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那些事儿——秦昭襄王

avatar
关注

他在战国历史中是举足轻重的一位秦王,秦国在他的带领下直接成为第一霸主;也是最能活,最能苟的秦王,直接熬死了自己儿子。

开始时,他本是秦国放在其他国家的一个质子,哪曾想先代秦王太能作四年而崩,秦王的位置便落在了他的身上。在位之初,外戚专政,秦国内忧外患。后来,他励精图治,整顿兵力,打废了其他六国。他有一统天下的野心,甚至因此称了帝。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角,秦始皇……哦不,是他曾爷爷,秦昭襄王嬴稷。

春秋战国可以说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时期,因为它和其他的大一统王朝都不一样。很乱。但正所谓乱世出英雄,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很多的人物。而秦昭襄王,作为秦国在位时期最长的一位君王,便很好地承担了镜子的作用。正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秦昭襄王在位五十余年,经历了其他国家君王变代多次,从他的视角看战国,可以说是整个东周的缩影。了解他的一生,可以让我们很好的认识到战国的历史,并且能够让我们认识到一个更加生动形象的秦昭襄王,不只是课本上的一个抽象的概念。

在讲秦昭襄王时期之前,我们必须讲一讲它的历史背景。众所周知,在西汉时期,有一位叫贾谊的文人,曾经写过一篇《过秦论》中有一段相当有名: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这六世之余烈,是不包括秦始皇的。也就是从秦孝公开始算,有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六人。然而秦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强大的呢?自然是商鞅变法,也就是秦孝公在位时期。这个时候秦国经过彻底的变法改革,成为了一个在七国中举足轻重的国家。

关于商鞅这个人,我来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在秦国之前,战国霸主不断更替,战争的主要模式也由简单的讨伐变为了暴力的灭国。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处于大国之间的魏国攻守难备,在与他国战争时常处于劣势,他国视魏国为不败之地,当然这里指的是攻打魏国从来不怕输,于是魏国常处于外患之中。但好在魏国内部还没有过大的内忧,于是在魏文侯时期,李悝上场了。

这个李悝可了不得,堪称战国变法第一人。尽管这位老兄是孔丘门徒子夏的学生,受过儒家思想的熏陶,但变起法来完全不像一位正常的儒生。这里挑选李悝最有名的一项政策来做简要介绍:平籴法,即国家在丰年时买入粮食,在灾年的时候卖出粮食,以此将粮食的价格控制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

除了平籴法之外,他还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的权利,以任举贤能。废除世袭贵族的权利,这可是一项很大胆的政策,要知道,在战国一个国家一半是国君的,另一半可就是贵族的。因此魏国的变法并没有进行的很彻底,但尽管如此,魏国在李悝的变法下,还是由一个谁都可以欺负的小国,变成了谁都可以欺负的强国。

回归主线,魏国经过李悝变法后,对秦国发动了河西之战,夺取了河西并置河西郡。此后几十年间,魏国一直是战国最强的国家。

后来,李悝将死,他知道有个人是个人才,便向魏王举荐他,说如果重用他,便让他代替自己的位置;不重用他就杀了他,防止他落到别国的手上。这个被李悝心心念念的人便是卫鞅。

然而卫鞅在魏国并不得志,而魏王也对李悝的话并不在意,并没有杀了卫鞅,反而让卫鞅活着来到了秦国。卫鞅靠着自己的才华,受到了秦孝公重用。后来卫鞅立木为信,制定严苛立法与兵制,使秦国强盛起来,让秦国夺回了河西之地。此后秦惠文王东征西讨,将秦国领土扩大了好几倍,至使秦惠文王在公元前325年称王。此后,秦武王即位,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在位四年期间干了别人十四年的业绩,不幸因为举起来鼎比赛而死。此后,因为武王突然死去,又无子嗣,为了继任者的问题发生争执。宣太后想立公子芾,与惠文后想立的公子壮争秦王,并得到樗里疾的支持。但是赵武灵王非要迎立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为秦王,屈从于赵国的压力,最后立公子嬴稷为秦王,是为秦昭襄王。

不知道读者们看出来了怎么没有,明明如此强盛的大秦,君王之位却要其他国家的君王来决定。这个赵武灵王又是谁?

