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说说cyberturck的一些特性
每次看到有人嘲讽这车跟手工耿做的差不多,我这里不谈外形,毕竟各有喜好
我来说说这车在2023年末交付了,距离发布有四年了吧,为什么这么难产,并且在未来每年也就只能做到25万辆/年 的交付预期
1.作为皮卡,这车是没有大梁的承载式车身,也就是跟我们日常开的轿车车身结构是类似的,但一般的硬派越野跟皮卡,都是非承载式,车身刚度、载重都大幅提升,但操控、灵活、舒适性都比承载式的普通轿车suv差很多,所以这是为啥硬派越野、皮卡操控很一般,有船感的最大原因。因为赛博皮卡用了车身外骨骼的结构,这车的白车身(骨架)直接就是外壳,不像我们普通轿车一样有外蒙皮(也就是车子外部覆盖的喷漆钣金件)所以可以保证有硬派大梁车的扭转刚性,又有普通轿车的操控跟舒适度
2.车子的不锈钢配比并非是跟星箭的完全一致,但类似,由于是消费级产品,所以抗腐蚀、硬度、耐用性都会有要求,并且不锈钢本来就不好复杂的折弯加工,所以为啥这车长这样也是一大原因,稍微懂点不锈钢折弯的都知道不锈钢折弯处会有很明显的橘皮纹理,所以特斯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用了一种新工艺:气弯技术,大概结果就是在不锈钢弯曲的那个步骤,机器不会直接接触折弯表面,而且折弯是过盈的角度,等它折弯回弹后才是你们所看到的样子,所以这点上要控制整车的外骨骼缝隙非常困难
3.这车当然也用了一体压铸件,目前是世界上汽车制造业最高的9000吨,modely的一体压铸是6000吨,依旧还是意大利IDRA公司的机器(但这个公司早就被我们国内力劲集团收购了)而且未来特斯拉下一代更廉价也就是15万左右的车型,应该会更极端的使用这个工艺
4.这车是800V架构,当然这对我国新能源车市不算什么新东西,但对特斯拉自己算是一个整体的架构体系提升(之前特斯拉的semi卡车是1000v,那个算实验性的,这次皮卡是真正意义上的消费级量产使用)在特斯拉自己超冲站V3上肯定吃满功率250KW,在V4上可以有350KW
5.线控转向,方向盘左右打满只有180度,但会随着车速而改变转向角度(也带后轮转向系统)
这个之前英菲尼迪高配Q50也有,但当时那批车线控出了不少故障都召回过,目前特斯拉能否把这个技术做好其实还是个疑问,但是从油管几个视频来看,操控好像不错
6.前轴一个永磁电机(带电子差速器) 后轴2个感应电机电机(高速巡航可以关闭这2个更省电)
满功率输出845马力,性能视频你们也都看了,非常暴力,再加上5吨的牵引质量,这至少综合数据性能已经完虐老美市场的新势力R1T跟电悍马了
7.空悬全系标配,行程有30厘米,最大地面间隙有44厘米左右,这个作为工具车,肯定实用
8.动力电池是特斯拉自研自产的4680,但目前这个电池性能距离马斯克之前画的饼还差很远,但以我知道的数据来说,充放电功功率以及成本都完虐目前主流的2170没问题,但能量密度确实还差很远,并没之前画饼的那么牛逼,所以其实4680也是制约这车的产能主要原因之一
9.整车低压平台是48v,也就是我们车上的小电瓶那个常用到的低压平台,一般汽车都是12v,极少数是24v,包括你淘宝买的什么点烟器转接头都是以12v为转换的,所以为什么特斯拉要把这个东西变成48v,本质核心关键还是省成本,可以砍掉所有12v线束,统一为48v。生产制造效率继续提高(传统车比如bba啥的整车线束连起来有5公里,七年前的model3是1.5公里,所以优化线束又可以有效缩短整车线束),那为什么这种好事别的车企不做?其实原理并不难,难的是规模化以及配套供应商的整体推动,你低压平台变成48v后,所有车内低压系统配套的都得从12v变成48v,供应商单独给你某个车型设计方案吗?所以这个东西理论上好像也只有特斯拉有实力有话语权可以推广,这就跟苹果有资格可以推动faceid原深感摄像头变成一个量产落地一个道理。其实bba也想推动,但无奈从48v从整车设计到供应链配合非常困难,本质你说别家车企摆烂也可以,只不过现在这步是特斯拉跨出去的,另外特斯拉后面的所有车型也肯定是48v,这点我话放这里,欢迎打脸。
暂时也就想到这些,纯手打,综合以上其实我就想说这车包含了很多整车制造业的革新,至少特斯拉作为推动者肯定是值的点赞的,只是每次看到坛里喷这个车、喷多了,我就想写一下我所知道这个车不一样的地方,都说特斯拉车型出的慢、更新慢,换个角度你以为特斯拉要复制黏贴一款豪华SUV豪华或者是精装D级轿车很难吗,换个壳子加舒适性配置就可以了,以特斯拉效率一年出一款车一点问题都没,但特斯拉明显没有走这个路线,他只是按照自己的造车思路在走而已
所以少点无脑喷,汽车行业有点不一样的东西,总归不是坏事对吧?
超级大蛆
· 山西楼主辛苦啦!在现在只会拉踩的车区真是一股清流
小绿帽林克
· 浙江速度起来啥圆角也没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