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唐妞不等式”?接受礼物不等于想同你交往?
一唐妞不等式
不等式最初的全名,叫做“唐妞不等式”。
“唐妞”这个命名本身也很有意思。所谓“唐”,即唐氏综合症,原是智力低下与面容畸形的症状统称,如今成为互联网新一代的骂人语言。
“唐”这个谩骂字眼的流行,离不开《国王排名》的走红(当然,如今“唐”更多还是用来形容游戏打得菜)
而“妞”,则代表着下面这位网红的id——“看不腻的妞”。因其较为脱离大众审美的妆造面容,以及富有争议性的男女言论,所以逐渐被网友冠以“唐妞”的攻击性称号。
为了不侵犯这位的肖像权(更多是为了保护你们的眼睛),我给她打码了,不怕被她妆容攻击的可以自行搜寻
这位“唐妞”发表的有关男女情感争议的精华,便是下面这个不等式:
“我接受礼物≠我同意”。
即接受了异性的礼物,不代表要和异性在一起。
而与之相伴的,还有一系列争议颇高、令人皱起眉头的言论。
反正是我应得的,
我不收,他也会送给别人。
关于这些言论,你可以说其是一种精致的利已化表达、也可以说是一种差异化的价值呈现。明眼人也都能看得出来,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在一个有关男女对立的风口攫取流量与关注。而关于这位唐妞本人的争议也有不少,比如其手臂上某些涉及包养的奇怪暗号、其多少有些猎奇的妆容等等等等。
——但今天,咱们不是来找屎吃的。唐妞究竟如何如何,咱们并不关心,这个环节中有价(乐)值(子)的,只有“唐妞不等式”本身。
无论男女,只要面对类似的境地,都可以直接搬出这段“接受礼物≠同意”的原初不等式,一边吊着对方、一边心安理得地获取好处,顺带还能在互联网上对对线。
是的,已经有人用于实践当中了……虽然编段子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
后来,它开始在情感领域中逐渐扩展开来。既然“接受≠同意”这种可以说得通,那么将两边替换成类似的“拿好处”和“不负责”,似乎也说得过去。
再后来,随着这个不等式经历更广泛的互联网传播、去到更多的社区平台后,一切就开始开始变味了。
它开始被逐层分解。首先,左边的“我接受礼物”被解构掉;然后右面的“我同意”也被解构掉;最后剩下的,只有这一个孤零零的符号:
“≠”
二版本T0
“不等式不削能玩?”
在互联网上冲浪的你,可能或多或少听过“弱智吧”的大名。
这是一个数百万人扮演弱智的赛博精神病圣地,聚集着一群上可思考神学哲学、下可鬼扯地狱笑话的原创段子手。
他们总能问出“偷功德箱的钱究竟是加功德还是减功德”“神职人员去世究竟算不算升职”等一系列刁钻问题,言语中尽显赛博弱智的本色。
但如今,“不等式”的横空出现,让他们遭遇了最大的“敌人”。
比如,在面对功德箱问题时,你只需要表示:“偷功德箱≠加功德”。就可以轻松解题。
不等式的应用实在是够简单,而且不需要啥技术含量。你只需要把题干放在不等式的左边,然后把问题放在不等式的右边即可——而且,这样做大多数时候还是奏效的。
无论从逻辑性还是娱乐性而言。它和那些严肃正经的煞风景回答不同,它所带来的的只有新潮版本与现有题干的完美结合。
就这样,不等式开始广泛扩张,成为互联网环境下的版本T0。无论历史、游戏、文学哪个领域,你似乎都可以看到不等式的身影。
而渐渐地,它也开始频繁出现在地狱笑话的相关内容当中,用最新的互联网基因给那些已经成为经典的地狱笑话添加了新的笑料。
就像哪个对德国某位喜欢闪电战的小胡子领袖调侃,“签订互不侵犯协议≠我不偷袭”。
而在“有公式做题就是快”的调侃之下,有人也开始考虑,要不要给这个过于强势且万能的公式直接ban掉。
它的强势,不光在于简单无脑,还在于它不断的创新性。
它不像其他大多数的互联网梗,但凡多使用几次就直接烂掉变成烂梗。做个比喻的话,它就像一个混沌且邪恶的天平,你只需要在两边放置对应的东西——并且保证它们每一次都不会重样即可;而这个天平也从来不会带来什么公正与平衡,它只会裹挟起这两端的重物,随后给你表演一套哈利路亚大旋风。
所以,在不等式的风靡之下,有人不禁感叹:
“不等式该削了”。
只不过,现实的世界似乎并不存在削弱。只有随着时间流逝之后的逐渐淡化。你似乎可以预见,直到出现下一个版本之子之前,这套万能的“不等式”还会被人们用下去、乐此不疲。
而从这种程度上来说,这套不等式,也无愧被称为“21世纪互联网最伟大的发明”。
三不等式の逻辑
在狂欢之余,一些好事之人也不免开始疑惑并思考:
不等式为何这么强大?
