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足球周边【足坛自传】收藏指南
001比较正经的序章
随着世界足坛的发展,周边衍生的各种商业渠道也在不断的自我升级和完善。周边市场越来越全面,球迷对球星的挖掘点也越来越广泛:球星卡、球衣、球鞋……
当今社会,是一个阅读的社会。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足坛也有了属于自己行业的第一本“自传”。
足球运动因为其源生性,所以在自传市场的发育和受众上一直是个瓶颈,但随着时间累积和球迷综合素质的提升,越来越多人也接受了这种相对比较冷门的“足球周边”。自传这东西是靠书本来承载的,而且是球员亲笔抑或自述(再不济也是授权合著)所以在传承度和权威性上都优于其他周边,但偏偏这种载体在国民阅读率不高的地方会被市场所忽略(不得不说英伦的阅读环境和足球环境在全球独树一帜,所以放眼全球英国足坛自传的发育程度是最好的),至少在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球迷/书迷之间还缺少一种引领和凝聚,还没有意识将“球星自传”当作一种类似“球星卡”一样的收藏品来对待。
另外,在这个纸质阅读受新媒体冲击越发严重的时代,足坛自传的实体出版也必然越来越精细化和商业化,这是现代变革带来的直接结果。出版发行一本自传,也更像是在做一笔买卖,必须考虑到商业周期和营销规律。这也是为什么英伦球星自传大多在夏窗期间出版的原因(往往自传发布都还有各种配套的商业活动,媒体公共传播,线下促销和签售,这些是保证出版商“不走空”的有力措施)。而因为球星自传的特殊载体,使得出版商们对此乐此不疲。当然其中不乏滥竽充数单纯满足球迷消费欲望的,但林林总总盘点下来,确实也涌现出了很多值得一读值得收藏的自传。
有些球星毕其功于一役,一生只有一本自传,而且是在退役之后以回忆的形式去记录,从模式上,这样的自传更加权威和严谨。当然其中也不乏类似于贝利这样的大神级别明星的自传,到目前已经更新出好几个版本了。但是有些球员的自传就充满了浓厚的商业气息,比如当年和出版社签下五本自传合同的鲁尼。鲁尼从出道开始便惊艳足坛,而他也是04年欧洲杯三狮军团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当时的鲁尼承载了全国人民的殷切希望,集万千宠爱于一生。出版商肯定不会放过这一块香饽饽,早在2006年鲁尼便和出版方签下合同,他将在未来12年里出版5本自传,而鲁尼会在其中得到500万英镑以及相关版税收入。这是当时最高金额的足球明星自传合同了。但很遗憾,鲁尼的自传上市后受到了意料之外的寒流。前两本的惨淡绩直接影响了未来三本的出版计划,出版社方面不得不变更计划,暂停了出版进程。比较近的还有就是拉什福德,这孩子竟然也已经有两本自传问世了……
当然,有些足坛名人的自传确实不缺市场,鲁尼仅仅是个案,毕竟小伙子在出版第一本自传的时候职业生涯才刚刚起步,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影响着后续发展。但诸如弗格森这样的大牌教头,已经沉淀了足够的知名度和市场,所以他的自传压根不担心销量。和弗格森一样,很多名气、声望和资历达到一定程度的足坛名人,在商业运作的背景下自传可能都不止一本,他们凭借自己的底蕴和个人品牌很容易就能推动书本的销售。
另外还有一种自传就比较特立独行了。不在数量,而在质量。比如伊布和亚当斯。伊布是谁?是足坛里唯一一个吹完牛逼还能让你看到它实现的男人;是自带首秀进球光环的天才;是场上场下唯我独尊的大奉先。伊布拉希莫维奇,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他的第一本自传《我是伊布》出版后,45天内就大卖52万册,有20多家影视公司正抢购影视改编权。西蒙·库伯曾说这本书“书中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像模仿了现实世界的人一样,每一个角色都是经典又鲜少耳闻的移民故事,这本书也成为移民家庭心路历程的最佳代言人,很有可能是继2000年莎娣·史密斯的《白牙》后最佳欧洲移民的故事…”这是一本伊布真实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伊布的成长过程非常艰难,甚至有些反社会行为,这些都在本书详细如实的描写出来。一如伊布本人的真诚爽快,这是一本语言风格非常个性化的自传。另外对于这本自传说一件恐怖的事:这本书荣登《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榜,荣获威廉希尔年度图书大奖,入围2012瑞典年度奥古斯特文学奖!45天疯卖52万册,至今就已经在27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未来还会更多……另外一本亚当斯的自传在1996年秋天初版,那个时候温格还没上任,这段时间的亚当斯,深陷酗酒的深渊,遭遇车祸,个人生活崩溃。