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点字聊聊国人误解比较大的明治天皇
最近把《明治日本建构史》看完了,没有意外的话应该是下半年看过的最好的书了,观点够有趣引用的史料也都好好标了出处,码点字当读书笔记了。当然本文的内容并不拘泥于这本书,我也并不完全赞同本书的全部观点。因为话题偏敏感,先叠层甲:裕仁没有以头号战犯的身份被绞死是历史的重大遗憾。
明治维新的成果不用多废话,但明治天皇其人大多国人的印象却仅局限于两三个小故事:1,他带头穿西装吃牛肉,锐意西化;2,他节衣缩食捐款造舰;3,他孙子引用过他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作为宣战词。即便是站在“敌国”的角度,大多国人也认可他的形象是英明神武的,顶多加个战争狂/军国主义者之类的负面头衔,但这个印象与真实的明治天皇差别挺大的。
明治时期的跨度非常长,从1868年到1912年,长达45年。这45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到1878年大久保利通被暗杀为止,第二阶段到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出台为止。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第三部分将非常简略的跳过。
第一阶段的明治天皇非常简单,就是个完全没有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的橡皮图章。
1868年维新伊始的明治不到16岁,这一年他的教育水平是远不如后面16岁的光绪(1887年)和16岁的溥仪的(1922年)。原因也不复杂,乱世+穷让他接受不了多好的教育。幕府中后期天皇家的禁里御料才3W石,普通人家3W石当然没问题,但天皇家维持面子的开销太高了,把这些必要开支除去后是非常拮据的,他爹孝明天皇最出名的故事就是好不容易吃到次小鱼不舍得扔鱼骨头。优秀的教育任何时候都不便宜,更重要的是幕府可不希望天皇家去学屠龙术。
新政府处理明治天皇的首要问题就是他的安全和教育问题(他爹孝明天皇死因争议很大),最后西乡隆盛站了出来,组建了近卫军并亲自担任近卫军都督来保卫天皇的安全。此外西乡请来了元田永孚山冈铁舟等名师对天皇进行严格的教育。这期间明治与西乡隆盛的关系极佳,有大量他们情同父子的故事流传了下来。多方努力之下,明治天皇接受了非常出色的朱子理学教育。没错,朱子理学。。。不说明治天皇本人了,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乃至吉田松阴的改革原生动力和世界观建构源泉都是朱子 《近思录》,而不是“西学”,他们的“西学”是后面慢慢补的。
这期间政府运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正院事务章程》,“举凡需要允裁之奏书,由内阁议官(参议)裁判。。。议官连印而交太政大臣,太政大臣钤印而上(天皇)受御批”。明治政府初期的高层运作逻辑是太政大臣为首的三大臣有最高决策权,具体的庶务由“参议”们去执行,天皇就是负责盖印的。三大臣分别是太政大臣三条实美,左大臣岛津久光/有栖川宫炽仁亲王,右大臣岩仓具视。左大臣常年空缺,即使在任影响力也非常有限,所以三大臣的更常用的称呼是三条岩仓两公。两公里三条公虽然地位最高,但手腕和岩仓公完全不是一个段位,甚至干过最需要做决断的时刻主动称病让岩仓代理太政大臣的离谱事(其实这才是公卿的常态,岩仓是异数),所以三条岩仓两公的进一步简称是岩仓公。以1873年请大久保利通出山担任参议为例,大久保利通开出的条件是两公在朝鲜问题上支持他的意见且不能变卦以及同时任命副岛种臣为参议。两公同意后,大久保也就顺理成章的回归了朝政。
