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明朝内阁制度和票拟制度

avatar
关注

内阁和票拟制度出现是因为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原本朝廷事务是先由宰相处理再由皇帝定夺,朱元璋废除中书省之后,所有的事务直接经过通政司交给皇帝负责,老朱身体好还能应对,其他皇帝更是吃不消,于是就产生了内阁和票拟制度。

内阁最早产生于洪武时期,废除宰相后精力旺盛的朱元璋还是让几个内阁大学士在身边做顾问,但这时候内阁还只是个顾问机构,大部分事情都是由朱元璋处理。到了朱棣时期局面就不一样了,朱棣虽然身体也不错但还是不如老朱,而且他常年出征,在这种情况下,内阁地位提高,朱棣经常将一下事务交给内阁处理,但总体上此时内阁地位还是不如。朱棣去世后继位的是朱高炽,当时的内阁大学士杨士奇等人都是朱高炽老师,朱高炽给他们都加了尚书头衔,把他们的品级在了六部尚书之上,内阁此时开始有凌驾六部的趋势。朱高炽在位一年就去世了,新继位的朱瞻基是个才子,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其中绘画特别优秀,而且还喜欢斗蟋蟀。爱好这么多的皇帝你能指望他像朱元璋那么勤奋?于是票拟制度正式形成。

票拟就是本来有皇帝亲自批阅处理的奏疏,皇帝从当中挑出一部分交给大臣处理,大臣用小纸条附上自己的意见供皇帝参考,票拟最开始不是内阁专属权力,宣德朝除了内阁三杨,尚书夏元吉等人也有票拟权力。而且票拟有个先天缺陷,就是你没有法定处理政务的制度,你处理政务只是来源于皇帝的教办,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明朝的内阁,并且宣德一方面扩充内阁权力同时,也开始培养宦官来制衡内阁。

内阁和票拟制度成型是在正统初年。正统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政务,太后又长期在深宫加上明朝不允许后宫干政,于是政务委托给三朝老臣的三杨,由于夏元吉等元老去世了,内阁开始专票拟职权,六部尚书不再票拟。而正统七年新的翰林院建成,内阁开始在文渊阁办公,而且从宣德时期就有中书舍人入阁协助大学士抄写处理政务,成化时期内阁已经达到了三四十人,可以说到了正统年间,内阁彻底拜托了顾问性质,有自己的办公地点和部下。由于按照规定,内阁处理奏疏并不是经过皇帝授权交办性质,由于英宗年幼,于是规定所有送到通政司的奏疏先抄写副本给内阁,内阁实现处理好再等皇帝走流程。

从英宗时候开始,明朝中央政府处理事务是这样的,首先各地的奏疏先经过通政司,皇帝随便挑几份看一下走个过场,然后把奏疏下发给内阁票拟,如果皇帝有自己的意见会写上去,没写的内阁自行处理,皇帝写了内阁不同意也可以交回去,这叫“封还”,内阁拿到奏疏之后写上自己的意见,这叫“票拟”,票拟后内阁涉及六部经过六科发给六部各司案,各司再交给部里协商,这叫“部议或者部覆”,重大事项则召集大臣一起商讨,这叫“廷议”,部议或者廷议结果向内阁反馈,票拟的结果交给皇帝处理,皇帝如果有意见把奏疏退给内阁让他重拟,这叫“改票”,如果同意由司礼监秉再笔太监用朱笔誊写,司礼监掌印太监盖章,这叫“批红”,批红后奏疏再下发给内阁正式草拟文件,文件草拟后再交给六科审核,六科审核同意后正式发布,如果不同意可以要求重新处理,这叫“封驳”。

但内阁的票拟皇帝大部分还是同意,这也导致明朝内阁权力确实很大,不输前朝宰相,但内阁权力又是脆弱了,与皇帝信任息息相关,如果皇帝不信任内阁而是信任宦官,手握批红大权的宦官就可以呼风唤雨。某种程度上,内阁大学士并不是宰相,他只是朱元璋废除宰相要求皇帝必须勤勉才能升任皇帝岗位,但并不是所有皇帝都做得到,某种程度上内阁是代行皇权,而宦官批红权力又是限制内阁的产物,张居正那句,“我非相,乃摄尔”确实很贴切。

发布于江西阅读 2370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胡途大帝楼主

· 江西

内阁权力和宦官权力大小是取决于皇帝的信任,朱瞻基用阁臣也用部臣毫无疑问是把握最高权力,明英宗正统初年,在张太后支持下三杨权倾朝野,但英宗长大后任用宦官,内阁又被王振压制,景帝是大臣拥立的内阁就强势,景帝废立太子还要贿赂大臣;英宗天顺时期,英宗信任老师李贤,内阁首辅李贤就权倾朝野;成化帝用宦官限制内阁,就有了纸糊三阁老,有了大宦官汪直等人;弘治帝和文官分享权力,大明朝就没宦官什么事了;正德帝喜欢玩乐,同时讨厌大臣劝阻,于是出现了大宦官刘瑾;嘉靖帝乾坤独断,几乎所有的奏疏都是亲自批阅,其内阁也就是个传话筒;隆庆不喜欢处理朝政信任老师高拱于是高拱说了算;但万历继位被李太后张居正排挤,于是高拱被免职就是一道奏疏,天启帝喜欢当木匠,管事就成魏忠贤了,崇祯虽然没本事但这家伙勤政,于是内阁也是随便换,也没有出现大宦官。最奇葩的还是万历,和他祖父嘉靖不同,他祖父是居家办公,他是真罢工还不让人干活,票拟权不给内阁,批红权也不给宦官,整个朝廷被他弄得几乎停摆……

亮了(0)
查看回复(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你先跑我有医保

· 湖北

票拟和披红是这个制度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亮了(0)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