赵武灵王,赵国的第6位君主,他在位时,赵国受到中原各国欺侮,于是开始向胡人学习,著名的胡服骑射就是他搞的。他励精图治,直接让赵国成为战国早期霸主之一,有了能与秦国掰掰手腕的实力。燕国的燕昭王就是他扶持的。此番扶持秦昭襄王,便是为了日后能够干涉秦国内政。但是造武陵王恐怕到死也不会想到,他为六国立了一位大爹。当然这是后话了。

秦昭襄王即位后,其母宣太后执掌朝政,朝廷上穰候、华阳君、泾阳君和高陵君等人作为宣太后的亲戚或子嗣,权力极大。甚至出现了全朝只知太后,而不知有秦王的事。所以说,秦昭襄王在位初期,国家内忧外患。国家兴亡,就只在于秦昭襄王的选择了。

秦昭襄王22岁举行冠礼后,开始执政。此前,由于害怕秦国的强大,公元前318年,也就是秦惠文王在位期间,韩国、魏国、赵国、燕国等诸侯国推楚怀王为纵长,从东西两个方向攻秦。虽然最后被秦国连横化解,但是还是让楚怀王的名声大涨了一波。而公元前312年,秦国张仪欺骗楚怀王要其以断绝齐国之交换取秦国割让六百里商于之地,楚怀王中计,与齐国断交后只得六里地。因为受到了张仪的欺骗,楚怀王这位君主自然是里面挂不住了,于是发兵进攻秦国。不过,在丹阳之战、蓝田之战等战役中,楚怀王虽然派出了数十万大军,却功亏一篑,败给了强大的秦国。在楚怀王进攻秦国失利的同时,韩国、魏国趁机攻占楚国在中原地区的疆域。而这,无疑导致楚国元气大伤,从巅峰走向了衰落。此后秦楚二国关系恶化。

然而秦朝襄王执政后,先与楚国议和,培养势力。四年后,也就是秦昭襄王八年(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邀楚怀王在武关会面结盟,经过几年的结盟,楚怀王自然没有怀疑。屈原当然猜到了秦国的阴谋,便极力劝阻楚怀王不要过去,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然而楚怀王的好大儿子兰却一直在怂恿楚怀王过去,说:“难得秦国过来投诚,我们可不能坏了他的心意啊。”于是楚怀王前往了武关。

来到武关,楚怀王乐呵呵地问:“怎么不见秦王来呀?”

两个侍卫剑步而出,也乐呵呵的说,秦王请您去咸阳坐坐呢。

楚怀王知道上当了,他没想到秦王如此卑鄙无耻,来骗,来偷袭,他这个56岁的老同志。

到咸阳,只见秦昭襄王坐于朝堂之上,开口便是让楚怀王割巫郡、黔中郡的地给秦国。楚怀王当然拒绝,于是昭襄王拘留了楚怀王不让他回去。途中楚怀王逃出过一次,但逃到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后来被抓回, 这一关,便是关到了死。才有了那一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韩、魏害怕秦国的势力,开始联合攻秦,秦国任命白起为元帅。好在,所谓的韩魏联军,在杀神白起面前,简直是赵构的国号——送。于是,在伊阙开战,白起指挥打败了二国联军,大获全胜,斩了24万人,掳获了魏国和韩国的联军统帅公孙喜(这名字别起有多喜了)。这便是杀神的第一战。