第一阶段两公发挥影响力的代表作是“明治六年政变”,这事的背景很复杂远不止关于“征韩论”的讨论那么简单,但这里就不细说了。简单来说按参议表决的流程,西乡派已经获胜了,但岩仓公以天皇的名义推翻了决议,在参议总辞职的情况下,岩仓公只批准了西乡派的五位参议辞职,把事实上的多数派清理出了庙堂。第一阶段最能体现这期间明治天皇橡皮图章属性的是对西乡隆盛的处理。终明治一生他都对西乡隆盛有崇高的敬意,但无论是明治六年政变还是后面西南战争发布诏书裁定西乡隆盛是朝敌都显露出他明显的身不由己。西乡隆盛死当年年底的一次聚会上,明治公开深情的回忆了他和西乡的往事。1881年他要求给西乡隆盛的遗子西乡寅太郎一笔钱赞助他去德国留学(但被军部否决),并竭力促成对西乡隆盛的平反(在1889年明治宪法颁布后得以实现)。
第一阶段的明治天皇是完全无力的,除了他自身还需要成长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团结在他身边的力量太弱了,而在第二阶段这一情况会得到大幅改善。整个明治时期的高层斗争都是非常激烈残酷的,自然而然出现了大量不得意者,相当部分团结在了天皇身边,这部分随着时间的积累越来越强并以侍补(帝师)为核心逐渐形成了宫内集团,这是明治天皇的基本盘。
1878年5月14日大久保利通去世,5月16日,元田永孚为首的五位侍补立刻提议要求“最早今日实现真之亲政实事”(名义上1871年明治就亲政了)。大久保死后前台是伊藤博文与大隈重信的双头体系。5月18日初掌权的伊藤大隈选择退让,允许侍补可以在内阁旁听。伊藤博文接任大久保死前的职务“内务卿”后,原任的“工部卿”空缺了出来,天皇立刻推荐侍补佐佐木高行就任,但这就不是能妥协的了,伊藤博文选择了盟友井上馨。再然后元田永孚为明治天皇起草了教育圣旨抨击明治以来教育理念一味追求文明开化,却搞得舍本求末伤风败俗,要求在教育中加入“道德之学”,培养民众的仁义忠孝之心。伊藤博文果断反击,写了《教育议》,激战之下,明治天皇被迫妥协,废掉《教育圣旨》,改为推行伊藤博文的《第一次教育令》。败下阵的元田永孚生气的表示“要么废掉侍补,要么建立让人发挥精神活力的制度”,伊藤博文趁势直接废除了侍补制度。但侍补制度的废除并不代表他们退出了历史舞台,他们继续团结在天皇身边伺机再战。再之后天皇希望让前侍补佐佐木高行担任文部卿,再次被否决,伊藤博文安排佐佐木高行去当元老院副议长,并安排了自己人大木乔任以参议的身份兼任元老院议长堵死佐佐木高行晋升之路。
一连串的激烈对立后,明治天皇终于忍不住了,他在内阁会议上公开训斥众臣:“过去万事都让大臣驾驭参议,结果现在却权威受损,岩仓公也很是担心”。。。值得一提的是这段记载出自佐佐木高行的日记《保古飞吕比》。看来明治和宫内集团都不傻,都很清楚真正的最高权力在谁手上。这段记载还暴露出明治/宫内集团一个很明显的问题:他们既然知道最高权利在岩仓具视手里,却在大久保利通死后就跳出来疯狂夺权,他们即便成功了拿到的也不是最高权力呀。此时的宫内集团没几个真的相信天皇如何如何神圣,他们力推天皇亲政想的是明治天皇并不能亲自署理政务,亲政后需要他们去“辅弼”。这种投机心理很容易被伊藤博文所把控:你们期盼天皇亲政后可能拿到的东西,跟我混我现在就可以给你。。。但这是后话了。
第二阶段的主角当然是伊藤博文。伊藤博文首先在明治十四年政变中拉拢了岩仓具视的秘书井上毅,借机成功驱逐了大隈重信以及大隈为首的佐贺系,正式建立了相对稳固的“萨长幕府”(明治初期是四强藩)。在之后的出国考察宪法期间,求取到了真经(这段知名度很高,感兴趣的可以用伊藤博文+格耐斯特/施泰因/莫西为关键词搜索)。更幸运的是结束宪法考察回国的前夕,岩仓具视去世,伊藤博文面前再无掣肘之人,得以践行他所相信的那一套。
伊藤博文宪法的主要方针是以天皇为核心构建近代化民族国家,但同时严格的“明君臣之分义”,天皇和国务大臣的分工要清晰且互不干涉。伊藤博文总结明治前十几年的经验,认为皇权干涉内政主要方式是以宫中集团介入政治斗争为主,那么与其在天皇本人上做文章,不如想办法限制宫中权利。他要把宫内省从天皇权利的附庸变成政府下辖的独立官僚机构,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伊藤博文决定兼任宫内卿。
但宫内卿一职往往由家格极高的名门担任,伊藤当然不符合,明治也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朕虑(伊藤)就任宫内卿虽宜,然伊藤好欧风,必改革宫中之事,继而涉及后宫衣服之事,难免造成困惑,不可不察。”这都已经是明治十六年了,天皇对“欧风”还是这个态度,完全不是那个锐意西化的形象。但反对当然是无效的,兼任宫内卿后,伊藤得以进一步推进对宫内集团的改革(xianzhi)。这期间他遭遇的最大反扑是森有礼任用问题。