他的自传真实详细地还原了一个完整的亚当斯,不讳过,不溢恶,不夸饰,能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当然这本书后续的影响还是非常非常大的……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中国足坛名人的自传。虽然国足不争气,但作为见证者,我们经历过02年的巅峰和后期的没落,这一段历史同样叫人回味。在三十年跨度的时间轴里,中国足坛还是有很多自传值得我们去品味的,在这些自传里你能够慢慢拼凑出一个真实的中国足球,中国足球从摸索到巅峰,再从巅峰坠入深渊,叫人不禁唏嘘。徐根宝的两本自传《徐根宝如是说》、《风雨六载》,女足韩端的《风雨玫瑰》、申思的《球门之间》……其中不少书因为特殊原因,已经在市面上绝版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收集下。
足坛自传已经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一个领域,相信在未来会出现更加专业和系统的自传收集的交流圈子,这是球迷对足球追寻的一种新式途径,来的更加文雅静谧,当然能够最大程度的收藏到众多褒贬不一的甚至是一版之后永无再版的自传(比较讽刺的是那些不会再出版的市面上比较稀有较多都是名气不大或者单纯为了用一纸出版合同来换取酒肉开销的“次品”,而这样的“次品”反而是收藏自传领域中比较独特的)那将是一件非常Fuckinggreat事情了。
作为一名球迷和阅读者,我有幸在收藏自传这条路上坚持了二十余年。而就在某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望着书柜里那一排排多到几乎让我记忆混乱甚至压根想不起来邂逅时间的足坛自传,望着那些包含着乌克兰文、格鲁吉亚文、希伯来文等“完全看不懂”的异国原版,我觉得是时候要用文字去记录整理一下了。不但是为了对自己可能要坚守一辈子的藏书之路做一个阶段性小结,也是对国内足坛自传领域暂无集成性书本的个人尝试。也是在那一天,我以自己最喜欢的7号球员为参照,为自己还不成型的私人藏书馆起了一个比较好记的名字:七号馆。
002写给自己的序章
二十年弹指一挥。
二十年始终坚持。
大姐满满一书柜的大嘴鳄鱼和99年女足世界杯决赛中国点球惜败那一晚应该是我的足球启蒙之始;01年加入校队后才玩明白了足球是个什么东西;之后省下零花钱买的第一本是译林版贝克汉姆自传,当时还没有想过在爱好踢球的同时,会将足坛名人的自传收藏给坚持下来,而且后来越发到了“疯狂”的地步:同版不同印次、同本不同语种,各种渠道淘到许多淹没在市井巷陌里的旧籍,球星本人的签名版等等……因为时间和空间等因素,至今还没有给所有书做好收录笔记,鉴于已经出现了“忘记买过哪一本”的情况,是该好好整理书目归档藏书笔记了。
中文、日文、英文、意大利文、法文、西班牙文、荷兰文、乌克兰文、希伯来文、波兰文、格鲁吉亚文……坚持20年并不稀奇,因为这个动作我感觉自己会坚持一辈子。
收藏的门槛其实很简单:大到足坛一线超巨,小到十八线岛国的边缘球员,只要你是足球圈内人——甚至是和球员密切相关的家属——并且出过(授权)自传,都可以成为收藏的目标。放眼全国,圈里好像没人干这事,我可能是第一个,不知道未来在该领域会不会集大成,谁知道呢。
任何事情当积累到了一定量的时候都会发生质变——有时候当看到这满屋子呼之欲出的藏书时我自己都觉得夸张——这些都是近二十多年来各种渠道各种手段的成果,每一本自传都是世界足坛的一段剪影,有真实、有势利、有震撼、有厚重。一本本的自传,一个个的人物,就像是天上的繁星点点,组成了银河里炫目瑰丽的足球史诗。
藏书过程中我会按照不同自传的收藏心得和体会附加该球员的故事卖点进行记录,一开始因为数量不多,我写到哪算哪,但是慢慢当自己也开始出现“记忆模糊”的时候,我不得不研究“用怎样一种方式去整理这庞大的体系”了。后来我决定,按照大洲划分各本不同的自传,因为球员一生不可能只追随一家俱乐部,所以无法用俱乐部来区分归类,但是每个人的出生地和代表国家都是固定的,那么就可以以此为依据进行类目整理,于是更加完整系统的“藏书笔记”就出现了。
最后说一下私人藏书馆的取名。因为一开始接触足球的时候喜欢上了那个红色七号,后来这个男人将我带到伯纳乌让我变成了美凌格,2007年他离开伯纳乌,但是我留下了。为了纪念这个因长相而被低估的超巨,也为了迎合伯纳乌白色7号的历史传承,所以,我的个人藏书馆,取名为“七号馆”。
零零总总,碎碎念念。
七号馆的每一本藏书都有得到它时候的艰辛和愉悦。
二十年不算集大成,仅仅是一个足球爱好者的藏书之乐吧。
人生总算有点喜好,
藏书之乐,云淡风轻。
岁月静好,波澜不惊。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