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sofascore回顾世界杯历史的一些碎碎念

avatar
关注

搬运。

作者:oreipele

最近常用sofascore网站查看1966-2022年世界杯比赛数据,和自己观看过的录像作比较,看到一些有意思的细节,可以补全印象流的不足:

1、1966-1970年世界杯场均进球是2.78和2.97个,和现在比没有明显高出,但射门数普遍较高,每场双方射门数很少低于30次。著名的1970年世界杯半决赛意大利4-3西德的比赛射门比是27-46,双方在120分钟打了73脚射门,简直像是篮球一样的攻防节奏。1966年世界杯有7支球队场均射门超过20次,1970年世界杯更是多达9支球队,但为什么进球数比起现在不是特别多呢?我想除了技术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当时球场菜地较多,球的材质较重导致射门效率普遍偏低。除了里维利诺等少数远射好手,当时球员的远射质量大都不高。因此,当时的球队普遍采用收禁区放远射的防守策略,对禁区弧顶的防守不像现在严密,而看上去偏多的射门数也多数是远射。

随着70年代以后制球工艺的进步和装备的轻型化,远射的威力大幅度提高,迫使球队弧顶防守日趋严密,射门数才出现了明显的降低。与此同时,在荷兰足球革命以后,中场的绞杀更为激烈了。1970年之前的足球还带有WM阵型时代遗风,很多比赛都是快速通过中场,在门前30米再展开激烈攻防(现在的美职联就很有那时的风貌),而在那以后高位压迫,防线前提的战术运用得更加频繁,在1974年世界杯只有3支队场均射门在20次以上。而2022年世界杯只有德国队场均射门超过了20次。

2、尤西比奥在1966年世界杯6场比赛一共射门66次,创造了单届射门记录,葡萄牙3-1巴西的比赛他一个人就射了17脚门。不过打进9球和6场比赛成功过人35次还是证明黑豹不是个射门员。而且他6场比赛平均评分达到了8.8分,是世界杯历史第一。可见黑豹在1966年世界杯的表现有多么出色。与此同时,黑豹的66脚射门有38次是禁区外打门,但他的9个进球全是禁区内打进的,作为当时著名的远射手,尤西比奥这一数据也可以侧面反映当时的远射手获得的空间不小,但射门命中率确实不高。

3、1970年世界杯巴西1-0英格兰的比赛sofascore把最佳球员给了巴西队门将费利克斯(8.3分),而被许多人认为在这场大战中拿出了史上最佳单场中后卫表现的博比.摩尔只有7.7分,对贝利的头球作出世纪扑救的班克斯是7.8分。一方面说明费利克斯被低估,另一方面看得出防守球员,除了可以多次扑救的门将以外,后卫很难在这个评分系统得到高评价。而得到高评分的贝肯鲍尔和帕萨雷拉,都是在进攻方面(突破,传球甚至得分等)表现很多的。也许只有阿亚拉是个例外(在1998年世界杯sofascore给他的评分8.32分是参赛球员第一)。

4、历届世界杯过人王(括号为成功过人数而不是尝试过人数):1966-尤西比奥(35),1970-雅伊济尼奥(47),1974-克鲁伊夫(34),1978-肯佩斯(38),1982-蒂加纳(35),1986-马拉多纳(53),1990-加斯科因(31),1994-多纳多尼(33),1998-奥特加(25),2002-迪乌夫(16),2006-亨利、C罗(18)、2010-梅西(31)、2014-梅西(46)、2018-阿扎尔(40)、2022-姆巴佩(25)。

5、1974年世界杯荷兰队对南美三强乌拉圭、阿根廷、巴西的射门比分别是25-1,17-2,12-14。前两场是压倒性的优势,对巴西相对均势,但三场比赛荷兰队依然全部取胜(2-0,4-0,2-0),这无疑是世界杯有史以来对拉丁美洲球队技战术优势最大的欧洲球队了。

