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星学院篮球场回看中国篮球

avatar
关注

从塞尔维亚回来几天了,说实话我并不太想来写这篇东西。因为这次观摩太累,看到的东西对我产生的冲击也很大,我需要时间来消化这一切。但是,后来想想还是应该写,因为第一时间的产生的感受往往是最真实的,产生的想法也是最直观的。

这些年我个人一直纠结于我们青少年篮球到底有什么问题?该怎么走?世界杯之后我是更加想知道答案了,这次塞尔维亚之旅其实给了我答案。所以如果我不写出来,我不及时做个总结,我怕以后会后悔。

 

这次塞尔维亚之行对我触动很大。

 

从没想过塞尔维亚的篮球训练会这么“轻松”:从U11到成年队,大部分球员每天也就两练,每练1到2个小时。当然,我也看到个别球员在进行跨组训练时有1天三练的情况。但总体来说,塞尔维亚篮球坚持的训练模式就是“1天两练,每练2小时”。

 

当然,并不是说他们的训练真的很轻松。虽然训练时间少,但是他们的训练强度却很大。2小时的训练,内容都是从实战出发,都在模拟比赛。无论个人训练还是半转换训练,亦或是全队5人战术训练,球员在场上都在模拟真实的比赛强度。除了少数调整时间,整堂训练课的内容很紧凑。

 

但是我得说唯有身临其境,你才能体会到塞尔维亚训练的水平有多高。他们教练的业务能力非常厉害,表达能力很强,2小时训练内不停地说话,不停地亲身上前给球员做示范和纠错,还能稳稳控制训练时长和节奏。球员在训练过程当中的积极性也很高,每个球都全力以赴,在场边我们经常会感叹红星队的训练氛围,真的太棒了。

 

不过,这次最让我惊讶的就是他们对运动伤病的控制。我看到的所有梯队几乎都没人打脚,也没有人贴肌贴。一支球队有15到16人,坐在下面看训练的伤员最多2人,很多球队的伤病率不到20%,可以想见他们的伤病控制做得有多好。

 

我们这次在红星篮球学院还看到,他们的学生是真有在好好上课的。除了训练,我们还参观了红星篮球学院的教学区,这里的学生每天都要上6到8节课,白天训练拉下的课程要在晚上安排补课,课程专业涵盖语言数理化生物,学院甚至还要求学生选修德语、英语或者西班牙语。

 

当然,他们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也教学生体育专业知识,教他们正确的技术动作以及理论知识。以至于FMP(塞尔维亚联赛球队)的体能教练告诉我们,这里的球员很小就开始接受专业知识,到18岁的时候基本什么训练细节都自己掌握了。到职业队这个年龄段,他平时训练只要给球员安排任务就行,球员会自己用标准的技术动作去完成训练,不需要他花时间给球员去做示范。

 

另外,塞尔维亚的青少年比赛确实很多。我们这次在塞尔维亚将U12到U18的比赛看了个遍。这种比赛每星期都有,可以想见,他们一年能打多少比赛。

 

当我看完这一切后,感觉很多事情迎刃而解了。中国青少年篮球差在哪,与塞尔维亚篮球一对比,问题不就不出来了么?

 

从差异看问题

 

塞尔维亚青少年的比赛从U12到U18是不间断的,而我们的青年比赛有明显的赛事断层。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国内U13至U15的比赛很少,球员也很少,这造成了我们人才培养不连续的问题。

 

再说训练质量,塞尔维亚全龄段都在有计划、有秩序地推进各年龄段的训练,伤病控制得很优秀。我们国内则存在严重的乱拉体能、乱练力量的情况,青少年球队的伤病控制很不理想,甚至有小球员从U12就开始有膝盖伤病。如此多伤病,对球员的发展影响很大,这也是我们CBA球员这么“脆”,这么多伤病的原因。

 

对比教练员素质,塞尔维亚教练都是全能型教练,不仅能临场指挥、安排训练、画战术、体能训练,个人技术的训练他们也是能做的。而我们国内教练,3到4个人组一个教练组都不一定有他们一个教练功能多,业务能力就更别提了。教练水平低,训练水平自然低。训练水平低就不会有好的竞技水平,这也造成了我们青少年篮球,乃至于中国篮球水平整体低下的问题。

 

对比体育教育,塞尔维亚重视球员的文化和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反观国内,体校、学校、青训只培养运动员,却不注重文化学习,不注重传授运动员体育专业知识,造成体育人才质量低下,进而造成了我们国内篮球从业人员水平低下的问题。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又要问,为什么我们体教融合搞这么久了,管办分离也搞这么久了怎么还会有这些问题?

 

而这就涉及到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了。

 

从现象看本质

 

为什么国内青少年篮球会出现人员、比赛断层?