是对事物关联性的切断?亦或是是其他强大的内在逻辑?
然而,当你尝试用一个正常的逻辑去探寻这群纷繁的不等式后,会悲哀地发现,它们强大的根本原因在于
——没有逻辑。
它不是我们上学时去苦苦求证的那一个个数学等式。想要证明它们的对等,需要千头万绪的变幻和严丝合缝的对齐。若是想要将等号划成不等号,只需要一点点点的变量即可达成目标。
可如今,我们心中的"等式"不是那理性客观且无可辩驳的数学内容。这种所谓的等式,我们更多称之为——某种约定俗成的“规则”。
而从唐妞开始,解构规则的潘多拉魔盒被打开了。
如果原先的唐妞不等式是解构礼物的含义、解构人们约定俗成的交往规则的话,那么如今这个只剩下不等号的不等式,更像是一种对社会、历史乃至一切一切内容全方位的解构。
它不需要左边是什么既定事实,也不需要右边是社会公理。你只需要在不等式两边随便放上两个东西即可。
是的,任何东西。
即使是原本有逻辑的内容,也会被纳入互联网的无厘头声音之下,变得纷乱起来。这是前现代与后现代的碰撞,这种碰撞下带来的荒诞与割裂,正是让人忍俊不禁的原因。
在这张图里,哪些要素被解构了?
如今,“不等式”已经成为了一种万用的回答——可有时候,万用就代表着没啥用。一个个问题似乎解决了,似乎又并没有解决。
而在夸赞不等式的强大之后,只会剩下一堆零碎的调侃男女对立的内容。比如“不能说公式,要说成母式”“版本之子?版本之女”(均为反讽)等等等等。
在我看来,不等式的形式,是对一段长篇文字描述的提纲挈领;它的作用,便是一个和人对线、交流鬼扯的媒介。它的价值,是对来往看客提供的一些乐子价值。
从某种程度来说,它就更像是一个缩影——它代表着年轻人在互联网时代下,那后现代的娱乐眼光。
视频的原作者已经顶不住压力,删掉视频了。
只要记住唐妞不等式就可以:接受礼物≠同意。
而唐妞不等式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不接受礼物≠拒绝。
在作女驯化舔狗的进程当中也很常见。
其实她只是把一个事实摆出来了而已,以上两种形式其实在咱们身边都没少出现过。
既有人没有任何付出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好意,也有人在吊着自己的追求者,设置重重“考验”。
说起来,比起唐妞不等式,同期还有一件更恶劣,更值得关注的话题——性同意权可以撤销。
同意不同意在现代仿佛是个正在变得模糊的概念。
根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每年发生的刑事案件在4500万件左右。
而中国每年是500万件,仅仅是美国的1/9。
但是,美国的强奸案每年只有15万件左右,而中国却有5万件,是美国的1/3。
强奸案占刑事案件的比例,美国是0.33%,而中国是1%。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美国强奸案定罪的标准比中国更严。
强奸案的成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性行为的发生。2.性行为违反了其中一方的意愿。(我国以前版本的刑法甚至规定只有女性才能成为强奸案的受害者)
美国强奸案:指控方需要自行拿出能够支撑起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证据。必须是性行为发生时不同意的证据,事后反悔是完全无效的。
中国强奸案:受控方需要拿出证据证明,对方在行为发生时其实是同意的,才有可能脱罪。(仅仅是有可能)
至少在强奸案这方面,只要两人发生关系,女方告了男方,判决的时候就会很倾向于有罪推定。
据说,中国的司法实践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强奸案,其实都是女方事后反悔翻脸。
而在日本等国家,已经有互联网公司推出了“性同意app”,事前确定好双方意愿,事后翻脸无效。
最后我想说,虽然反拳已经在舆论上有了不小的声量,但在社会层面还需要有更大的影响力才行。
各位,共勉。
建工集团高启强楼主
· 山东接受礼物≠自己同意。唐妞不等式梗出自于抖音博主看不腻的妞,博主在视频中的言论即接受了男生的礼物,不代表要和男生在一起,毕竟男生的礼物不送给自己也会送给别的女性。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接受礼物不等于自己同意,被这一言论震惊到的网友们就给这个不等式取名叫做了“唐妞不等式”。
皇马名宿圣伊哥尔
· 山东礼物我收下,心意你拿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