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如磐石》值得买票观看吗?
一、值不值?
因为对影片的期望很高,所以看完后感觉比较失望。
但失望归失望,国庆档这几部片子里《坚如磐石》也算矬子里拔将军了。
看个普通厅还是值得的,假如要花更多钱去看IMAX之类的就没有必要了。
二、票价
国庆档的票价完美继承了暑期档的态势。
以北京万达为例,IMAX票价97.9元,还不打折。
普通厅根据位置不同在59.9~87.9之间浮动。
猫眼数据显示,该片的全国平均票价为43.5元。
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普通厅卖20多块钱,IMAX厅40多块钱是合理的。国庆档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加10块钱。
三、观影前的期待
1.这部电影为什么吸引我?
首先是强大的演员阵容,清一色的老戏骨和演技派,光是这些演员就足以保证极高的下限。更重要的是这部罕见的大男主电影,由众多男性角色主导剧情走向,结合影片深沉、诡谲的调性,更能将这部扫黑大戏所涉及的权谋、暴力还有黑暗发挥到极致。
其次是影片的调色风格,看预告片的时候立刻就想到4个字“光怪陆离”。我敢说这种调色的灵感,绝对来自于山城重庆自身的夜景气质,但又做了不少加工,让它看起来不是那么清晰真实;但也没有像“赛博朋克”一样明亮耀眼,显得过于科幻。而且在拍摄时演员没有化妆,素颜出镜,一切手段营造出的颗粒感和朦胧感似乎在告诉观众“这不是真实的,但真实往往具有魔幻色彩”。
这次的调色对张艺谋个人来说是突破,不再是20年前拍《英雄》时的大红大绿。我不觉得这种光影和调色有多了不起,只是很欣赏他做出的努力和尝试。虽然预告花絮里有很多感光度不足的噪点镜头,但我还是很期待进入电影院体验最终效果。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张艺谋在2019~2023年都干了些什么。
括号中的数字是我对近几年张艺谋电影的评分,满分10分。
2019.03 《坚如磐石》演员试装、试镜
2019.04~07 拍摄
2019.10 初剪完成
2020.03 团队看粗剪
2020.11 《一秒钟》上映(8分)
2021.04 《悬崖之上》上映(7分)
2021.06 定调色风格
2022.02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2022.02 《狙击手》上映(5分)
2022.09 《坚如磐石》补拍
2022.09 《坚如磐石》重新确定剪辑思路
2023.01 《满江红》上映(3分)
2023.08 《坚如磐石》声音制作
2023.09.28 《坚如磐石》上映
73岁的张艺谋在4年的时间里拍了5部电影加1场冬奥开幕式。
可以看到《一秒钟》《悬崖之上》《狙击手》《满江红》这4部电影我给出的评分是越来越低的。尤其是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为分界点,后边的《狙击手》和《满江红》都是不及格,场景简单、剧情浅薄,制作快餐化明显。
通过时间线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张导的年龄和精力已经不允许他继续像以前一样工作了,所以这4年来的电影看起来越来越“简单”,观众给出的评价也越来越差。
《坚如磐石》早在这4部电影之前就拍摄完毕了,而且创作时也没有其它工作的干扰。所以我坚信《坚如磐石》的影片质量至少和《一秒钟》和《悬崖之上》持平。
另外,在订票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关键的IMAX场次都安排给了《坚如磐石》,这说明院线对影片的信心是充足的。
换言之,我对张艺谋依然有信心,不能因为几部糟糕的电影就彻底否定他。
2.除了张艺谋,没人能拍这样的电影
近几年,出现了《人民的名义》《狂飙》这样重磅的扫黑反腐电视剧。也出现了一些打黑除恶的电影,但是一般也就止步到县级干部。这次行政级别提高到副市长,也算是突破。
除了张艺谋,没有哪个导演有足够的政治信誉触碰这个题材。
除了张艺谋,也没有哪个导演有能力驾驭这么多重量级的演员。
特别是周冬雨,近几年口碑不佳,发布会和媒体宣传也很少带上她。在别人面前她可能是“抓马影后”,没少作妖。但是在张艺谋面前,她永远是参演《山楂树之恋》时的新人演员,只能老老实实地演戏。
更绝的是预告片里讲了这么一个事:张艺谋亲自为周冬雨挑选眼镜。不得不说,戴上这个眼镜之后,周冬雨又变回了“谋女郎”。
四、观影后的第一印象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很难适应画面的风格。我知道导演想用暗色调打底,用低饱和度、低对比度的画面营造紧张、危险的感觉。却造成画面主次不分,只能靠特写镜头、近景镜头还有对比度较高的服装颜色突出主体。
在IMAX厅看,就像在彩色电视机上看黑白电影。拍摄环境太暗会产生噪点,通过技术手段修复后,焦糊、甜腻、昏黄、失真的画面又浪费了IMAX的荧幕性能,体验很不好。
如果说画面风格是张艺谋突破自己、寻求尝试的结果,还有情可原。那么音效方面的拙劣就不可原谅了。除了音量过大,还很刻意,听了会出戏。
除了对声音画面不满意,短视频切片营销的副作用也很致命。
很多精彩镜头提前曝光了,再看就没感觉了,破坏了“第一次看”的新鲜感;断章取义的剪辑内容也和电影片段不符,大脑已经接受了短视频的套路,看到完全不一样的内容,纠错时带来的不适感让人难以接受,感觉被戏耍了。例如黑老大说把表哥的舌头割了,其实根本没割。
还有影片开头张国立和雷佳音吃饭时讨论要不要去参加黑老大的饭局,电影和短视频对这段戏的呈现也有很大出入。洗脑营销让观众提前看到了演员在同一场戏的不同演绎方式,观众也在心里选了一种最好的。但是电影最终只能呈现一种方式,一旦违背观众期望,心理上还是会难受一下。
我觉得2023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短视频营销,对电影来说弊大于利。如果制片方只想利用短视频勾起观众好奇心,把观众吸引到电影院解密,这种卑劣的伎俩早晚会反噬整个电影业。
回归电影本身,需要把尺度、剧情和人物这三个方面分开,不能混为一谈!