在同一时期,赵国也出现了一些小变故,即发生在公园前295年的沙丘政变。沙丘政变简单描述一下,大概就是赵武灵王赵雍有两个儿子,大的叫赵章,小的叫赵何。赵章本是赵国太子,但因赵武灵王宠妃的蛊劝,于公元前299年被免去太子之位,同时,赵武灵王宣布传位于幼子赵何,赵何变成了赵惠文王。后来赵武灵王又欲将赵国一分为二,封赵何为赵王,封赵章为代王。这一“分王赵代”计划,引起了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斗争。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章游居沙丘宫,赵章趁机发动叛乱,欲杀惠文王。赵相公子成急调兵包围沙丘宫,并处死了赵章,因惧怕赵武灵王秋后算账,就继续围困宫室,最终武灵王饿死在宫中。

于是在秦国自己不动手的情况下,赵国把自个儿给内耗得掉线了,由此可见内耗的可怕。

赵国之外,秦国仍然在征讨着其他的国家。

于是,在公元前289年,行招相王把目光盯上了曾经的霸主——魏国。秦国让白起、司马错,率军攻打魏国,军队打到了轵城,攻占了大小六十一个邑。轵城是哪里?曾经的韩国首都,如今的魏之重镇。曾经任由魏国欺负的小国,现在已经可以将曾经的霸主按在地上摩擦了;真所谓从谁都敢欺负,认为谁都敢欺负。由此可见,大秦彻底成长起来了,势不可挡。

现在楚国韩国已经被打的挂机,魏国也早已不是对手,而燕国又太远,赵国尽管已经也掉线,但却有廉颇等人为防御。秦国的矛头只能指向齐国。

齐国与秦国此前便有一场大战在秦惠文王时期,便有了一场大战。在前323年左右,齐国于桑丘击败秦国入侵的战役。此战役为秦国商鞅变法以来首次与齐国正面交锋的战役。然而尽管有商鞅变法的加持,秦国还是敌不过有多年厚积的齐国。于是在此次战役中,齐国击败了秦国。在此之后,秦昭襄王即位,齐国大将匡章又在公元前296年率军大破巅峰时期的秦国,攻入函谷关,秦昭王归韩河北及武遂、归魏河外及封陵以求和。在这两场战役下,两国的梁子算是彻底结下了。

然而如今秦国再次强大起来,秦昭襄王也开始筹备对齐工作,以报当年之仇。

可又怎么攻打齐国呢?谋士们为秦昭襄王献出了一条策略,那便是邀请齐国称帝,离间齐国与周边各国的关系。

齐闵王果然上当了,秦昭襄王自称为西帝,齐闵王被尊称为东帝。但这个时候,纵横家苏秦过来插了一脚。

苏秦说:“如果秦国称帝,天下能够容忍,后来你再称帝也不迟。如果天下不能够容忍,你就不要称帝,这样还能收取民心。而且天无二日,如果你和秦国都称帝了,那么你觉得天下会更尊敬秦国还是齐国呢?如果齐国不称帝了,你觉得天下会更尊敬秦国还是齐国呢?”

在这一套问题下来,齐闵王就被苏秦套了进去。于是撕毁条约,联合山东六国,一起打秦去了。

秦国一看齐闵王不讲武德,让秦国一度处于尴尬之地。然而秦国自然不敢直接与这几个国家对面,秦昭襄王也只好放下帝位了。

苏秦的提议除了让齐闵王放下帝位之外,还出了一条招,让齐国攻打宋国。

这里可能有一些同学看不懂了,什么山东六国?什么宋国?战国时期不就七个国家吗,哪来那么多国家?这里有一点,你们可能就不懂了。实际上战国时期不止七个国家,还有许多由大国扶持的卫星小国。这些小国本来大多数已经被灭国,但还是被大诸侯国扶持起来当做其他国家攻击的时候的缓冲带。所以说西方的那一套扶持政府技术,早在2000多年前就被咱们的老祖宗玩透了。

说回来,苏秦为什么要齐国攻打宋国呢?苏秦给出的原因是:讨伐叛乱。

公元前329年,宋国国君宋剔成的弟弟宋偃,发动政变,宋剔成逃往齐王国宋偃继位,自称康王。他在位期间,灭掉滕国和薛国。然后四面扬威,向东进攻齐国(夺5城),向南进攻楚国(夺土地300平方里),向西击败魏国。

