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奥运项目很强,但足球和篮球却搞不好?
篮球和足球都是全民体育,尤其是足球。全民运动的运动员天赋级别之高,是其他运动完全不能比的。跳水的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可能万一挑一或者几万里挑一的天赋就够了;游泳、网球的世界冠军可能需要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挑一的天赋;而足球领域里最顶尖的球员,可能是几百万甚至千万人里挑一的天赋。任何运动的选材面都无法跟足球相提并论,也比不过篮球。
要搞好足球和篮球首先要搞好普及,让更多的人热爱和参与,然后要降低接受专业培训的门槛(主要是费用),只有这样,我们的足球和篮球才有可能跟上世界的步伐。
普及是足球和篮球金字塔的基座,专业培训是金字塔的躯干,而联赛是金字塔尖,三者都非常重要。
————
中国足球曾经有个大幅提升的机会,那就是上世纪90年代。90年代什么最火?甲A和摇滚,很多东西共同促成了甲A的火爆,让中华大地刮起了一股足球劲风。当时的球员都是城市英雄,几乎所有小孩都梦想成为那样的英雄。
80后应该都有过一段记忆,就是小学时踢足球的人比打篮球的多得多,更别说其他运动了。我小学班上有差不多20个男生,除了过年不踢球,几乎每天都会踢一场比赛,而我们班经常打篮球的只有两三个。
90年代踢球的小孩非常多,可80后球员的水平并不是特别突出,原因在于虽然当时踢球的人非常多,但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却非常少,因为培训费太贵了。那时一个县里的业余足球俱乐部每年的学费都是七八千,再加上伙食费就上万了,那可是90年代末。大部分工薪阶层的小孩就这样被挡在了专业足球培训的大门之外。80后球员要么家里有点钱的,要么就是父母两边亲戚共同出钱培养的,很少有贫困家庭和农村家庭出身的球员。足球这样一个非常大众化的运动,硬是在90年代被我们弄成了城市贵族运动。能接受专业培训的只有少数家庭条件不错的小孩,这种情况下就是有再多的人踢球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90年代足球那么热,踢球的孩子那么多,但中国足球的水平却并没有大幅提升的根本原因。
当时的管理者如果够聪明,完全可以借着90年代的足球热把中国男足带向一个新的高度,可惜没有那种有眼界的管理者,这导致中国足球错过了一个最佳的发展窗口。90年代是我们最接近正确答案的时候,而我们轻易就错过了。。
现在足球在中国还是很受关注,但经常踢球的人却极少。也就是说我们搞了30年职业化,连第一步的普及都没搞好,这真的是个笑话。而且最可悲的是,30年前我们已经搞好了普及,是管理者和从业者急功近利,把足球的根基破坏掉的了,属于是自掘坟墓。
————
因为选材的原因,男篮的问题暴露的不像男足那么彻底,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很容易能发现我们男篮发展上的瓶颈。我们的篮球可以靠着运动员身材特异、选材容易的优势在亚洲称雄,但也就仅此而已了。随着重视篮球的国家越来越多,篮球的全民化程度越来越深,我们的篮球水平和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倒退30年,全世界实力上明显压过我们的球队可能就20支左右,但现在光欧洲都不止20支,甚至不支30支。
男篮越来越普及,水平越来越高,美国男篮失去霸主地位就是因为男篮在世界的普及,未来美国男篮对世界篮球的优势还会进一步降低。如果有一天世界女篮也像如今的男篮一样迎来大发展,美国女篮的统治地位也会受到威胁,这是必然的。
现在我们经常打篮球的小孩虽然没有90年代经常踢足球的小孩多,但也足够多了,而且篮球因为身高的原因,选材比足球要容易很多。欠缺的是如何让喜欢篮球的小孩更低廉更方便的接受专业的篮球培训,这是我们篮球水平是否能提升的一个关键。这些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小孩,即便以后不能成为篮球运动员,也会是教练的好苗子,而足够数量的优秀教练对于篮球以及篮球产业的发展有多重要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
