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约4000年前对天文测量的的一些知识
转自天文历法的基础知识
赵永恒先生用天文学方法研究认为,《周髀算经》所记实测夏至和冬至的日影长度约在公元前511年左右(年代范围为公元前577年至前445年),
观测地点的地理纬度为35.20 度左右,可能是在邾国都城“绎”(山东邹城峄山镇纪王城)观测的。
《周礼》记载的夏至和冬至的日影长度数据的观测年代在公元前1035至前1028年之间,属于西周初年。史载周成王八年,“周公卜洛”。按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成王八年即公元前1035年,恰好在数据拟合的观测年代范围之内。因此,《周礼》中的数据应该是“周公卜洛”时的观测结果。其观测地点的地理纬度是34.32度左右,则“周公卜洛”的地点是“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告成镇,其地理纬度为34.42度。
《易通卦验》记载的夏至和冬至的日影长度数据的测量年代在公元前2044至前2039年之间,属于夏朝初期。观测地点的地理纬度为34.22度左右,为“禹都阳城”的阳翟(今河南禹州),地理纬度为34.16度。①
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最晚在距今4000年前就发明了天文仪器-一表。这也得到了考古资料的证实,公元前4000年中叶的仰韶时代不仅已经发现象征性的周髀遗迹,甚至山西襄汾陶寺的夏代或先夏时代墓葬也已经出土完整而且精致的圭表测影大型遗址。
评论区开荒,我辈义不容辞
来抢第一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