6、1974年世界杯的三位最佳球员-金球奖克鲁伊夫(荷兰)是前锋,银球奖贝肯鲍尔(西德)是后卫,铜球奖德埃纳(波兰)是中场,但他们三个都是进攻的组织者和防线的指挥官。克鲁伊夫和贝肯鲍尔大家很熟悉,而相对不熟悉的德埃纳在那届世界杯对比赛的影响力同样巨大,他在6场比赛射门29次(进3球),是一位插上射门欲望非常强的中场。但与此同时,德埃纳在中场的组织(场均触球83.7次,场均传球55次,每场送出3次威胁传球)和拦截能力(场均抢断2.0次)也非常出色。在1974年世界杯波兰和意大利的比赛,德埃纳在中场绞杀意大利的伟大攻击手马佐拉的表现是世界杯历史上最精彩的中场对抗之一。

7、在我有印象的几场犯规大战当中,1974年世界杯荷兰与巴西,1978年世界杯阿根廷与巴西的单场犯规数都达到55次。2014年世界杯哥伦比亚和巴西的单场犯规数也有53次。巴西足球并不总是优雅的。但1986年世界杯阿根廷和乌拉圭的比赛双方犯规了65次(阿根廷32,乌拉圭33),说明南美另外两强更不是省油的灯。要知道2006年世界杯葡萄牙和荷兰的四红十六黄大战,双方也不过犯规25次。

8、1978年世界杯冠军队阿根廷平均每场成功过人数达到29.1次,是世界杯历史上最擅长盘带的球队。须知1966-2022一共15届世界杯只有3支球队场均成功过人数超过20次,其中一支就是1970年冠军,拥有贝利,托斯唐,雅伊济尼奥,里维利诺,保罗塞萨尔和科洛多阿多等盘带好手的巴西队,每场为21.2次,另外一支是1994年拥有马拉多纳,奥特加,西蒙尼,雷东多等盘带天才的阿根廷队,场均过人达到24.5次,但那支阿根廷队只打了4场比赛就被淘汰了,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1978年阿根廷的进攻是多么有赖于控球大师们的个人表演。之前我在观看阿根廷这届比赛全部7场录像的时候就注意到这支阿根廷至少有8名球员可以称得上是盘带高手(肯佩斯、卢克、阿尔迪列斯、贝尔托尼、塔兰蒂尼、巴伦西亚、奥尔蒂斯和替补席上的豪斯曼),拥有如此丰富的储备使得阿根廷队往往能在局部配合中轻易利用盘带摆脱打开局面(比如2-0波兰队阿尔迪列斯中路完成突破妙传肯佩斯得分,肯佩斯在对阵秘鲁领球突破首开记录的进球,他在决赛连过荷兰队3人攻入的关键球)。

尽管1978年世界杯因为军政府介入的元素和诸如克鲁伊夫、贝肯鲍尔和马拉多纳等巨星的缺席被很多人淡忘,甚至冠军阿根廷的胜利也因为和秘鲁的6-0疑云蒙上阴影,但其比赛仍是以攻势足球和艺术足球为主,场面是很好看的。作为冠军教头的梅诺蒂认为1978年阿根廷队是历史上最强大的一支阿根廷队,可以说是恰如其分的。

9、1982年世界杯以艺术足球著称的巴西队的控球率为53.8%,1986年世界杯继续坚持艺术足球的巴西队的控球率也只有53.2%,并不算很高,而1994年世界杯被批判为过于注重防守的巴西队的控球率却高达59.6%。这足以说明是否采用攻势足球并不能完全靠控球率高低进行判断。事实上1982年和1986年巴西队的打法都是注重球的快速传导,并不浪费过多时间在无效控球上,而且有时候他们甚至可以主动收缩然后打快速反击(比如1982年巴西队3-1击败阿根廷队的比赛,其控球率和射门数都低于阿根廷)。1994年巴西队的高控球率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进球(7场比赛进11球,而1982年5场进15球),但邓加和毛罗.席尔瓦双后腰的布置使得他们对中场的控制力非常强大,对手从地面很难突破他们的拦截。他们进球不多,主要还是除了罗马里奥和贝贝托以外攻击好手相对缺乏,甚至罗马里奥在打进5球的同时也浪费了不少机会。

