束,刘炜跑到球员通道用力跺脚,只为了让双脚麻痹,好减轻痛感。
除了伤痕累累的双腿双脚,还有肩肌腱炎,腰损伤等等困扰着刘炜。
“刘炜!模子!”
“模子”,上海话指讲义气,有当担的人,刘炜绝对对得起这个称呼。
2019年3月19日,刘炜打完了他的最后一场比赛。
赛前的热身,刘炜不求投进篮,相反他格外珍惜每一个打铁。
“以前觉得投不进很沮丧,现在觉得投不中可以(准备时间)长一点,因为做准备活动可以时间长一点,投篮投不进挺好,这样热身时间能长一点。”
刘炜对镜头笑着说道。
比赛打完,坐回替补席,刘炜朝身边的朋友笑了笑,抿了下嘴,那挤出来的一抹微笑瞬间就消失了。他极力掩饰自己的难过,但眼泪最终还是从这位上海模子的眼中涌了出来。
刘炜总是不喜欢表达,即使表达出来,也不喜欢用太过“宏大”的词藻,像是面对篮球,他甚至都没敢用“热爱”一次,只是一遍又一遍地讲“喜欢,还是喜欢。”
他更愿意平平淡淡,安安静静地自己内化这些情绪,他把自己保护得很深,敏感又谦卑。有次,妻子在带孩子,转头发现坐在客厅沙发上的刘炜在哭,iPad里播着《摔跤吧,爸爸》。这是刘炜,简单纯粹的感动。
拼了22年,“伟大”这个“宏大”的词汇终于还是安到了刘炜的头衔上。
当整个比赛散场之后,刘炜重新回到了已经空空如也的源深体育中心,静静地绕着场地又走了一圈。
看着球馆上方高挂的总冠军旗帜,和姚明、章文琪、王燕宁的退役球衣,刘炜对身边的朋友说:
“我的球衣应该就挂王老师边上吧?”
会的,高高挂起,八号,「刘炜」。
(文/@洛城里 0663的格雷特)
只要你喜欢篮球,热爱创作,不管是长文、翻译还是混剪、后期,只要你有一技之长,欢迎加入『洛城里』,一起为热爱喝彩!私信@洛城里 留言即可
aarryy
· 马萨诸塞对于中国男篮,姚明无疑地位更高,但在我们上海球迷心目中,刘炜就是大鲨鱼队史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