普及是足球和篮球这种全民运动发展的基础,是金字塔的基座,没有普及就什么都没有,但光有普及也不行,还得让这些爱好者尽可能多的接受专业培训。更多的人接受专业培训,既能增加选材面,也能储备足够多的教练人才。现在的小孩自己瞎打,既成不了球员,未来他们也很难成教练。
即便是欧美发达国家,他们的很多家庭都会因为培养费过高而放弃让小孩进行某些项目(比如网球、滑雪、游泳等)的训练,何况是我们。我们月薪高于5000人民币,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才6000多万人,更别提房子榨干了我们大部分的财富,我们绝大多数家庭是没啥钱的,尤其是农村。想让更多的小孩接受专业培训,就需要降低家庭在专业培训中的支出,另外还需要发展出一套兼顾学业的培养模式。很多家长之所以不敢走专业培训的路,就是无法兼顾考学。
————
美国的篮球为啥强?首先是普及率高,然后是他们的小孩接受专业培训的门槛低。美国的校园体育非常发达,学校负担了绝大部分的培养费用,这就是美国穷人可以接受专业篮球训练,成为球星的原因。而美国家长愿意小孩去接受专业篮球训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篮球的变现能力非常强,联赛非常赚钱,欧洲和南美足球强大也是类似的原因。
有欧洲五大联赛和NBA,就注定了喜欢篮球和足球的小孩少不了,要搞好普及并不难,关键还是在降低专业培训的门槛上。只有中国的足球和篮球联赛发展好了,才能拿出更多钱反哺青训,进而降低家庭的投入。当然了,上级部门从联赛拿走的钱如果更多用于足球和篮球的青训,也会有助于降低家庭投入。发展校园篮球和校园足球,挖掘校园篮球和足球的商业价值,让校园去承担很大部分青训费用,也是一种办法。
————
举国体制在跳水、举重、射击等冷门项目里无往不利,在选材不够广泛的热门项目如网球、滑雪、游泳也有生存空间,但对于男足和男篮这种全民运动基本没啥大用。
举国体制说白了就是针对资本主义国家在奥运项目上的弱点而制定的相关战略。
资本主义国家在奥运项目上的弱点具体来说就是:
1,冷门项目玩的人太少,水平不高;
2,部分项目进入门槛较高,选材面受限。
资本主义国家的体育本质上都是生意,所以会严格遵循商业规则。
跳水、举重、射击等冷门项目因为商业化程度低,不怎么赚钱,所以资本主义国家以此为职业的人就少。
所谓进入门槛较高,其实是指前期培养费较高,比如网球、滑雪、游泳等等。因为前期投入比较高,所以阻挡了很多中低收入家庭的小孩进入这些项目。
以上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奥运项目上最大的两个弱点,第一个弱点最明显,也最容易被举国体制突破的,花很少的钱就能办到;第二个弱点想突破难度要高很多,但如果投入足够多的话,也是有机会的。
跳水、举重、射击这些项目在大部分国家变现能力都很弱,而国外的运动员培养模式主要是家庭出钱培养,家长很少会花钱送自己小孩去练冷门项目,当成职业来发展人就更少了。从业者少,项目的整体天赋就有限;不赚钱,所以能全职的人极少。即便能全职,训练水平也很难得到保证。因为他们需要自己去拉赞助,然后用拉来的赞助去买设备、找教练、找场地。训练得不到足够的保证,天赋又有限,他们的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举国体制在这种职业化和商业化程度非常低的项目最容易出成绩,万里挑一的天赋就足以拿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了。找几万个小孩让他们接受基础培训,然后选出天赋不错的进行更专业的训练,最后从这些接受专业训练的人里选出最好的运动员进入国家队。这些运动员根本不用操心什么场地、赞助、教练的事,只要安心训练比赛就行了。用这些有不错天赋且得到足够保障的专业运动员,去和国外那些到处拉赞助找场地找教练的半职业选手竞争,自然是无往不胜。这就是黄健翔说的国家打个人,有钱打没钱,专业打业余,也是我们奥运战略的核心。