这可惹恼了齐国,哪见过自己小弟造反的,还自称为王。是齐国叫宋国,叫做桀宋。桀就是暴虐的意思。后来公元前286年,齐闵王听信苏秦之言举兵灭宋。然而齐闵王忘了,苏秦是燕国来的。

这十足是一条损招,因为宋国还有一层身份,在周朝开国之际,宋国是最高级别的诸侯,公爵国。另外,宋国还是文化中心,孔墨庄惠等一众大佬的祖籍都在这。所以说讨伐宋还是可以的,但灭了宋,各国就有了理由攻齐。

在齐灭宋,后首先先出手的便是燕国。燕国与齐国作为战国时期最东边的两个诸侯国,相爱相杀数十年,可谓是老相识了。

先前,齐宣王趁着燕国正处内乱时期,直接杀入城,一阵烧杀抢掠,直接把燕王哙给嘎了。现在,齐国刚打完宋国,兵力难以快速召集。燕昭王,就是前面那个赵武灵王扶持的燕昭王,打着维护周天子的旗号,联合其他几国攻齐。

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84年),秦国组织好兵力,与燕国等国向齐国开战。燕国的上将军乐毅和赵国、秦国、韩国、魏国会面,五国联军,大举攻打齐国,一阵嘎嘎乱杀(实际上其他几国基本没出力,只有燕国用真实力打),攻占了齐国的七十几座城。在齐国只余两座城池时,乐毅认为攻占这两座城池不打紧,于是便放慢了脚步,操演兵力,打算时机到了一举攻破剩下的所有城池。

当时齐闵王逃到卫国,卫国国君向他称臣,接纳他,结果他很傲慢,而后卫国人便驱逐了他。后来逃到鲁国、邹国,死性不改,又被驱逐,只得逃回自个老家齐国莒城。然后本以为楚王能够派兵来支援他,于是放楚兵进来,没想到是楚王的奸计,最后被楚兵所杀。然而他的皇太子也早已改名换姓躲到了莒城太史敫家中做佣人。直到后来敌军暂时撤离时,齐国四处逃散的大臣重新聚在一起才把他拥立为王。

然而这时候乐毅这部队还在城外,迟迟没有撤离。仿佛上天让他重新当回齐王,只是开一个小玩笑;但没想到上天对燕国开了个个更大的玩笑。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齐国现在就应该被灭了。但或许是老天爷觉得是时候该让齐国祖上积的阴德来兑现了,于是留了齐国一条生路。因为燕昭王逝世了。其子燕惠王上位,而燕惠王与乐毅曾经有过过节。齐国一看,机会来了,使用离间计说乐毅的坏话,但成功的概率渺茫。可现实的命运往往比电视剧还要戏剧,齐国的离间计成功了,乐毅被燕惠王认为怠慢不攻齐,想要把乐毅杀掉,便想要召回乐毅,乐毅当然知道一回去就会死,便卸下将军位去了赵国。

这时候齐国趁大军群龙无首之机,让大将田单用火牛阵夺回了几十座城池,此时燕昭王知道自己上当,于是立马写信到赵国,祈求乐毅回来。但人家乐毅又不傻,死活不肯回去,并且写了一封回信,彻底断了他与燕国的关系。这封信便是有名的《报燕惠王书》,后来更是被收入了《古文观止》当中,为亿万学习古文的学者们所膜拜。

话说回来,现在乐毅已经找不回来了,燕国只能眼瞅着刚打下来的城池又丢了回去。经此一役,燕国和齐国元气大伤,就此挂机。

这个事件就此结束,虽然它看似与秦国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不知道你们注意到了没有,这个时期秦国已经没有敌人了。楚国蓝田大败;韩国本就是墙头草;赵国经沙丘政变后已失去往日荣光,只能靠着廉颇等大将死守;燕、齐两国在此战中元气大伤;魏国早在河西之战便已不是秦国的对手。已经没有任何人能与秦国较量了。

