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清朝灭亡真正原因是什么,内耗必亡国,亡国也内耗!
历史上的清朝灭亡真正原因是什么,内耗必亡国,亡国也内耗!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于这样一个疆域广袤的大一统国家来说,看似匆忙的灭亡其实一切都是有迹可循。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清朝末年有一部分进步志士探索了很多救国图强的方法路线,但是都是虎头蛇尾,最终草草收场,究其原因就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依然有人把主要的精力和能力全部都放在了内部斗争上面。
咸丰皇帝和恭亲王奕忻的斗争
咸丰皇帝奕宁和恭亲王奕忻都是道光皇帝的儿子,但是咸丰皇帝皇后生的,是道光皇帝嫡子,恭亲王奕忻则是庶出。
咸丰皇帝的亲生母亲在很早的时候就去世了,他便交给了静贵妃抚养,而静贵妃则是恭亲王奕忻的亲生母亲。这兄弟二人便在一起长大。但是皇宫深府可没有这么多的兄友弟恭,不是所有的大家族家庭里都会有孔融让梨这种高风亮节的行为,更何况是帝王之家在争夺皇位的时候,更是你死我活,异常激烈。
咸丰皇帝虽然是嫡子,但是他从小身体就不好,也不如恭亲王奕忻才思敏捷。道光皇帝在进行继承人选择的时候也是进行了一番思忖,但是咸丰听从了自己老师的指点,重点突出自己忠孝,晚年的道光皇帝被这种忠孝所打动,于是最终下定决心确立嫡子成为自己的继承人也就是后来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继承皇位之后对于恭亲王奕忻碍于朝廷上的颜面不得不重用。尤其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咸丰皇帝远走承德避暑山庄,留下恭亲王奕忻跟外国人谈判。短命的咸丰皇帝去世之后,他给同治皇帝安排了总共八位辅政大臣,可是独独没有恭亲王这位皇族。
倘若咸丰皇帝可以放下成见,重用并且支持恭亲王奕忻的革新举措,不仅历史上会留下一段兄弟齐心的佳话,大清王朝后期的命运也将会不同。
李鸿章的悲情命运
如果要研究清朝末年的历史,李鸿章这个人是绕不过去的。李鸿章其人对于清朝末期而言不仅是封建王朝的修补匠,也是清朝末年政治内耗的牺牲品。
李鸿章身上有很多标签,权臣、改革者,这两种标签在李鸿章身上显得并不突兀。李鸿章跟随着老师曾国藩围剿太平天国起家,在曾国藩退隐后更是取代了他在朝廷中的位置,一步青云,成为晚清时期的一代巨擘。
李鸿章是洋务派的领军人物,在晚清时期的救国图强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如火如荼,北洋海军初现规模的时候,李鸿章和他的北洋系受到了所谓朝廷中顽固派的猛烈攻击,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翁同龢和李鸿章的官场互斗。
李鸿章和翁同龢的恩怨由来已久,但是翁同龢这个人是典型的对人不对事。李鸿章做什么事情我翁同龢不论,但是只要是你李鸿章坐的,我翁同龢必定让你不痛快。
在翁同龢掌握财政大权的时候,对于李鸿章的北洋军费反复刁难。在李鸿章跟朝廷要银子装备北洋舰队,购买火炮和弹药的时候,翁同龢总是会找各种理由进行搪塞。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北洋海军在面对日本舰队的时候,哪怕是付出生命也弥补不了两国海军之间的差异。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军队的失败宣告着晚清政府洋务运动的破产,同时也基本上注定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
虽然晚清封建王朝注定失败的命运无法打破,但是如果当年洋务运动开展兴办的时候没有这么多人进行拆台,我们国家也定然不至于成为东西方列强的盘中餐。
周期能量守恒供求关系
· 辽宁1、闭关锁国2、内政腐败具体到人应该是乾隆晚期开始国力隐患已经很深了,到恭亲王被贬,再到光绪被废国力不可逆
kohi0101
· 江苏落后就要挨打,技术落后可以学,那么为舍没学到?答案显而易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