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热议张巡守睢阳的一些逻辑问题
1、唐代官员对张巡吃人存在不少非议,当时有观点认为“与其守城吃人,不如弃城留人”。(这条很重要,是反驳一些人编织虚构的“当时价值观”的有力证据。即当时人的观念也不认可张巡的吃百姓行为。)
1.1、很多网友在辩论过程中存在偷换概念,将张巡军吃百姓与其他历史时期的“人相食”“易子而食”划等号。两者存在很大差异,后者是没得选,如饥荒时期没有食物供应生存的情况下。而前者是存在军队出城投降和死战的选项来挽救城内百姓。
2、史料没有关于“燕军进城会屠戮百姓”的记载。(有不少关于回纥与唐军的吃人和烧杀掳掠记录)在河南河北出土大量以大燕系年号的墓志石刻,也是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安史的燕政权目的是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秩序,而非很多网友想象中的纯粹以杀戮破坏为目的的野蛮人。
3、很多网友讨论时习惯将燕军攻睢阳与抗战等外国入侵和民族解放联系起来。事实上虽然同罗人和曳落河等蕃兵担任燕军精锐中的主力并多次在关键战场上发挥决定性作用,然而燕军主体并非外族。安史战争本质是东西政权/势力的较量,属于中原内战。
4、安禄山起兵做了大量宣传舆情工作,比如荧惑守心尾为燕分等天相评估传播,仿照汉高祖西征故事。 换位思考,假设刘邦西征途中,有秦军守将为固守坚城时也发生了弹尽粮绝吃百姓的现象,那么思考下秦军食人行为是否具备正义性。
6、安史之乱系燕军高级统帅领导的一场军事叛乱,固然无法与六镇起义和高祖西征等底层军民为主导的反抗阶级的天然正义性相提并论,但是与萧衍、侯景、石敬瑭等方镇夺国案例相似。
7、张巡守睢阳与刘武守梁国类似,共同点都是戍守睢阳商丘这个地理位置,长期坚守为国家争取宝贵时间,以及友军坐视不救的情况。不同点是周亚夫手握重兵而许叔冀贺兰进明闾丘晓掌握的军队并非平叛主力,以及作为侵略方的吴楚军是叛军主力而尹子奇率领的燕军是叛军偏师。
8、结合以上结论(燕政权目的是取代唐王朝而非蓄意害民),张巡的正确定位是维护古代王朝统治阶级利益而非保护人民的官僚(即当时很多人不认同张巡的做法,但最终由唐肃宗力排众议将张巡追封为忠君英雄楷模。结合第一条可见张巡事迹并不符合当时人的价值观但符合王朝统治者的利益)。睢阳(郡治宋城)的数万百姓被工具化,成为军人食用的军粮。
现存关于唐代的史料是基于当时官方立场的主观叙事,,后人读史了解当时实际状况有必要进行去熟悉化的重构解读。鉴于燕军起兵的非正义性及发动战争破坏和平带来大量破坏和伤亡,以及唐军在平叛中残害百姓的累累劣迹,这场战争的东西政权都不具备正义性。
星白閑楼主
· 辽宁文中第一条本条作用也是用于反驳一些人编织虚构的“当时价值观”。即古代人也不认可张巡的吃百姓行为。 很多网友在辩论过程中存在偷换概念,将张巡军吃百姓与其他历史时期的“人相食”“易子而食”划等号。两者存在很大差异,后者是没得选,如饥荒时期没有食物供应生存的情况下。而前者是存在军队出城投降和死战的选项来挽救城内百姓。结合以上结论(燕政权目的是取代唐王朝而非蓄意害民),张巡的正确定位是维护古代王朝统治阶级利益而非保护人民。睢阳(郡治宋城)的数万百姓被工具化,成为应急军粮。 张巡等守军宁死不降奋力抵抗值得赞扬和推广;张巡的吃百姓是无可非议的不可取行为,且在任何时代都无法将其合理化正义化。 食人和抵抗这两个独立不同的行为,不存在必然因果联系,必须区别看待。(警惕一些人为了辩论不惜偷换概念将食人和抵抗解释为必然因果联系,捆绑兜售)
小侯先森
· 河南你换位思考秦不对。秦时起义仅仅是二世在位时。关东百姓士族与其认同秦,更加认同旧国。而安史之乱大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