1884年5月7日,伊藤博文推荐森有礼主掌文部省负责教育。森有礼的能力毫无争议,问题是森有礼的身份之一是公开的虔诚基督徒。。。这自然让保守派遍地的宫内集团炸了锅。但明治也没有什么好的反击手段,他采取的策略是以身体欠佳为名不出门不见客。既然只有批准的权利(yiwu),闭门不出至少可以推迟政策的执行,甚至迫使当事人改变思路。但这点伎俩在已经大成的伊藤博文面前不堪一击。伊藤博文同时“恰巧”正在运作确定明治新贵族名单以及等级的《华族令》,他用贵族身份住了卡宫内集团的脖子,轻易让之屈服。《华族令》颁布一个月后的8月7日晚上,263名华族携夫人参加了极为盛大的西式晚宴,天皇,皇后以及各亲王夫妇也出席宴会。至于去年激烈反对过的“欧风”还有谁在乎呢。森有礼的基督徒身份?那有啥,有爵位香么。。。
把宫内省变成政府的下辖机构后,伊藤博文的下一个对手是《正院事务章程》的旧体系,更准确的说是三条实美太政大臣。作为回应,三条提出让伊藤继任岩仓具视去世后就空缺下来的右大臣,但这显然不能让伊藤满意。由于天皇事实上支持三条的主张反对伊藤的内阁改制计划,伊藤博文对明治进行了斥责“如今若不能再政务上更加倾注圣虑,聪明之质恐有名无实”“如此茫然之态度模样面对历代之祖宗,万百世之皇孙,也与(天皇)职掌不相称”。在萨摩系首领黑田清隆的帮助下,伊藤博文再次取胜,明治政府废除太政官和太政大臣职位。国家行政权最高行使机构改为内阁与总理大臣,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自然当仁不让成为了第一任日本首相,同时也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首相(44岁)。
伊藤博文之后继续乘胜追击,1886年2月明确内阁辅弼的原则:若无内阁决议,天皇不能进行任何决策。9月伊藤和明治天皇达成“机务六条”,核心的两条:内阁会议除非首先邀请,天皇不得参加;国务大臣若想汇报主管事项,即便天皇生病也可进入内宫拜谒,直接封死了明治天皇直接干预国政的路径。至此第二阶段明治以及宫内集团想要主导政权的努力基本被挫败。
下面聊聊明治天皇和军部的斗争。
明治时代日军的俗称并不是“皇军”,而是“国军”。“国军之父”是山县有朋。先简单说下山县有朋和西乡隆盛的恩怨。1871年山县有朋在无抵押的情况下秘密挪用15万美元给亲信让其去海外投资生利,结果亲信在巴黎吃喝玩乐一掷千金投资也血本无归。事件曝光后,为了大局出发,萨摩系的西乡隆盛力保长州系的山县有朋不倒,并在宣布归隐后事实上把军队的主导权交给了山县有朋。山县有朋是怎么回报西乡的大恩呢?西南战争直接写信劝西乡隆盛自尽。前文已经提到了明治天皇对西乡隆盛的情感,这自然影响到了其对山县有朋以及其主掌的军部的评价。西乡隆盛死后,天皇便不再出席任何军事活动,这让军方极为头疼。两年后,西乡从道(西乡隆盛弟弟)大山岩(西乡隆盛堂兄弟)作为军方代表调停,给天皇加了个“大元帅”的帽子,成功把天皇短暂哄了回来,但天皇整体还是很不配合,以至于高层盛传天皇晕船厌恶航海所以不愿出席军舰下水仪式。
再然后随着和伊藤博文争权的一系列挫败,明治天皇开始寻求以“大元帅”的身份在军届寻找突破口。此时的日本军届有两大派系,山县有朋大山岩的“军主流派”,以及被“军主流派”打压的以四将军派为核心的月曜会。虽然月曜会的核心是四将军,但将军数远不止四位,巅峰时有8位中将17位少将和大量佐官尉官(当时中将是事实上的最高军衔)。秉承拉一打一的基本原则,完全看不上“军主流派”的明治天皇开始积极的为月曜会提供支持,为其争取权利,拉起了“陆军纷争”的序幕。
首先明治天皇突然袭击,以参谋本部长不能兼任行政事务为由,把时任内务卿的山县有朋从参谋本部长的位子上拉下来。再然后明治天皇提出让月曜会成员出任监军,作为回应“军主流派”要立刻废止刚设立一年的监军职务。明治天皇提出要按“能力”排位,以方便月曜会成员晋升,大山岩立刻针锋相对提出规定军官晋级要“古参顺”(按资排辈)。天皇大为恼怒,而大山岩也以辞职相威胁。矛盾不断升级后,伊藤博文被迫出来表态。军队的支持和稳定对于伊藤博文正在推进的宪法工作太重要了,明治天皇和大山岩的二选一,伊藤博文选谁自不必多说。结局也毫无悬念,明治天皇与他所支持的月曜会的大溃败。月曜会被勒令解散,主要成员陆续被踢出现役。经过“陆军纷争”后,明治天皇想在军中培养自身体系的思路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意图借助“统帅权”干涉高层军官对军队的控制权的想法也化为泡影。