网球、滑雪、游泳这些项目比较热门,变现能力也不错,但因为这些项目的前期投入不低,所以会阻挡很大一部分人进入这些项目。在国外,如果你的父母只是工薪阶层,甚至是社会底层,那你小时候接受例如滑雪、网球、游泳等运动专业训练的可能性会很低。因为对于底层民众来说,这些运动的前期投入会比较大,很难负担。欧美那些网球、滑雪、游泳的运动员,除了大小威这样极少数的个例之外,普遍都是中产以上的家庭。所以虽然这些运动的热度和变现能力都不错,但选材面其实远不如篮球和足球,毕竟中下层家庭出身的小孩基本都被挡在了这些运动之外。举国体制在这些项目的发挥空间肯定不如冷门项目,但也能发挥一些作用,至于多大的作用,则取决于投入水平。万里挑一的天赋肯定不足以拿网球、滑雪、游泳的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怎么也得几十万里挑一的天才,自然也就需要更庞大的选材基数和投入。这也是我们的网球、滑雪、游泳项目随着我们经济的崛起而发展的原因。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游泳,以前我们的水平和世界强队相比有很大差距,甚至在亚洲还不如日本。一切的改变源自十几年前我们就开始聘请外教和相关的技术团队来帮我们训练,同时每年都把运动员送去澳大利亚训练和比赛。国外更先进和科学的训练方法,让我们本就很有天赋的运动员取得了长足进步,不但超过了日本,还逐渐接近世界强队水平,短跑的进步其实也是类似的原因。
举国体制在冷门项目几乎无往不利,而在较热门项目作用也不小,只是投入会比较大,但在非常热门,商业化非常高的全民项目里基本没啥作用。
男足和男篮完美规避了资本主义国家体育项目的所有弱点,普及率非常高,玩的人极多,走职业化的人也非常多,同时培养费还低。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把他们男足男篮潜能挖掘的足够深,尤其是男足。像梅西C罗这种级别的球员,往小了说,也是千万人里挑一的天赋。你想用举国体制去和这种旷世奇才竞争,你得训练多少球员?举国体制的所有经费加起来都未必养得起50万个足球运动员,更别说千万了。
你花钱训练几万个跳水运动员,就很可能拿8枚跳水的奥运金牌,但你花钱训练一千万个足球运动员,最多也就2枚奥运金牌,而且拿到的几率还没那么高。如果你的目标是拿更多奥运金牌,当然是养跳水队、举重队、射击队,而非男足和男篮了,这就是为啥举国体制要放弃男足和男篮的原因。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奥运战略“小巧难女少”,其核心就是要重点突破发达国家不怎么玩或者玩的很少的项目,因为这种项目最好突破,最容易取得好成绩。把足球和篮球纳入举国体制,和这个奥运战略是相违背的。
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小孩接受男足和男篮的专业训练花费都很低,所以才有那么多普遍家庭甚至是贫民家庭出身的球星,最典型的就是美国的篮球和南美的足球。美国的篮球明星得有一半是贫民窟出来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工薪家庭出身的球员,中产家庭出身的球员在NBA都不多,富人家庭属于稀有品种。南美和非洲的足球运动员差不多也是这样,大部分都是贫民出身,卡卡这种富裕家庭出来的足球明星,在巴西队的历史上都是少见的。
在美国,校园篮球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学校搞篮球非常赚钱,所以他们愿意花钱培养小孩,这就是美国穷人可以走职业篮球道路的主要原因;而欧洲足球青训主要是俱乐部主导,因为足球太赚钱,所以俱乐部愿意投入大量金钱来搞青训,青训的部分费用被俱乐部承担了,还有一部分来自教育经费。欧美国家足球和篮球的青训费用,需要家庭投入的比例很低,这就让他们在这两个项目的人才库异常庞大,才会出现那种千万人里挑一的奇才。
用举国体制去弄男足和男篮这种全民运动,是有天花板的,上限不会很高。中国的男足和男篮想要大幅提升实力,只能在普及和降低培养门槛这两方面下功夫。我们要想办法让更多的小孩更方便更低廉的接受专业训练,这才是提高我们男足和男篮水平唯一的途径。
诺宝宝的春天
· 四川中国篮球和足球,顶层的联赛是在进步的。专业训练方面,整体上没有进步也没有下滑。个体上通过留洋有进步。基础上就是整体崩塌,以前是举国体制下,建立的遍及全国的体校,后来全国市场化,国家对体校的投入减少,体校需要自谋出路,又有市场化的俱乐部挖体校的人,在双重压力下,大多数体校就退了。现在就是要把基层面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