尺度是这部电影的基础,尽管《坚如磐石》有诸多问题,但没有影响该片对黑暗和暴力的展现,这是影片最可贵的地方。
人物的出彩则完全得益于演员的精湛演技,和剧本塑造没有任何关系。
最麻烦的是剧情,受到太多干预,导致畸形。
经过4年删改,让这部扫黑大戏支离破碎,没有了原来的样子。原本的一出好戏变成了回合制的官商斗法。张艺谋要求的“剧本扎实,人物结实”被审核制度砸的粉碎,禁不起推敲的情节太多、段落之间的拼接明显、节奏也很跳脱。
为了过审,在上映前还删减了50分钟,让镜头过分聚焦在雷佳音、张国立跟于和伟身上。让同为领衔主演的周冬雨彻底沦为酱油角色,也让田雨、许亚军、何政军这些主演变成了推动剧情的工具人,群像感减弱了不少。
看完之后,感觉影片的框架像《狂飙》。主要人物的行政级别最高到地级市领导,再往上则点到为止。相似的官商勾结,相似的把手机作为关键证据。但是后来我发现,电视剧《狂飙》从2021开拍到2023年上映,也经历了长时间的修改。关键的时间点应该还是在2022年,相关部门为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划出了清晰的政治边界。才让《狂飙》和《坚如磐石》在2023年先后上映,这两部作品不是谁更像谁的问题,而是统一指导下的产物。
我认为拍这种大叙事的作品,不是几个小时就能讲明白的,最好的表现形势还是电视剧。
五、光线之下(大量剧透)
虽然说电视剧是长篇叙事最好的载体,但是电影作为更高级的艺术形式,终究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表面上看这部电影的故事线很简单:
郑刚被上面的大官以反腐为名要挟索贿,但手下的黑商黎志田却不愿意签赔本合同。于是郑刚自导自演了一场爆炸案,逼黎志田就范。在这期间郑刚和黎志田亦敌亦友,一边斗法一边相互利用。直到郑刚情人的尸体意外被发现,才彻底打破了僵局。围绕情人留下的手机证据,各方势力开始争夺。最终手机落在了正义的一方。
从结果上看,黎志田完败,被郑刚玩弄于股掌之间。先是被迫签下了赔本合同;身边的亲信又接连背叛他投靠了郑刚,关键时刻还要杀他灭口;更是在紧张和不安的压力下,草率地冤杀了女婿,惹得唯一的女儿与自己反目成仇,连家庭都没保住。虽然罪犯都被逮捕入狱,但黎志田无疑是最惨的那一个。
实际上每一场戏都有无限的遐想空间:
(1)假如陈道明是打着反腐旗号下来收钱的先锋官,那就太精彩了
(2)还有郑刚和情人外甥女的关系很暧昧,短视频预告片里两人都拉手了。还有传闻原版两个人是在床上聊天,不是在桌子上吃饭。电影里两人吃饭的镜头明显是删减后补拍的,张国立的脸都胖成什么样了........所以,郑刚对黎志田说“你肯定也有拍我的视频”
(3)郑刚夫人的政治背景
(4)郑刚除了担任副市长,还是公安局长
(5)预告片中黎志田和郑刚在车里谈的是上百亿的生意,电影里变成了48亿,直接减半
如果跳出电影之外,老谋子想借助电影表达什么?
任何形势的文艺作品,在创作时都要经过艰难取舍,表达核心思想。
这部电影注定被肢解的面目全非,但是我相信老谋子拍了一辈子电影,见识了那么多场面,肯定有他想表达的内核。无论剧情、台词、结构再怎么修改都无法撼动的东西,那是属于一个老电影人想表达的更深层、更隐晦的东西。
《坚如磐石》的英文片名叫《Under The Light》,也就是《光线之下》。Light这个词,我更倾向于电灯发出的光线,也就是张艺谋企图用光影做彻底的表达。
我斗胆认为:张艺谋是在告诫商人和那些有钱人,要规矩做事,不要甘当官商勾结的马前卒,因为下场只会更惨。
“你(黎志田)在我(郑刚)面前什么都不是”
“士农工商”
“钱外有钱,官上还有官,哪是个头啊”
想透了这几句话,就算电影再碎,也领会了核心。
韩嘉铭
打发时间可以看看,失眠也可以去看看。
泡椒PG132
· 上海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