幻灭的明治天皇对军方工作更加的不配合,但这一切在1889年底迎来了“转机”:山县有朋当上第三任日本首相了~~~刚当上首相不久,山县有朋就对明治天皇进行了严厉的训斥:“欧洲诸国帝王视陆海士官犹如子弟,其待遇优渥深切,言语所不能尽;不时突然驾临军队,不时慰问患者,不时又赐士官以会食之荣,军人敬爱尊崇之路备矣。而回顾我国形势,东西铁道既通联络,一夕可达百里之远,如此便利,龙跸从未至于大阪,名古屋,仙台诸师团,若反复由臣下乞愿临幸,此非未尽宪法上陆海军统帅之陛下天职乎?海军屡屡乞愿陛下临御横须贺竣工式,却大抵以头疼之故而不加听取,陛下即便有晕船之病由,若不能有少许忍耐之处,敬爱便徒有虚名,陛下一令之下水火不辞的真敬爱忠诚之心难立!”
过去明治天皇对山县有朋可以不听不听王八念经,但现在山县有朋已经身兼首相和军方负责人的身份权势比之前的伊藤博文还大,没办法只能乖乖转换态度再次妥协。1890年2月24日,明治天皇时隔十年参加军事活动,不再晕船了乘坐新竣工的“八重山”号通报舰去横须贺视察。3月下旬出席陆海军联合大演习,6月7日授予山县有朋陆军大将,当然最著名的故事还是那个节衣缩食带头捐钱造舰。
第三阶段:1889年伊藤博文和黑田清隆(第二任首相)接受“元勋优遇”诏敕并奉诏“匡辅大政”,正式开启元老政治时代。不同于几十年后,这是年富力强的元老们同时在位的时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第三阶段将一笔带过,就简单讲下相对好讲的“大津事件”。
1891年5月11日进行全球访问的沙俄皇太子尼古拉(后面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日本大津被负责安保的警察津田三藏行刺,头部身中两刀但仍然存活。1891年的日本完全不具备激怒沙俄的实力,于是全日本都慌了,全国上下变着花样的给尼古拉祈福。天皇为首大批高层从东京跑到400公里外神户的俄军军舰上给尼古拉道歉。。。赔偿另说,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是如何处置行刺者津田三藏。作出结论并不难,天皇首相外相法相的结论是一致的,杀了给尼古拉消消气。这时大审院长儿岛惟谦站了出来,死扣法律条文的具体细则认定不能判死刑,只能判无期。最终儿岛惟谦的意见获胜,津田三藏无期,大批高官因干预司法而辞职。这事成了日本司法独立于行政的标志性事件,并经常拿来跟几年后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死前的质问做对比。
但不难发现这事本质上还是藩阀之间的倾轧,日本的司法体系在之后也在不断的向寡头,政客和军部答责。最关键的两个当事人津田三藏和儿岛惟谦也很快遭到了报复:前者三个月后就死在了监狱;后者因为小事被赶出了司法体系。大津事件最大的特色并不是把血淋淋的政治斗争包装的如此漂亮,而是元老们的赌性越来越大,连俄国不会开战报复都可以作为决策的出发点了。
最后总结一下,明治天皇并不是传统意义那种可以乾纲独断的绝对君主。用明治维新的成就去想象明治天皇的大帝形象是很不合适的。他所处的时代面对的对手和几十年后完全不同。1890年山县有朋可以像训孙子似的训斥明治天皇,但30年后,成就地位远超之前的山县有朋元老面对明治天皇孙子的婚事却只能束手束脚最后郁郁而终。此一时彼一时也。
虎扑JR055498951
· 江苏他们天降猛男太多,而且一直走在相对正确的路上,所以他们能快速崛起,哪怕二战失败,也能惊人崛起!制约日本的似乎只有地理了,不过听说他们看上巴西,几百万人开拓地盘,有点不敢想
愤怒的熔岩
· 辽宁厉害了!好几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