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法律获得裁员补偿金和年终奖
关于我的经历故事,你可以点击下面这个帖子查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047721/answer/2738655885这次这个贴子主要是一些具体的信息分享。
首先呢,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法律维权如果做好了准备其实不难,以我个人的经历来说,哪怕被告方是深圳当地的纳税大户,但我被裁后最终还是拿到了2N 的赔偿还有当年的年终奖。
但是呢,整个战线确实还是很长。
我经历了:劳动仲裁(2 个月)、一审(6 个月)、二审(8 个月),如果公司再无赖点,可能还要拖到申请强制执行。当然,我当时遇到了裁员潮案件量暴涨加上疫情影响,时间可能比较久,正常情况下应该会快一点。
不过其实如果你找律师的话,你在把证据准备好交接给律师后,完全可以去干自己的事,甚至不用出庭或者通过网络出庭,所以也没那么可怕。
打官司最重要的不是辩论技巧,而是证据,其次是信息收集的能力,辩论其实可能是最不重要的东西(个人看法)。
首先准备证据的时候,你要想好自己的诉求,假想自己有无限的举证责任,然后再对应地准备证据。
比如你要主张 2N 赔偿,你首先要证明你在这家公司上班吧?那你至少就要准备《劳动合同》对不对?再比如,你要主张年终奖,你要证明有年终奖这个事对不对,那你想想有什么证据可以收集?发年终奖的银行流水(再检查下流水上面有没有备注”年终奖“)、写有“年终奖”的员工手册、过去几年的发年终奖的邮件通知……
按这个逻辑去准备材料就行。当然,有些东西其实举证责任没那么重……但是先假设自己有无限的举证责任,根据诉求去准备资料,以防万一。
下面是我打官司期间用到的证据清单(脱敏+删减版),PO 出来作为一个参考:
但是光有证据还不够,证据要讲究一个“三性、二力”,即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证据能力和证据力。这个网上可以直接查到释义,我就不贴教科书上的内容了。
按照一种朴素的理解,就是你要去想办法证明你的证据是真的,而且跟你想要证明的内容是有关的。例如,你提供了一个年终奖的发放通知,但是被告公司说,这是你自己用 WORD 写的,这怎么办?例如,你提供了个录音,被告公司说,这个录音里的人是谁啊,我们都不认识,那怎么办?
一个办法是形成证据链,比如年终发放通知+银行流水+微信聊天记录,但是最简单的方式我觉得还是花点钱,用例如“权利卫士”之类的联合信任时间戳,把证据固化下来。
实际上呢,我觉得打官司实操环节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准备证据了,没有什么太高大上的东西,从看客的角度来讲,还不如大学辩论赛有趣,像这种简单的案子基本上都是在质疑证据真实性。
我打官司的时候发生了一件特别搞笑的事,公司方的策略就是一味地否定证据的真实性,录音不认、视频不认,最后银行流水也不认……当时法官、律师还有我都懵了,法官还问了一句“这个银行流水走的是公账没错吧?”也是蛮啼笑皆非的。
但别看这个事搞笑,据我所知很多人都是败在这一步上,毕竟如果你证据力不够强,法官也不可能替你实地查证,就会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如果法官内心带有一定的偏向,可能就会不采信你的证据,那你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我还是再次强调一下,根据诉求去思考要用什么资料去佐证,准备证据的时候,先不要想着这个举证责任在谁那,五花八门各种资料都先准备着,一个证据被质疑打掉了,还有其他证据顶上。
准备证据是最重要的,而第二重要的是收集信息。
首先,你需要知道你的诉求有哪些法律和类案作为支持,由于你不是律师,不可能对法律烂熟于胸,你最好在网络上批量地查询类似的案例,看看类似的案件法院是怎么判的,其他人是因为什么原因输的,法院的判决依据是什么。
最基础的信息收集渠道是“裁判文书网”,然后是“最高人民法院”,当然我还是想提一下,其实在“某书”上的信息分享真的很多,甚至有帖子告诉你,去法院路上遇到哪棵树可以拐弯抄近路……真的是我觉得目前蛮友好的平台了。
当时呢,我查到了这么几个信息:
一是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第 32 批指导性案例,主要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类案例,供各级人民法院审判类似案件时参照。
指导案例183号《房玥诉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劳动合同纠纷案》,明确了虽然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规定年终奖发放前离职的劳动者不能享有年终奖,但是劳动合同的解除非因劳动者单方过失或主动辞职所致,且劳动者符合年终奖发放标准时,劳动者主张用人单位支付年终奖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本案例对人民法院审理涉年终奖的劳动争议案件具有指导意义,防止用人单位借规章制度之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是深圳有一个《深圳市员工工资支付条例》,其中第十四条规定:
劳动关系解除或者终止时,支付周期未满的员工月度奖、季度奖、年终奖,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计发;劳动合同没有约定的, 按照集体合同的约定计发;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均没有约定的, 按照依法制定的企业规章制度的规定计发;没有约定或者规定的, 按照员工实际工作时间折算计发。
三是深圳有一个《深圳经济特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条例》,其中第五十八条规定:
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案件,劳动者胜诉的,劳动者支付的律师代理费用可以由用人单位承担,但是最高不超过五千元;超过五千元的部分,由劳动者承担。
我就是根据这些,最终让公司付了我 2N 加年终奖,顺便还付了我部分律师费。
当时谈判阶段 HR 一直说,年终奖什么的都是公司的自留地,我就把这些打印了出来,给 HR 看,然后 HR 又转而开始谈背调了-_-b
我觉得每个人的诉求和案情其实都是不一样的,建议大家还是根据自己的案情去查阅资料,收集信息。但是我在互联网上和大家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大家有很多基础的东西好像不是很搞清楚,就想着趁这次发帖的机会也做几个科普。
关于 N 的计算
经常会听到 N+1 和 2N 赔偿,指的其实是裁员时的经济补偿,N 是根据你的工作时长来计算的,满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按半年计算。举个例子,你工作 2 年 1 天,你的 N 是 2.5,你工作 2 年 6 个月 1 天,你的 N 是 3。
假如是违法辞退,公司需要支付你 2N 个月工资的赔偿金,这个是强制的。
但是 N+1 我感觉其实有点奇怪,它像是一个“建议零售价”,你和公司签证协商,不给 N+1,给 0.5N 其实也算是协商一致,是合法的,N+3 也是合法的。
赔偿金中的基数怎么算
上面说违法辞退的赔偿金是 2N 个月工资,但是这个月工资其实是按过去一年的总收入的平均值来计算的,包括年终奖,包括提成之类的,而不是指基础月薪。
这样其实是合理的,因为有些岗位的基础月薪很低,我知道一些公司,哪怕是高管,在合同上写的基础月薪也有低得离谱的。
有些人会被忽悠,用基础月薪去计算赔偿金,这其实算是一个坑吧。
恶意打低绩效怎么处理
不要签字。要求公司说明理由,或者签字但是同时写不接受该绩效。
找新工作会不会受影响
这一点我在描述个人经历的帖子里写了,有兴趣可以到那个帖子去看下。省流版本是:有影响,但其实不大。
不要瞎签字
这是我特别想说的一点,我有时候觉得大家好像当好学生当太久了,以至于有点傻白甜。之前我听到一个故事,说是有个公司要裁员,HR 跟员工说,你先把这个“离职申请书”签了,然后我们再来谈赔偿,然后那个员工就真接过来先把字签了……
当然,事后大家可以说那是被哄骗,或者是被胁迫,有些情况也确实是,但是很难证明……
其实我一通说下来,你会发现打官司其实不是太难的事,但是很麻烦,我建议如果没有特别多空闲时间的话,还是找一下律师,这样可以省很多事情。
另外还是要声明一下,我真的不算专业人士,法院也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如果有人打包票说按着什么攻略就一定能赢,那他大概是骗子。
我认知里找律师的途径有这么几种:1.人脉关系 、2.当地的律所、3.社交网络
如果你有一定的人脉关系,有人愿意帮你介绍靠谱律师,这当然是很好的;如果你案件额够大的话,也可以考虑直接 walk in 当地的大律所,当然可能需要付一定的咨询费用;但如果你没有什么人脉关系,没有人给你推荐律师,也没有什么钱,其实你可以试试在社交网络上找律师,现在有些律师会把自己的简历 Po 在社交平台上。
这是因为律所案源相较律师个人的案源来说,对律师费的抽成要来得高,小案子律师费本来就低,律所又要抽水,很多律师都不愿意接。特别是可能别人咨询了一上午,然后转头和公司和解了,浪费生命。
当然,我个人感觉现在律师其实还是有点良莠不齐的,建议确认律师前做这么几件事:
到“律师执业诚信信息公示平台”还有当地的律协(例如深圳律师协会律师名录)查询律师的从业年限和执业情况,这些都是公开的。
至少和律师线下见一面,聊一下案情,听一下对方对案情的看法
询问律师以往的案件情况,聊一下法条的适用范围,可以预备一些“考题”。
我当时比较爱瞎折腾,我几乎什么渠道都试了,甚至包括到购物平台、二手平台去购买律师服务,一些法律援助热线,我发现有一些所谓的律师连执照都没有,有一些律师对法条甚至没我熟悉,但是还在那瞎讲一通。我很讨厌他们,我觉得他们给普通人使用法律维权制造了不必要的门槛。我鄙视他们。
后来我到律所和律师聊案情的时候,律师一脸古怪地问我怎么这么熟练,我说我丫闲的找那些趴活儿的练出来的。
关于律师费