 

这个问题很无奈。我们普通学生小学念完以后,学业压力从初中开始陡增,大部分家庭的孩子从初中开始就进入了为高考备战的快车道。所以国内13至18岁的学生学业压力很大,大部分曾经参与小篮球的球员上了初中以后就很难再有时间去参与篮球训练和比赛了。随之而来的就是相关年龄段比赛、球队和球员的锐减 ,因为很难再组织起大量的球员和球队去比赛。

 

目前我们国内U13至U15的篮球比赛只有深篮公司主办的U系列和中体协的全国初中联赛。但参加这些比赛的球员又基本上是选择走篮球路线的专业体校和校园篮球队的球员,而且参加这些比赛是有一定门槛的,进不了校队,又没资质参加U系列比赛的球员,球队是很难进去的。所以从U13这个年龄段开始,国内再难看到普通业余小球员的身影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之前网上有文章说中国篮球人口稀少,基数少,也不是没道理的,因为之前小篮球动勿几十万、上百万人的庞大数量到了U13就只剩下区区数万了,你培养的小球员不可持续,那可不是基数少吗?

 

为什么国内会有乱拉体能、乱练力量的情况?小球员很小受伤?

 

在国内体坛,让运动员乱拉体能,乱练力量的情况很多。首先,我们国内体育训练一直以来的理念就是“三从一大”,具体来说是“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坚持大运动量训练”,这个理念在国内根深蒂固。现在国内30岁以上的教练员、管理人员,都是在这个理念当中培养出来的,他们当中大部分人自然会在平常的训练和管理当中受这个理念影响。

 

其次,成绩为导向左右了国内青少年篮球训练内容。国内无论是校园篮球、小篮球还是青训,一切都是向成绩看齐的。而青少年篮球提高成绩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练得比别人更多,练得比别人更狠。

 

你一天2练,我就一天3练,你负重30kg,我就负重60kg,你拉体能跑3000米,我就跑5000米,这种攀比情况在青少年篮球里面比比皆是。如果有教练反对这么练,那么对手很可能卷死你,你的上级也会认为你不适合带队,然后让你离开岗位。

 

就目前状况,想要在国内像塞尔维亚那样一天两练,每练1到2小时,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现在是理念和成绩导向主导了国内青少年训练内容,让你不得不卷起来。

 

而不计代价的大运动量训练后果就是伤病。一般来讲,一个运动队的伤病率是应该控制在30%(塞尔维亚大部分球队能控制到20%以下),而且青少年球员应该会较少的出现膝盖、腰部、脚踝、肘部疲劳性伤病和大伤。但是在我们国内又有多少球队能够把伤病率控制到30%?又有多少球员在不满18岁的情况下就已经出现了疲劳性伤病和十字韧带撕裂等严重伤病?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攀比现象正在小篮球当中蔓延,因为拉体能练力量在小篮球当中见效更快,甚至在小篮球圈子里有这么一句话,“想要成绩就抓体能练力量”,所以你会看到有些地方10到12岁的小孩就开始翻轮胎,开始一周9到10练,开始练长跑。所以我们国内为什么有些小球员12岁就出现膝盖伤病?就是不规范的训练和大运动量练出来的。

 

为什么教练员业务水平低下?

 

看到上面所写,我相信很多人会要问,训练量大,只要教练拿捏好训练内容不是一样能避免球员受伤,球队战斗力减弱么?

 

然而问题是,我们的教练并非向塞尔维亚教练那么全能,并非那么高水平。

 

我们国内的教练员绝大部分来自于运动员,而我们国家运动员的特点就是文化水平低,专业水平低,从运动员转业当教练之后,他们大部分人只能用自己练过的老一套去教学生。

 

当然他们当中很多人会马上意识到自己水平不够想要学,但是等他们开始翻书的时候,又发现自己学习能力不足,理论知识不够,理解不了高深一点的专业内容,而且他们大部分人又不会外语,无法接触到国外先进的训练理念和理论书籍,所以无法全面的快速的提高自己。

 

因此,我们国内很多教练都是“瘸腿教练”,偏科偏得厉害,只能通过实操提高自己某方面的专业,不会像塞尔维亚教练那样全能。

 

这次塞尔维亚之行让我认识到,教练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没有个十年八年培养不出一个经验丰富的教练,我们这次认识的马尔科、博扬,他们开始当教练的时候专业知识都是很过硬的,起点很高,就算是这样也是培养了10多年之久才有了现在的水平。而我们国内的教练,一开始就是低起点,偏科的,培养难度可想而知,所以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怎么可能会有高水平教练?

 

为什么国内会出现体育教育、人员素质脱节?

 

说到这里又得说为什么我们的运动员,体育教育脱节的问题了,又是些老生常谈的问题。

 

咱们又回到了问题的原点,我们练体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如果你问球员和家长,我相信只有2个回答:为了打职业,为了上大学!

