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棣的谥号是“太宗文皇帝”?
原因其实很简单,我知道很多人抱有这个疑问的原因,是因为朱棣给我们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他的赫赫武功,是他的靖难之役,五征漠北和封狼居胥。而我们忽略了朱棣文治上的功绩:《永乐大典》,而朱棣驾崩后的史官更看重朱棣文字上的功劳,所以赠与朱棣的谥号是“文”。
锴楷湝煯堦
· 福建楼主多了解些史料再来谈吧。刘启是孝景帝,无庙号。孝文帝是刘恒,庙号太宗。伏维汉朝以孝治天下,所以除了高皇帝刘邦之外,其他皇帝在谥号之前都加了个孝字。李世民原先的谥号就是文皇帝,李治和武则天做了个违背祖宗的决定,一路追加到“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导致唐朝之后的皇帝谥号,都不按照谥号的基本法,到明清时期反倒复古了:明朝皇帝谥号17字,太宗朱棣是16字+文皇帝;清朝皇帝谥号23字,太宗皇太极是22字+文皇帝。以及最基本的,谥法定义:经天纬地曰文,这不是文治的意思,而是形容这皇帝才能极大,做出了非凡事业。
江南亖整狠活楼主
· 河北如果换你是朱棣的话,你的地盘只有北平,保定、真定三地,而你对抗的是整个大明的中央军,南军可以一输再输,但燕军输个一两次朱棣可就无了,双方的容错率就不在一个等级上。至于征讨漠北,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很多人都以后面的土木堡之变来证明朱棣五征漠北是典型的穷兵黩武,但这实际上是典型的推锅甩锅,土木堡之变的根本原因是朱瞻基奉行的缩边政策,直接原因是朱祁镇年少轻狂,视战争如儿戏,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发生。朱棣即位前,北元虽然在此前的捕鱼儿海之战被打散,但是以鞑靼为首的蒙古势力依然雄踞漠北,不然你自己都说了被打散的蒙古是怎么引发土木堡之变的?朱棣在即位前,北方草原形式是:鞑靼实力最强,瓦剌次之,兀良哈最弱,但是朱棣驾崩后,兀良哈被明朝吞并,鞑靼被朱棣打个大残,而西边的瓦剌又未崛起,形式一片大好,是朱棣后代没有把握住机会,而朱棣已经完成了他这一代人应当完成的目标与使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