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ka2——100块的配置,400块的市场价,800块的体验
之前写了一篇长文,关于球鞋配置与体验的心得,这次我继续基于luka2这双球鞋与大家探讨一下:1.到底何为配置?以及什么是商家想让我们着重了解的,什么又是我们选购球鞋时应该着重了解的。
2.如何协调球鞋客观性能与主观需求之间的关系。
这里我先引用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某公司的大型发动机运转不正常,很多专家耗费很长时间都没找到故障的原因。梅因泰斯被请了过来,只见他围着电机转了几圈,耳朵靠近电机仔细听着声音,最后用粉笔画了一道,对维修人员说,把这里的线圈减少两圈。维修人员按照梅因泰斯的方法检修,机器果然修好了。梅因泰斯因为一道杠挣了1000美元。有人不服气地说:画一道杠挣1000美元,这钱来的太容易了。梅因泰斯则一笑而过,并幽默地在收据上写道“用粉笔画一道杠 1美元,知道画在哪儿999美元。”
粉笔画线不值钱,但如果画在了正确的位置,其价值就会超过很多常规思维模式中更名贵的东西。同样在球鞋中,一块tpu不值钱,但是如果它放置合理,对球鞋穿着体验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那么它的价值就应当高于一些随意放置的碳板和超临界。
就像luka2,它的配置就是全掌泡棉+tpu,平平无奇甚至寒酸,但是在实际体验中,它贯穿中底上翻到侧墙的异形tpu就是神来之笔,将脚控制鞋面→鞋面带动中底这一模式转变为了脚同时控制鞋面+中底,做到了鞋脚一体性的同时,还增强了鞋面的支撑,这种实际效果,具有传统球鞋、嵌入式中底球鞋都无法达到的一体性。(这也一直是嵌入式中底想要达到的效果,但是嵌入的鞋垫目前还是无法做到完全的与鞋面贴合,以及部分嵌入式中底球鞋的鞋面不得不提高强度从而带来球鞋过于笨重的问题)
也就是说一块异形tpu,带来了顶级的鞋脚一体性和超强的鞋面支撑+防侧翻,结合其舒适度极佳的鞋面+鞋楦,不内扣还有很明显支撑的中底坡度,带来了一种鞋与脚合二为一的穿着体验。穿在脚上既能感觉到内外两侧优秀防侧翻、支撑的安全感,足弓支撑的舒适感,又没有感觉鞋面喧宾夺主给脚很大的束缚甚至摩擦,给穿着者带来了与实际重量不相符的轻盈感。luka2在刚刚发售的时候因为鞋头设计被讽刺为马蹄,在我看来,马蹄这个名词用来形容luka2再合适不过了,仿佛在穿着者的脚上延伸出了厚厚的硬硬的“马蹄”,鞋面毫无存在感又无时无刻不在提供强大的保护,因为马蹄长在脚上所以感觉不到它的重量,因为马蹄长在脚上所以它绝对贴合脚面与足弓,因为马蹄长在脚上所以一场球下来几乎不会发生鞋带散开的情况。
那么这么好的穿着体验,luka2运用了什么科技呢?那块神奇的tpu和完美的鞋楦、中底坡度落差叫什么科技呢?答案是没有,它就是用粉笔画的一条线,平平无奇但是就是比大多数的碳板、气垫、超临界有用。
所以,到底什么是配置和科技呢?我觉得能提升穿着体验,为运动保驾护航的就叫配置,配置≠堆料,鞋楦与材料的应用也应该是配置里重点强调的方面,有些商家订购了最好的原材料,用了最大的碳板,不停的宣传自己中底材料的新生产工艺、实验室数据,仿生设计等等,就是对应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闭口不谈,我觉得这是一种很不负责的行为,因为回弹率越来越高的中底材料和碳板终归是买来的,只有合理的应用,把好的食材烹饪出好的味道才是属于运动品牌本身的。也不是我硬吹钩子,就拿钩子内部做比较:詹姆斯18和使节13哪双鞋所谓的配置高,哪双鞋又更好穿?
所以堆料≠配置≠体验,但是在商家宣传过程中,宣传自己的堆料是最简单且有效的,这其实是对消费者的一种误导。
说一个有趣的事情,因为我对luka2的喜爱,所以我关注了钩子的一些直播间对luka2的宣传话术,结果我发现他们的话术竟然是“这款鞋用了和正代(aj37)一样的泡棉科技”,却对真正的核心(tpu的巧妙运用、鞋楦)闭口不谈,这其实也反映了消费者对一些不直观的、应用方面的技术敏感度很低,消费者更容易被那些直观的用料所吸引从而忽视这些材料的应用方式。
说到这里,我想一定有人站出来说:“我也有luka2这双鞋,为什么感觉没你说的那么好?”其实,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主观和客观的问题,在主观上,我打的场地是水泥地,球鞋不易打滑,而且我不追求脚感,所以从客观上,luka2契合我的主观需求(外底纵向纹路较多,灰多内场有可能抓地不稳)。所以,选鞋的时候一定要先思考一下自己的主观需求,然后去结合球鞋的客观性能,大家集体给出的近似客观的评价只是一个参考。
MAN_GO
· 广东好帖顶一手!盲目卷配置还真不一定比配置一般但设计合理的鞋好穿。深有体会
lbjFMVP湖人
· 福建我感觉三百来块买的luka2很适合我,除了缓震没那么顶级,其他真的没的说,感觉穿上去安全感很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