 

我们国内绝大部分球员练篮球要么是为了打职业,要么就是为了通过体育路线上大学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职业篮球坑位,运动员等级证书,高水平运动队名额就那么多,而竞争者又数不胜数。所以球员为了一个职业队名额,为了一张运动员等级证书,为了上大学,你就得卷,而且要疯狂卷。学校为了升学率,为了招生,为了成绩,也得疯狂卷。

 

因此,大量的U13至U18体校学生、校园运动队,一天3到4练,每天6至8小时的训练量,还要时不时的拉体能,练力量,以至于教练运动员一天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训练上。

 

所以别看我们现在俱乐部、学校的很多宣传,体教融合,让学生一边打球一边学习。但是一天6至8小时训练量之下,他们一天只能上4到5节课,练完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作业根本就没法做,这种上课跟没上课又有多大区别呢?

 

可以这样说,我们体教结合,体教融合喊了这么多年,但是培养出来的球员文化水平并不高。

 

那么国内有没有既上了学又练了体育,又读了体育专业的高材生呢?其实也有。但是这一类学生要么是淘汰下来的体育生,要么是读书差一点又想走体育专业低录取线的普通学生。他们又都存在着专业水平不行,或者从未接触过体育的问题,而这样的生源,到了大学他们又只学理论,实操内容很少,只通过3年的体育理论教育和1年的实习,又怎么培养出过硬的体育人才呢?所以现在国内又有练体育的人不学习体育,学体育的人不练体育的现实。

 

这样的情况之下,就造成了现在国内体育教育既培养不出高水平运动员,也培养不出高水平教练,更培养不出高水平体育专业人才的现状。

 

所以,大家看明白了吧?我们篮球成绩差是因为训练水平差造成的没错,但是这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还是咱们现在的系统出了问题。就算我们能快速解决训练问题,也只能管得了一时,中国篮球想要真正发展起来,确实得动大手术。

 

但是,动大手术谈何容易。我们篮球领域很多问题积重难返,各种难题交织在一起,理都理不清。那不是说出个文件,改个章程就能有效果的。因为在现行体系之下,我们达成一个共识都很困难,你怎么在业内推进新的东西,新的理念?

 

不过,好在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经验丰富。从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轨迹来看,要想在旧体制上实现突破,就得先培养人才。通过人才的更新换代,慢慢改变行业内的观念,直到业内形成新的共识,才最终能形成合力,迎来高速发展。

 

而我们中国篮球现在缺的就是这个。所以,接下来要怎么做?很清楚了,那就是认真培养篮球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并且打通专业人才培养通道。

 

当然,以现在的国内篮球的环境,我们想培养出高素质专业人才也很难。因为现在校园篮球、青训、体校都是在培养低文化水平的运动员,这样的人才送给高校的体育专业去培养是很难出人才的。

 

因此要打破现状,我们必须在U12至U18年龄段,建设一条能够培养出有一定文化水平,有不错专业知识的运动员或者高中生的人才通道。

 

而在国内,有这种功能的人才通道,我看了一大圈,其实还是类似于东莞篮校和阜新篮校这类专业篮球学校。

 

这种学校最大的优势就是运营独立,专业。只要集中一定资源,做准定位,固定理念,能像红星学院这样源源不断的培养出既有文化水平,又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而且还能顺便解决掉国内U12至U15人才培养不连续、球员没比赛可打的问题,让国内U12至U18的篮球培训能够连续起来。

 

而且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在篮校开展专业人才的成人培训,与高校体育专业进行合作,开辟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通道。

 

但我们要吸取东莞篮校和阜新篮校的经验教训。这两所学校之所以做的不是那么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走了传统体校的老路,只培养运动员,而没有重视培养球员的文化知识,更没有重视培养球员的专业知识。所以他们的学员走出来跟传统体校没有多大差别,自然不会受家长和高校的青睐,因此逐渐被校园篮球和投资更大的体校挤压。

 

所以,如果我们未来要走这条路,无论是改造传统体校还是兴建民办篮校,一定要做好定位,一定要重视专业教育。培养专业运动员的同时注重培养其专业知识,或者同时培训体育相关的技术、管理人才。人才培养完成后,积极向业内各领域输送,形成培训就业闭环。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人才的更新换代慢慢影响环境。提高各类人才质量,让更多的人掌握高水准的专业知识,让更多的人拥有先进的理念,这才是我们中国篮球的发展之道。

 

有人曾经提醒我,就算你写了,也改变不了什么的,但我认为,别人怎么样我管不了,但是对我自己而言,我有了方向,这就够了。

CBA专区理性讨论
发布于湖南阅读 13662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重装机兵

· 广东

楼主有心了。楼主提到塞尔维亚篮球训练虽然时间不长,但强度大且注重实战,教练员的专业能力强,球员训练积极性高,且伤病控制做得很好。此外,他们还重视球员的文化和专业知识教育。我看完觉得他们培养模式已经涉及到很多工程学和系统学的内容,而我们还是农耕模式。

亮了(20)
查看回复(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投篮的分卫

· 广东

好文章,不该被埋没[虎扑表情-这就叫专业]

亮了(12)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