殳海:那个自媒体出身的NBA高管,来看杨瀚森了(转自公众号百科全殳)
过去48小时里,篮球世界里有什么让你兴奋的瞬间?
对大部分人而言,最能让你从椅子上跳起来的时候,多半都是哈利伯顿那个神奇的四分打——NBA季中锦标赛进入单场淘汰阶段,立刻就打出了两场火星四溅的比赛,确实精彩,确实刺激。
但对我个人来说,在一场CBA小小比赛里闪现的几帧画面,是更值得欢欣鼓舞的。这场青岛对阵天津的比赛,的确在国内篮坛都算不上焦点之战,但感谢当场比赛的现场导播,在上半场捕捉到了这一幕,虽然只有一闪而过的镜头作简单交代,但却已经在当时引发了不少球迷的猜想:怎么会有两个西装笔挺的外国人,突然出现在CBA联赛的看台上?
他们不可能是普通球迷,不可能是看热闹的外国朋友,那么……难道这两个人就是传说中的NBA球探?
这个画面经过后续传播,很快就在篮球圈内引起了发酵,这两个外国面孔的身份也随之就得到了证实,尤其是画面中靠左的那一位:只要你喜欢NBA选秀,喜欢研究美国媒体撰写的选秀报告,那就一定都会认识这个人——他叫麦克·施密茨,今年才32岁,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强人。
追根溯源的话,按现在的说法,麦克·施密茨应该算是篮球自媒体出身。
在十几年前,他还只是一个亚利桑那地区身材矮小的高中生,据说在高中毕业时都只有1米7左右的身高,并且相当瘦弱,体重还不到120斤。虽然热爱篮球,但却根本没有上场跟人拼杀的资本,最终靠着学业成绩考入了当地的名校亚利桑那大学。
随后命运给他开了个小玩笑,让施密茨在高中毕业那个暑假暴涨了15厘米,这让他基本具备了在学界篮球打后卫的身高水平,但却为时已晚,都已经要上大学的施密茨就算发力猛练,也不可能赶上别人童子功的水平了。
但好在他对于篮球的热情没有被打击,2009年刚上大学不久的他就迎来了一个机会:来自美国密苏里州的一对兄弟,亚当·贝斯特和扎克·贝斯特,一个擅长体育写作,另一个擅长网页制作,他们自己先做出了一个NFL堪萨斯城酋长队的球迷博客,随后决定成立一个站点,把这个模版推广给各支球队的死忠粉们。
于是菲尼克斯太阳队也立刻有了一个专属的球迷博客站,名字叫做Valley of the Suns,太阳之谷,施密茨随即就在这个网站上写稿发文,他最早的发文记录可以追溯到2009年5月12日,当时他不过18岁。
此后三年时间里,他在该网站上前后发表了152篇文章,这个过程极大地充实了施密茨的大学时光,他的一些佳作甚至得到了ESPN子站点True Hoop栏目的赏识。但正如The Athletic网站所描述的那样:当时的施密茨,只不过是又一个爱写篮球的市场专业学生而已——言下之意,像他这样在球迷站点上发表文章的自媒体,全美国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个。
想要从这样无边无垠的竞争环境里脱颖而出,施密茨很快就意识到自己需要掌握一些别人没有的技能。他的视线开始从太阳队的球迷向,转到NBA选秀的球员报告方向,他认为当时在考察球员这件事上还有颇很大的空间,自己有能力杀向这片蓝海。而为了能在其中扬帆远航,他自学了视频剪辑技能,这成为了施密茨和老一代选秀专家们之间的分水岭。
与此同时,他还主动出击和其他选秀专家取得联系,比如乔纳森·吉沃尼,这位从2003年就开始跟踪报道选秀的前辈,在当时已经创立了首屈一指的选秀专业网站DraftExpress,施密茨在2012年选秀大会前给这位前辈发去了一份当年新秀佩里·琼斯的选秀报告,吹得天花乱坠,却遭遇了吉沃尼的批驳:只写优点,不写缺点的报告是没有意义的,打回重写后,施密茨的第一份选秀报告终于连带着剪好的视频在2012年5月得以在DraftExpress刊出。
一个月后,麦克·施密茨刊出了自己在“太阳之谷”的最后一篇文章,是有关于当年另一位新秀的故事,“达米安·利拉德的旅程:从被看扁的小后卫,成长为NBA的乐透秀”——这篇文章之后的停更,意味着施密茨正式找到了自己进军篮球报道领域的新方向,但当时的他恐怕还不知道,未来的人生之中还会和利拉德产生怎样的交集。