10、作为1982年世界杯冠军球队,意大利没有一名球员场均评分排在前10,获得金球金靴的保罗.罗西,sofascore只给他打出了7.56分的平均分(排在杯赛第15名)。一方面评分系统并不能足够说明球员的表现(比如梅西在饱受批评的2010年世界杯场均评分却是所有参赛球员第一,而被评为最佳球员的2014年世界杯场均评分只排在当届第4名),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一些细节问题。为什么一名球员在舆论认为踢得很好却平均分不高?可能是他参与了决定性的传射但是其它时候表现一般,也有可能是他起到的关键性的防守作用没有得到更高的评价,又或者是他的状态不稳定,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得到了更高的评价而表现一般的时候被忽视了。因此对这个数据需要选择性的看待——但是,评分高的球员,踢得一定有可取之处,这是可以肯定的。

11、1986年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法国对巴西(1-1,点球大战法国胜)这场公认的足球艺术巅峰对决,双方控球比50-50,射门28-26,角球8-8,传球576-575,传球成功率88%-89%,堪称势均力敌到了极致。而最佳球员给了法国队门将巴茨,他得到了满分10分。巴茨一共作出了11次扑救,包括在常规时间扑出了济科的点球。在点球大战中他(以及门柱的帮忙)力保法国队过关。

12、同样是世界杯冠军的核心和队长,马特乌斯在1990年世界杯的平均分(8.4分)甚至高过了1986年世界杯的马拉多纳(8.39分),也许是因为马拉多纳在1986年决赛表现相对平淡(仅为6.3分)拉低了下限。另一方面,1990年的马特乌斯虽然过人数明显低于1986年马拉多纳,但作为b2b中场的马特乌斯比更偏向前锋的马拉多纳在传球次数和成功率、防守方面的表现有明显的优势。应该承认马特乌斯在1990年世界杯的表现即便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依然被许多人低估了。

13、对于1994年世界杯的巴乔的个人表现,我要强调巴乔对意大利能够进入决赛居功至伟,但绝不能尬吹什么一己之力带队进决赛,很多没有看过当时比赛的人听到这个评价甚至认为巴乔是像马拉多纳那样每场过一大堆人进入决赛的,事实上巴乔的过人虽有亮点(比如对尼日利亚加时赛的连过4人,以及对西班牙和对保加利亚都有摆脱防守球员的进球),但次数很少(场均1.7次)成功率也不高(46%),甚至比不上同队的多纳多尼(如前所述他是那届世界杯的过人王)。

巴乔真正可贵之处在于,他在这届世界杯一直顶在锋线上,而且意大利的中场给他的支援是很弱的,巴乔经常要靠自己并不强壮的身体去和对方的后卫争夺球权,尽管如此,在这个明显不适合他技术特点的体系里他把握住了能把握住的一切机会,打进了5个至关重要的进球。这才是巴乔值得称道的地方。而梅西在前几届世界杯上面对同样的情况(中场支援相对不力,自己又是属于踢前锋威力大但不善于肉搏,踢中场又不能对球门制造更大威胁的技术球员)选择了回撤梳理,没有像巴乔那样坚持顶在锋线上,至于这种选择是否正确,即便在今天仍然可以讨论。

14、1994年世界杯巴西队是历史上第一支完成单届3000次传球的球队,但他们仍然不是这届世界杯的控球率之王。这届世界杯控球率最高的是哥伦比亚(也是赛前冠军热门),高达65.7%,但哥伦比亚这届世界杯却输的非常惨。控球率高不能赢得胜利,哥伦比亚早在2014年的西班牙的20年前就作了示范了。同样,1998年世界杯决赛也是一场经典的反击击败控球的比赛,法国队控球率只有39%,但巴西队空有61%的控球优势却几乎无法突破法国队强硬的中后场拦截(仅有下半场罗纳尔多的一次胸部领球后射门和德尼尔森击中门柱制造了威胁),最后完败于齐达内的两个头球和珀蒂的反击破门。罗纳尔多在90分钟的世界杯决赛里只有20次触球,这是非常低迷的表现。