看了这么久,不知道同学们累了没有,那就先给大家讲个故事,休息一下。

据说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荆山发现一座美玉,便将它先给楚厉王。楚厉王看了看,认为是一块石头,便以为卞和犯了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脚。

过了几年,楚武王上位,卞和又将这块美玉上供给楚武王。楚武王让鉴定师看了很久,还认为是块石头,便以欺君之罪卞和砍了他的右脚。

又过了几年,楚文王上位,卞和抱着玉在荆山痛哭,哭干了眼泪,把血都哭出来了。楚文王看见了,甚感奇怪,心想:难道这真的是一块碧玉吗?不然他为什么两次上供不得志后在荆山痛哭呢?

于是,楚文王便命人剖开璞石,果然得到了宝玉,便命名为“和氏璧”。

故事完了,这块和氏璧到后面怎么样了呢?被楚国不小心丢了,后来又被赵国捡到了。根据史记记载,秦国客卿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这里的有随、和之宝中的“和”便指的是和氏璧。这说明,在兜兜转转之下,和氏璧又来到了秦国。但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并不是这个,因为在嬴政之前,秦国便有一位秦王向赵国要过和氏璧,那便是我们的主人公秦昭襄王嬴稷。

秦昭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83年),秦、赵二国在穰城会面。秦国攻打魏国,攻占了安城,前锋打到魏国的首都大梁才凯旋归国。秦昭襄王嬴稷向赵国索要和氏璧,声称用十五座城交换。

此时赵国朝中乱成了一片,有的提议将和氏璧献上去,无论什么都比交恶要好;有的认为秦国不可能拿十五座城池交换,如果献上去便是向秦国示弱,有损赵国的名声。双方僵持不下,而赵王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心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有什么根据吗?”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赵王便让蔺相如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昭襄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嬴稷。嬴稷拿过来看,很是喜欢,爱不释手。

蔺相如在旁边站了很久,还是没看见嬴稷提到十五座城的事情。便想了一个阴招,说:“大王,和氏璧其实有一块纰漏,我指给您看。”

嬴稷并没有怀疑,把它交给了蔺相如。哪曾想蔺相如这个老六举起和氏璧来直接大喊:“我我曾经对赵王说,平民之间暂且没有什么欺骗,王与王之间怎么会有这样的勾心斗角呢?不能因为一块璧了的秦国不高兴。于是赵王斋戒了五日,派我前来献上和氏璧。我来的时候三叩九拜,献上国书,为的就是体现出我们尊重大国。而如今大王这么傲慢,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如果您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这话刚说完,秦昭襄王脑子里便嗡嗡,他再怎么想也没想过这个老六会这么阴啊。想叫人来抢,可又害怕他真的把玉摔碎,只能假惺惺的赔不是,叫人把地图拿来,指着地图说划掉的十五座城给赵国。

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一个爱搞阴谋的人,所以他说:“我们把和氏璧送过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日;如今大王您来接收这和氏璧,也应当遵守礼仪,斋戒五日。”秦昭襄王没办法,只能答应,便让蔺相如回到公馆。

蔺相如拿着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商人的样子,把那块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十分恼怒,但是此时就算杀了蔺相如也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会与赵国交恶,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这便是鼎鼎有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至于后来为什么李斯的《谏逐客书》中提到和氏璧还是落到了秦国的手中,史书中并没有记载。不过这也无碍与我们讲秦昭襄王。

故事中,将秦昭襄王描述为无信之人,活脱脱的一个大反派。足以见得秦昭襄王,给六国带来的心理阴影,而这些便是常年征战所带来的。完璧归赵,看似是一个智者完美绕过战争的故事。但是后来没多少人知道,秦昭襄王二十五到二十七年(公元前282~280年),或许是为了报当年完璧归赵被羞辱的仇,秦国三次发兵攻打赵国,攻占了四座城池,斩首2万。