律师费是按案件的标的额计算的,也就是说同样的案件,但是案件金额不一样对应的律师费用也不一样。我不想 PO 出我的律师费,因为这样大概就可以估出我的案件标的额,如果想要了解相关费用的话建议可以简单写个案件情况,找律师询个价。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案件可以分为劳动仲裁、一审、二审、执行四个阶段,律师一般是按阶段收费的,我付了两次律师费,第一次付费是包括劳动仲裁和一审两个阶段,第二次付费,合同上约定了二审和执行两个阶段。如果案件简单又想要省钱的话,其实可以只委托到一审,然后拿着一审的材料直接提交二审,但我当时不想浪费时间和心情在这种流程性的事务上,所以还是继续委托律师帮我处理二审。
失业保险金
在深圳非本人意愿离职可以领取一笔失业保险金(也就是五险一金里面交的失业保险),但是当时公司给我停社保的时候选的是“因本人意愿离职”,我又拿着材料去申诉才改回来,然后领了保险金。具体的操作流程我不在这里赘述了,网上很好查到。
离职当月的社保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朋友让我给大家提个醒,离职当月的公积金可以让公司交,去公积金中心处理即可,他们会要求公司给你交。具体的教程可以网上搜下,也挺好搜到的,就是给大家提醒下,别忘了有这事。
后续问题
后续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或者私信,也可以自问自答,我会在这边继续补充。
说实在的,我很高兴我做了这件事:通过法律维护了我的利益。这并不是因为我拿到了钱(这钱本身就是我应得的劳动报酬),而是因为我觉得这算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实践,我亲身去了解了怎么通过法律去解决一个纠纷,也证明了我有运用法律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我塑造自我的一个过程。
但有时候我也觉得蛮悲哀的,因为我已经算是“能力不错”的人了,我取证做得还行,人缘也不错,我的信息壁垒没有很厚,又“天生反骨”,而律师费对我来说不算太昂贵,但我还是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把这个事情给解决掉,而且如果我没有写这篇文章引起一些关注的话(据说现在 24 栋总部的新人好像不少读过我文章,我也帮一些有同样遭遇的同事提供了些帮助),公司好像也没有受到什么相应的惩罚。
但是对于其他人呢?比如公司工厂里的那些人,律师费可能就足以把他们劝退了,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意识去及时取证固化导致失败(以我的经历来讲,我会觉得劳动者的举证义务可能有些重),可能在找律师的过程中就被某些不学无术的无良骗子给坑了……
我意识到劳动者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实际上是一个需要门槛的事,而企业耍无赖反而是一件蛮低成本的事。
我没有任何抱怨或者批评深圳的司法系统的意思,我大概知道一些省市的司法情况,在我的认知里深圳已经相当公平和高效了。如果在其他地方,我可能会选择靠人脉关系或其他的途径去解决问题(说实话,我也是个相当叛逆,而且会走野路子的人,我一直觉得人们对“公平”的需求不会凭空消失,公力救济缺位,那私力救济就会补位)。我非常感谢在这个城市里,我能够有“使用法律”这一选项,这个选项多少让我走起来心里舒服点。
只是我和朋友说这件事的时候,朋友说:“还是摆脱不了各凭本事的本质啊....”我说,“是啊,得到公平的待遇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有的人付不起。”
我觉得社会不该是这样的,而或许我们可以身体力行地做些什么,哪怕只是在网上发个帖子,哪怕对世界施加的影响实际微不足道,但是却也确有其事。我愿意把我的经历 Po 出来,不是想要获得什么,甚至于这样做其实也给我带来一些危险,而是我希望我的经历能够给大家一些触动,或者勇气,也希望遇到相同困境的人,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将要发生的一切,有更多的途径去维护”公平“。
我在我的裁员经历里面写“我希望自己是个保持真诚,坦坦荡荡的人”,我真心希望我能一直扮演这样的角色,希望我可以践行过自己的理念,并通过这种践行来对世界文明能施以一定的影响,哪怕微不足道,哪怕现在有些过于“小市民 ”。
我觉得这样做的话,社会会变得更好,我也会变得更好。
推销一下我自己,欢迎大家关注一下我的文章呀~
https://www.zhihu.com/people/8-2-87-46© 许安平SpermWhale 2024/01/07
PS1:有人建议各个平台都发一遍,让互联网留档,但是我其实不太知道长文该怎么往外发,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我是个挺失败的网络内容创作者,其他人有兴趣的话可以自由转载(感谢),保留出处就好。PS2:帖子本来发在知乎,但是大概知乎限流了,很多朋友告诉我,他们点赞和收藏后不断被后台自动取消,所以也在虎扑留个档,原帖地址如何申请劳动仲裁? - 知乎 (zhihu.com)
许安平SpermWhale楼主
· 广东有朋友吱个声吗
专放大技
· 广东好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