因为会剪视频,施密茨甚至很快就得到了职业球队的垂青,在当时还叫NBDL的发展联盟里,贝克斯菲尔德果酱队邀请施密茨担任了录像剪辑师。但当时发展联盟的球员一年都挣不到上万美元,施密茨这份工作自然也不会有太过丰厚的待遇。刚好缺少帮手的乔纳森·吉沃尼在2013年把他拽回了媒体界,两个人开始联手打拼,在网络巨头雅虎的赞助下开始全力打造DraftExpress这个站点,两人很快被球迷亲切地称为网站的正副站长,让人忽略了施密茨那些年其实还只有二十出头的年纪。
吉沃尼更老练,思考问题更系统化,统领着网站的全局;施密茨则跟着吉沃尼跑遍了各支球队,并且年复一年地出现在各种NBA训练营、选拔营的现场,同时还不断提升自己视频分析的水平,两个人通力合作之下打造的DraftExpress声望日隆,虽然这个网站在2017年后基本停更了,但是6年过去,依然没有一个选秀网站的水准超过当年的他们。
别担心,这么好的网站当然不是因为做不下去了,他们在2017年被ESPN整体收购,两个人的身份从此变成了ESPN在NBA选秀板块的负责人,不仅经济收入从此更有保障,所能借助的资源也再度飞升。
昔日那个市场专业的学生,从踏入ESPN的大门后,终于成为了在篮球报道领域中,敢于做一切梦的那个人。
DraftExpress尽管是最好的选秀网站,但在YouTube上他们的订阅人数是12.4万人,而ESPN则是1090万人,更别说ESPN作为体育媒体的巨擘,在电视、网站、杂志等不同平台上都有着非凡的影响力。
在加盟ESPN后,麦克·施密茨在乐透抽签大会担任过出镜记者,在选秀大会成为过现场评论员,甚至在近年来还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项目:他已经不满足于自己分析这些新秀的视频了,他们把参选球员本人请到了桌子前,和施密茨一起肩并肩坐着看已经剪好的分析片段,然后再由球员本人讲述自己的特点,时不常还可以穿插一些这个技术由来的小故事。
从2012到2022,在10年的时间里麦克·施密茨从一个初出茅庐的“选秀爱好者”,正式走向了全球一等一的“NBA选秀专家”,他的视频剪辑方式被很多后来人所模仿。这当然不意味着施密茨能准确判断所有新人的未来,他本人也经常自省,希望当初看好克罗地亚球员马里奥·海佐尼亚这样的错误不要再犯,但比起正确与否本身,观察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观察资料,这件事本身就极具价值。
为了让施密茨发挥这样的价值,ESPN对他的另一项支持还体现在经费方面,他的考察范围不再局限于美国大学生,施密茨开始走出国门,去现场观察全球范围内的潜力新人。比如在2020年2月,他的社交媒体上就放出了这样的一张采访照,当时站在他对面的正是只有16岁的文班亚马。
然而,正如他当初在球迷站点的作者页面,正如DraftExpress网站,他的个人社媒在2022年5月也宣告停更了。
因为他的身份在此时又已经发生了转变:NBA波特兰开拓者队的篮球事务负责人乔·克罗宁,在从临时总经理转正之后,立刻决定拓展自己的工作团队,他向施密茨抛出了橄榄枝,希望他能够成为开拓者队的副总经理。
所以,当他在2023年选择来到中国时,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媒体代表,也不仅仅是一位选秀专家,而是真切地代表了一支NBA球队的选秀动向,更别说和他一起现身的还有开拓者队的另一位副总经理塞尔吉·奥利瓦,他们的职权级别在队内可以说远远超过了普通球探。
波特兰并不是一个足够大的空港,要抵达中国,施密茨势必经历了多次的转机,他需要经历相当漫长的旅程才能抵达北京,至于奔赴天津东丽体育馆又需要一些额外的车程。这其中所体现的自然已经是他们对考察目标的莫大诚意:不必遮遮掩掩,他们就是来看杨瀚森的,这虽然不代表杨瀚森一定能在2024年NBA选秀大会上被看中,但至少让人相信,他世青赛的表现、在CBA处子赛季这一个月的发挥,已经惊动了一些NBA的专业人士。
赶在第二阶段刚刚开始之际,麦克·施密茨就已经专程跑到中国现场看球,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视的方式呢?