完璧归赵,距离战争发动,不过只有一年时间。它并不是真正的完美回避了战争,或许乱世之中从来如此吧。

此后,无所它欲的秦昭襄王将所有心思投入一统六国中,连续几年对楚征战,无一败北。对魏征战,无一败北。期间又对赵国、韩国征战,皆无一败北。战争机器发动了。期间秦国征战数十城,斩杀十数万人。

秦昭襄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0年),秦国攻打赵国,围攻阏与,赵国的大将赵奢前去营救,将秦军打败。

后来秦国任命魏国人范雎为客卿。

这里画重点,范雎是谁?按老话来讲,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然会有另一个男人,秦孝公背后的男人是商鞅,秦始皇背后的男人是李斯,秦昭襄王背后的男人是白起吗?不,那人正是范雎。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一位门客,那一次随须贾出使齐国的过程中,由于很有口才,受到齐王的嘉奖。却被须贾认为是出卖了魏国的机密,回国后须贾向魏王上告了这件事。于是范雎便被魏王打了几十个板子,肋骨打断,牙齿被打掉,晕死了过去后,还被魏王百般羞辱。后来范雎趁着没人的时候,找到机会逃了出去,化名为张禄,来到了秦国。

秦昭襄王刚开始的时候并不待见范雎,后来被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打动了,于是便和他在榻上好好谈论国家大道。远交近攻便是从这里出来的。

什么是远交近攻?范雎认为燕国和齐国距秦国较远,打过去的领土很快就会被打回来,最多只能在那里抢抢粮。而韩魏赵就是邻国,与他们交战可以很快获得好处。所以对离得远的国家应当交好,对近的国家应当进攻。而此时秦国的国策是什么?是穰侯的越过韩、魏攻击齐国,这是绝对不可能打赢的。范雎认为,只有远交近攻秦国才能一统天下。

有些同学看过《韩非子》可能知道远水救不了近火这句话,这话可能与远交近攻有些矛盾,但是远水救不了近火,那是在我方是弱国,敌方是强国的情况下的国策。而远交近攻是在他国是弱国,我国是强国,而我国要统一全国的情况下诞生的。所以两者本质上并不矛盾。

关于范雎,还有一件事我们必须要提。那是在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的一天,范雎再次找到秦昭襄王,说出了他想了很久的话。那天提出远交近攻时,太后等人的事例,便坐在不远处观看,于是范雎没敢说。如今终于有了空闲的时间,范雎便对秦昭襄王说:“大王,您的大秦目前在外已经没有敌手了。”

秦昭襄王立刻懂得了他的意思:“那么客卿,大秦内部有什么毛病呢?”

范雎不紧不慢的说:“大王可记崔杼、淖齿、李兑(这三个都是独掌朝政的大臣)之事啊。”

秦昭襄王一听,脸上露出难以掩盖的喜悦,低声说道:“当然记得。”

范睢看了看四周,小心翼翼地说:“如今太后独断专行毫无顾忌,穰侯(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出使国外从不报告,华阳君(宣太后弟弟)、泾阳君(宣太后之子)等惩处断罚随心所欲,高陵君(宣太后之子)任免官吏也从不请示。这是要祸国殃民的征兆啊。”

秦昭襄王激动地在心里想,寡人终于等到了这个时候了吗?于是秦昭相完站起来,向范雎行礼,说:“还请先生赐教。”

没过多久秦昭襄王就废掉了太后,并把华阳君、泾阳君、穰侯和高陵君驱逐出国都。

然而就这么正常的一个事件,这在后世的争议却很大。有的人认为太后专权,那么说明在范雎之前,秦朝相王不过是傀儡;有的人认为秦昭襄王可以说废就废,说明在范雎之前,宣太后等人,不过是势力大一点的贵族。近来看到网上到处宣扬秦昭襄王,不过是个傀儡。这关乎到秦昭襄王的名誉,因此我在这里必须要辟谣一下,秦昭襄王是有实权的君主,外戚的势力不过是扶佐朝政,因为如果宣太后等人如吕后一般的话,那么秦昭襄王也就无法废了宣太后集团了。先前不敢费是没有人支持他,现在废是因为范雎的支持,就这么简单。