15、2002年世界杯的巴西队控球率只有48.3%(历届巴西队最低的控球率),甚至比2010年世界杯邓加那支被批判为打防守反击战术的巴西队还低得多(接近60%的控球率)。因此,克鲁伊夫在点评2002年世界杯认为“巴西队踢得是与发展潮流背道而驰的足球,他们根本不是一支球队,他们所做的就是利用对手犯下的错误得分,虽然巴西队理应得到本届世界杯冠军,但98年的法国队比他们表现更好”并非没有依据。

16、因为那届巴西队的战术就是后场堆积8人防守(卡洛斯和卡福助攻的幅度也比平时要小),前场由3R(罗纳尔多-里瓦尔多-罗纳尔迪尼奥)自由发挥,只有小组赛阶段他们5-2哥斯达黎加的比赛还能看到传统的巴西流派打法。这种攻防几乎割裂的战术只有巴西队的巨星群才能驾驭。而事实上2002年的巴西队几乎是最不“桑巴”味道的巴西队,2006年更是对2002年的糟糕复刻(前场和中后场割裂得更明显,而前场却没有3R的化学反应),相比之下,蒂特时代的巴西队反而更有传统巴西的风范(如恢复4-2-4阵型,中场恢复频繁短传和进攻小组之间的快速传切配合等,都是巴西队的经典打法)。

17、2002年世界杯的意大利队因为被韩国黑掉,博得不少人同情,但即使对阵韩国队,意大利的控球率也只有37%,大多数时候他们都处在被韩国围攻的状态。应该肯定意大利输得冤枉,但他们依然重犯了2000年欧洲杯决赛的错误,认为自己只需要堆积兵力防守,依靠自己传统的防守优势就能够保住1-0的比分。而事实上意大利凡是取得了成绩的时候,包括1982,2006年世界杯两次冠军,2012年欧洲杯获得亚军,2021年欧洲杯夺冠,大都是攻守兼备反击凌厉的,而2000-2002年期间的意大利队在进攻方面却过于懦弱了。因此这支队即使没有被黑,我认为也没有夺冠的可能性。

18、前面谈了球员个人评分的问题,对梅西2010年世界杯发挥(也是他国家队生涯前期普遍的发挥)究竟如何做评价?梅西之所以在那届世界杯5场0球1助攻(还是越位助攻)平均分却依然能高达7.96分位居第一,作为观看了阿根廷全部5场比赛的人,我想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梅西在比赛的存在感非常高——每场平均触球95.6次,这是他历届世界杯球权最多的一届,甚至超过了伊涅斯塔在那支极端强调控球权的西班牙的触球数。射门29次,成功过人31次,传威胁球16次,都充分体现了梅西在比赛的影响力。对韩国和对希腊的比赛,他没有进球和助攻,但对进球的孕育作用依旧明显。但是,这种全场跑动接球发动进攻绝不是正确使用梅西的方法,正如我之前在比较贝利和梅西的一个回答中所说的,梅西是一个触球在65次左右效率最佳的球员,因为梅西是一个待在前场和边路,持续在有球和无球之间切换才最具威胁的攻击手,而作为阿根廷主教练的马拉多纳对他的用法,几乎是指望他当一个类似迪斯蒂法诺和克鲁伊夫那样挂着前锋名号的全场自由人(虽然防守任务没那么重),而马拉多纳自己扮演这个角色(比如1986年世界杯决赛)效率也不高。

应该说,和1994年的巴乔一样,梅西在那一期间的国家队扮演的同样是一个不怎么让他踢得舒适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看,2010年世界杯梅西的发挥,算是在这种情况下做得很不错的表现。但也仅此而已。而梅西在国家队的表现在2021年美洲杯之前一直争议颇大,我想是因为阿根廷一直不能提供给他足够发挥其优势的环境,而梅西慢热的性格也不像马拉多纳那样能推倒重来(帕萨雷拉,拉蒙.迪亚斯这些和马拉多纳有矛盾的人都被比拉尔多顶着压力清洗掉),因此他的封王之路也就格外漫长了。

发布于北京阅读 7155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007M

· 北京

亮了(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