杨瀚森今年18岁,和麦克·施密茨踏入这个行当时年龄相当,他们的工作方式当然完全不同,但施密茨这个人的成长或许可以给很多年轻人以借鉴。
他不仅对自己从事的行业充满热情,而且从来都不辞辛劳,不肯放过任何机会,他一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不光是个人经历的丰富,同样也是人脉快速积累的过程。比如他在NBDL短暂委身的那一年,就在贝克斯菲尔德果酱队认识了当时球队的助理教练乔治·加拉诺普洛斯。
后来,加拉诺普洛斯在发展联盟日益得到认可,在2019年成为了独行侠下属德克萨斯传奇队的主帅。所以在2021年,当非洲国家乌干达的篮协希望能够聘请一位水平不低、薪资不高的教练来带领他们发展篮球时,加拉诺普洛斯就受到了邀请,同时他还一个电话打给了对国际篮球兴趣盎然的麦克·施密茨,施密茨就此拥有了乌干达男篮国家队助理教练的经历,他们二人联手带领球队创造了非洲第六名的历史最佳成绩。
但人脉的累积到这里还没有结束,二位教练还建议了一个正在欧洲打球、叫做伊什·韦恩莱特的人,他们对韦恩莱特晓之以情、动之以利,尤其是突出强调了拥有非洲护照,在欧陆很多国家可以不被外援身份限制这件事,让韦恩莱特成为了乌干达的归化球员,为取得历史性突破立下了汗马功劳。
2023年,加拉诺普洛斯从德克萨斯传奇下课,开拓者队则在此时成立了他们的G联赛球队,加拉教练当即成为球队的联合主帅,迅速实现了下岗再就业。
不久后,太阳队和开拓者达成交易,努尔基奇、利特尔等球员前往菲尼克斯,换回德安德烈·艾顿,韦恩莱特因为名额问题被太阳裁掉,很快也被开拓者签下。
从教练到球员,开拓者方面是谁给这些人打的电话,想来答案已经不言自明——麦克·施密茨,在陪伴当年他笔下的达米安·利拉德一个赛季后,如今在开拓者队的重建计划中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以施密茨一直以来的行事风格,相信他在出发前往中国前,已经和上个赛季效力青岛队,同时给杨瀚森当了无数次陪练的现开拓者球员杜普·里斯聊过不少了。
施密茨到场的第一战,杨瀚森展现了不少独属于他的光芒,但这还远远不够,面对这样一个用尽全力抓住所有机会的人,杨瀚森还可以做得更多,打得更好,也应该要毫不保留地用尽全力。
四代风影大蛇丸
· 山西山鸡丶卖可乐楼主
· 广东其实中国的篮球产业(无论是NBA还是CBA)都没有形成正向的市场反馈,行业体量太小养活不了那么多人,所以为爱发电的是大多数。美国那边NBA从业者从上到下目标一致,就是搞钱,中国还掺杂了政府管理之类的内容,根本的体制不一样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