说回来,经过范雎一阵教导,秦国终于确定好了基本国策。再加之秦国本身的军事实力,统一全国不在话下。

说回来,秦昭襄王任用范雎为客卿后,秦国阏与之战战胜了吗?答案是没有。

秦昭襄王三十八年(公元前269年),秦国再次攻打阏与,没有胜利。

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但由于齐国的插手,还是没有胜利。

三战赵国,皆未胜利。难道是范雎的能力不足吗?不,范雎在磨一把快刀。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63年),秦国攻打韩国,攻占了南阳,占领并断绝了太行山。

但那时,谁也没有想到,秦国攻打韩国是为了几十万将是大战的长平之战做基础。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名将廉颇首先筑好三层阵线,在战争机器的推动下,阵线还是崩溃了。好在廉颇提前筑好了堡垒,与秦国展开消耗战。

秦国本就是山坳坳里的的一个国家,除东方外,其他地方皆是蛮夷之地。是难以调动大量物资到前线的。以往的战争基本上都是秦国以碾压的姿态灭掉了其他国家,然后去抢他们阵地的粮食,以保持物质充足。

然而廉颇这一下,搞得秦昭襄王不会了,于是群臣们便出了一个招,“离间计”。

秦国传谣,说秦军不怕廉颇,只怕赵括。傻呵呵的赵王还真就信了,让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成为了主将。赵括不懂得消耗战,直接与秦军火拼,在长平开战。秦军用50余万大军依靠地形围住人数几乎相等的赵军,赵军断粮46天,大溃。

秦军杀了赵括,在长平坑杀了赵国40余万投降的士兵。指挥人仍然是白起。40余万人啊,就这样几日便做了孤魂野鬼。

范雎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理论的正确性。

很多人看了这一战之后,都说白起是心理变态。但是白起心里清楚,战争打的就是有生力量,若不把对方的有生力量打完的话,他们便会积攒怨气,等到下次冲锋。那时,秦国不知道能不能打得赢。

但正是这一战的表现,将白起推入了火葬场。

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重病的白起在秦昭襄王的期盼下领兵出发攻赵。

先前长平之战,白起拟定乘胜追击,打算举兵灭赵。除了赵国之外,韩国作为小国,也十分害怕赵国的灭亡。于是二国贿赂范雎,让范雎请求秦昭襄王允许二国割地赔偿。后来秦昭襄王允许了,以至于白起的计划没有实施,赵国没有灭亡。

现在秦昭襄王要白起攻赵,这实在是几年前埋下的祸患。

然而白起先前重病,现在秦昭襄王又要白起加急攻赵,这实在是难为白起。白起多次拒绝。

最后秦昭襄王认为白起是对之前的事抱有恨意,在杜邮赐死了白起。

但对于白起之死,现在流行的有另一种说法。

40万人的生命,在这一战下全部化为孤魂野鬼。这一战给予六国的震撼,是无法想象的。这下,除了赵国外,其他六国也开始忌惮白起的实力,更是开始视他为仇敌,恨不得割其肉,饮其血,寝起皮。甚至于秦国内部的百姓们都开始害怕起白起,以至于也开始讨厌他了。

因为自己的国家打了胜仗,应该被作为英雄一样被供奉,却受到全国乃至全天下的冷遇。

白起能怎么办呢?他老了。自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他领兵打仗的第一战起,一直到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他已经为秦国打了34年的仗了。早在长平之战前,他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为大秦坑杀赵军40万人,这已经是他最后能为大秦做的事了。

