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现实地图的《伊黎耶之歌》相关原型整理
记忆力不是很好,有些地方弄错了还请指正(x
伊黎耶之歌La Chanson d'Erinnyes,游戏内目前一共三卷,虽然给出的信息很有限,但对了解枫丹文化原型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首先,伊黎耶之歌属于很典型的“武功歌”,即chanson de geste,也可以叫“武勋之歌”,早期以诗歌形式口头流传,后来有了文字记录的抄本。和之前的一些大战妖魔鬼怪或者部落复仇的英雄史诗不同,这个时期的欧洲开始高度封建化,文学内容更加具有国家概念忠君思想、也逐渐受到基督教影响,武功歌指的就是描绘这些封建时期英雄武勋的叙事诗
而《伊黎耶之歌》的原型《罗兰之歌》La Chanson de Roland,由古法语写成,正是最早的一部法文叙事诗,也是中世纪武功歌的最初之作与代表作(P4是现存抄本)
《罗兰之歌》的故事背景是8世纪查理大帝远征西班牙,真实历史上,查理大帝远征归国,后卫部队在途中遭到当地人袭击,由于长途跋涉外加带着大量财物,战后几乎全军覆没,其中就有一个叫罗兰的将官。后来,由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产生冲突,再加上后世一套龙精虎猛的改编,到了11世纪故事写成时,就变成了宗教色彩十分强烈的“查理大帝征伐异教徒”
全诗大概四千行、近三百节,情节分了三个部分,总结一下大致是这样的
查理大帝出兵讨伐摩尔人(指中世纪在伊比利亚半岛的伊斯兰征服者们,当时被阿拉伯和北非穆斯林统治的那块区域后来叫安达卢斯),只剩萨拉戈萨的玛西尔国王还在抵抗。玛西尔知道自己敌不过查理大帝,就接受了属下建议派出使者向其表示归顺,还献上了贡品。查理大帝那边,主角罗兰是主战派,他认为玛西尔诡计多端,所以主张把萨拉戈萨打下来,骑士加内隆则主张接受归顺,没必要再继续征战,查理大帝最终听从了后者的建议。
起初罗兰希望自己去当使者接受归顺,但是他的好友奥利弗认为罗兰的性格不适合,于是罗兰又转而推荐加内隆,加内隆听了以后气急败坏,因为他也知道玛西尔可能会玩阴的,当使者属于玩命的任务,而且他还是罗兰的继父,这波属于大义灭亲。
不管怎么说,加内隆的确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而且也表现得很勇敢,甚至拒绝了属下的陪同选择了一个人前去,在玛西尔那里还以死相逼,表示如果不接受查理大帝开的条件,自己就当场开无双,死也要拉几个陪葬的。但他因为前面的事对罗兰心生怨恨,谈妥了以后反而表演了一个当场跳反,在敌营和玛西尔商量怎么埋伏罗兰。对玛西尔来说,除掉罗兰就相当于废掉了查理大帝的右臂,这反派哪有不当的道理?优势在我!
加内隆完成任务以后,对此一无所知的查理大帝带兵回国,留下十二勇士与后卫军们留守西班牙,本来打算多留点,但罗兰很自信,只留了两万人——对抗玛西尔暗中集结的数十万人
故事的高潮自然就是这次双方实力差距悬殊的大战,原诗的描写可谓r18g,胳膊腿乱飞,十二勇士在此战中都有一定表现。不过,就算是英雄史诗,最后也并没有什么奇迹发生,优势真的在玛西尔(虽然他自己的右臂反而被罗兰砍掉了),两万后卫军几乎全军覆没,十二勇士全部战死,查理大帝在途中发现了加内隆叛变的事,但赶回去的时候已经晚了。(途中他们听到了求援号角,加内隆故意谎称没听到,还说罗兰这么勇的人是不会求援的)
最后的第三部分没什么可讲的,就是查理大帝为罗兰报仇以后回去处理叛徒加内隆,支持者和反对者打嘴仗,一边说滔天大罪不可原谅,一边说人都死了就不要再继续给国家增加损失了,然后双方各推出一名骑士进行决斗来决定结果。最后,支持处决加内隆的那一方的骑士打赢了,加内隆被五马分尸,反对处决他的那些人也全被图图了
就像前面说的一样,受到诞生的时代背景影响,《罗兰之歌》的宗教色彩过于浓厚,罗兰死前还搞了一段对上帝祈祷、请求宽恕的奇妙戏码,而查理大帝那边看起来是主角和正派,但征伐过程里对异教徒采取的办法基本上就是物理消灭,这方面建议不要代入太多骑士刻板印象
而且,就像“亚瑟王传说”本质上也是一个体系,就像四大天王至少要有五个,查理大帝麾下的十二勇士在不同版本里的名单和经历并不完全一样,《罗兰之歌》只是其中一部分,其它的会在后面提到
P6是书中设定的大致地域(注意,是设定所在地,不是故事发源地),后面会按这个来写
蓝色是伊黎耶的大本营“爱美乐城”
红色是她征伐的土地、以及麾下骑士们的相关地区
黄色是雷穆利亚相关
老头快乐环
· 江苏游戏里把抵抗雷穆利亚侵略的历史用春秋笔法模糊了,其实按规模这应该是枫丹最大的历史事件
suibiandudu
· 河南要知道武器突破素材文案全是雷穆利亚时代的故事须弥那边武器素材文案是是花树赤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