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位能力”是不是个伪概念?
“排位能力”经常出现在讨论中,不少人将其视作相对于“正赛能力”或者“长距离能力”并列的概念。
那这个概念合理吗?
或者说,我们过往的理解是不是过于“简单粗暴”了?
抛三个砖。
一、蒙托亚是不是一名排位很强的车手?
2002赛季是舒马赫生涯最具统治力的赛季,但蒙托亚单季7杆位,0胜。现在车迷可能不太熟悉,当时蒙托亚借此获得了“排位王”或者各种差不多意思的口碑。
那是什么让蒙托亚在那一年排位赛成绩如此出色?面对开着火星车的舒马赫拿7杆位说服力大不大?
当年米其林有点“豆腐胎”,排位赛进入工作区间很快,长距离(远远)不如(尤其是搭配法拉利的)石桥。02年是米其林回归F1的第二个赛季,技术上还在追赶石桥。
另外,02年是最后一年使用一小时跑12圈排位赛赛制,03年改成单圈制、且米其林阵营实力扩充后,蒙托亚的排位赛“统治力”便不复存在。
二、一个粗糙的数学模型
假设同队车手A与B,状况相同的情况下,A有60%的机会圈速快过B。
那么,不难得出,在没太多干扰(比如被阻挡了)的环境下,A与B的排位赛胜负比是6:4。
也不难得出,在理想跑圈模式(从头到尾跑自己节奏,进站只需考虑轮胎损耗和车重)下,B很难在几十圈内总用时快过A。
那我们可以因为B与A的排位赛差距远远小于正赛差距,而认为B的排位能力相对更强吗?
(你如果认为我就是在指汉密尔顿与博塔斯,嗯……那我也就不否认了。)
三、跑单圈与跑长距离是什么关系?
短跑与长跑,一样是“跑”,完全可以视作两种运动。天赋树、技术特点、训练方式、战术维度等等区别大了去了。
方程式赛车的单圈与长距离,肯定是有区别的,但区别程度远没有到短跑和长跑的区别程度。
如果说美式直线加速赛与勒芒24小时的区别,大概是百米与马拉松的区别,那么方程式赛车的排位赛与正赛的区别,相当于100米和400米的区别?
DARCONJU
· 上海你这个问题,我觉得对比当年的塞纳和普罗斯特可以说明问题。 单圈冲刺基本不需要考虑轮胎,自己的状态,专注力,停站gap等等因素。 跑正赛几十圈那就更注重持续稳定了。
喜欢吹牛的拉里伯德
· 上海博塔斯连续103场Q3,也就Q1Q2你一圈就要给我出成绩,而不是两圈(意外频出)。这是排位能力的具象化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