他不知道他这把老骨头还能撑多久。

然而秦昭襄王也老了,这位在战国末期手挽半壁江山的,曾不可一世的秦王已经在位48年了,他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了。

虽说当年与齐闵王互为东西二帝,主要目的是为了把仇恨转移到齐国去。但自称为帝,又何尝不是秦昭襄王的梦想呢?他为了称帝这个目标已经奋斗了48年了,然而现在仍只是占据了天下半边,比起他的梦想实在是太小了。

白起也知道秦昭襄王的梦想,可是他更知道,秦昭襄王现在太急了,他急于那天下宝座,他急于自己不知道能活多久的寿命,他早已不像多年之前一样沉得住气了。

而现在白起他坑杀40万赵军,其他六国完全有理由以此攻击秦国。曾经的白起在秦昭襄王眼里可能是一把世上最好的兵器,可现在的白起在秦昭襄王眼里,只是绊脚石了。于是他赐死了白起。

最后白起被秦王要求去攻赵后,在征途上被赐死。我想,在行军路上死去,可能也是对白起的一种安慰。

说回来,长平之战之后,就说明六国任意一国再也没有任何实力来攻打秦国,再也没有任何国家能够阻挡秦国的脚步。

于是,大秦的下一步便是,攻周。

经过几百年的时间,周天子只不过是个名号罢了,各国相王就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过去。这几百年来周天子安然无事,不过是各国还无法拉下老脸来灭周。在加之如果动了周天子的话,其他各国便有了攻击的理由。

然而秦昭襄王已经不怕了,他已经要死了,他更怕的是时间对于他的摧残,害怕哪一天睡着后就再也醒不来,他害怕他自己追逐一生的梦想,最后却是一场空。

加之各国已经被打废,是时候将九鼎宜于秦国之上,让秦国成为正统了。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的大将赵掺攻打韩国,攻占了阳城,斩首了4万人。攻打赵国,攻占了二十几个县,斩杀及俘虏了九万人。周赧王姬延非常恐慌,和燕国、楚国密谋联合各国,再订立合纵盟约攻秦。秦国立即起兵攻打周国,掳获姬延到秦国,然后又释放他回到周国。没过多久,姬延死了,而东周国也亡了。

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秦国将西周文公姬咎流放到悉狐聚,东周正式亡国。秦国将九鼎移于咸阳,大秦正式完成正统的交接。

有同学可能不知道东西二周是什么。实际上周王室在战国末期已经分裂了,一部分变成了西周侯国,另一部分保留了下来。合称东西二周。

说回来。秦昭襄王灭两周(东周朝廷和西周侯国)后,无人能够再抵挡他统一全国的脚步。

难道真的没有了吗?真的没有什么能够阻止秦昭襄王吗?有的,时间可以。

秦昭襄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54年),秦国发兵攻魏,魏国投降,成为秦国的属国。此战之后,秦昭襄王因衰老问题再无力发动战争。他最终还是没有能够完成自己的梦想。

但他为了后代打下了江山半壁。以至于此后两代秦王早逝,秦国也没有受到多大的伤害。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在位五十六年的秦昭襄王嬴稷去世,时年七十五岁。

最后总结,秦昭襄王的一生:

他,嬴稷,秦昭襄王。他首先是作为嬴稷出生的,最后是以秦昭襄王死去的。他是真正将王道与自身融为一体的君王,此前的君王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己的爱好,而他将王道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他是一位真正的君王,秦昭襄王已经刻在他的骨头里了。

他就是王。

秦昭襄王逝世之际,时年八岁的嬴政,正在赵国与母亲躲躲藏藏。其母赵氏不知道,六国也不知道,这位八岁的小男孩,将成为战国历史的最后一块齿轮,开始转动。

发布于北京阅读 1610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亿元先生圆规安

· 山东

重磅!秦昭襄王底薪加盟步行者!

GIF
亮了(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假吗Murray

· 湖南

没他爹嬴驷能耐

GIF
亮了(0)
回复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