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足球是中国足球的希望,应该大力发展

avatar
关注

2024年亚洲杯,中国男足三场小组赛,两平一负,一球未进,惨遭淘汰。赛前球队上下已经放低姿态,球员也足够拼命,这种情况下仍然输球,让人看不到短期内明显提升的可能。从阵容方面看,球员普遍年龄偏大,在后防线上凭借张琳芃、蒋光太等老将的经验,表现还算稳健,但是进攻线则由于没有年轻新鲜血液补充,缺少进攻创造力和冲击力。中国男足更新换代已经迫在眉睫,但放眼中国足坛,并没有多少值得信赖的年轻球员,中国足球出现后继乏人的窘境,可见中国青训存在很大问题。

     那么中国青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答案是年轻球员缺少高水平的比赛积累,尤其是U17-U22年龄段的球员。中国球员在U15之前,跟国外球员差距并没有那么大,但是到了U17以后差距逐渐显现出来。原因就是国外尤其是欧洲,有完善的各级别梯队联赛,年轻球员可以在这样的比赛中锻炼成长,进而被大俱乐部发掘出来。但是,过往中国并没有类似的梯队联赛,当然这两年中国也开始举办U17-U21的梯队联赛,局面会有一定改观,但比赛水平和能覆盖的人群还是存在质疑。在“举国体制”落幕之后,并没有找到有效替代的培养年轻球员的青训模式,这也是中国足球青训问题的根源。

     目前中国有较高水平的中生代球员,主要靠两种方式培养。一是,俱乐部梯队,以山东泰山俱乐部,浙江绿城、上海上港(前上海东亚,依托根宝足球俱乐部)为代表,国家队中武磊、张琳芃、颜骏凌、谢鹏飞等,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成长起来的。二是,出国留洋,借鸡生蛋,利用国外完善的青训体系来锻炼球员,国足阵中的韦世豪、张玉宁、徐新、林良铭等早年都有留洋经历。但这种两种青训模式都存在不足。

     首先,对于俱乐部青训来说,职业俱乐部面临成绩压力,很难给年轻球员机会。年轻球员在最需要高水平比赛历练的时候,却长期枯坐冷板凳,难以得到成长,逐渐被淘汰,因而大多数职业俱乐部很难走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年轻球员,更不要说是优秀国脚。有一个例外,就是上海根宝足球俱乐部,不仅走出了张琳芃、颜骏凌、蒋圣龙等大批国脚,还培养出“亚洲足球先生”,也是中国最当红球星武磊。其培养模式也别具一格,是通过成立一个俱乐部,组织一波年轻球员从中乙到中甲,再到中超一路升级历练,让年轻球员在成长的最关键时期,有机会参加大量有较高水平的比赛历练,加上徐根宝教练慧眼识珠,擅于培养挖掘人才,因而成材率极高。但是很难会有俱乐部用近十年时间,投入巨资,专门去培养一波球员,因而这种模式很难得到推广。

   其次,对于出国留洋来说,则成本付出太大,很少有家庭可以支撑这样的开销。比如张玉宁的父亲是成功的商人,为了支持张玉宁出国踢球,花费了几百万元,这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留洋球员还面临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如何适应国外的生活方式,融入球队文化,也是很大的挑战。而且,国外的竞争压力非常大,世界各地的天赋少年汇集与此,即便是青年队的比赛,出场机会也很难保证。

     可见,不管是职业俱乐部青训,还是出国留洋,都属于“精英培养模式”,一般人很难有机会参与其中。而且,由于这些精英培养模式选材面比较有限,选拔出的球员未必是天赋、能力最为突出的球员。就以国足为例,仅有少数几个球员具备亚洲顶级的水准,其他球员则显得相对平庸,这显然不足以帮助国足创造更好的成绩。那有没有,其他更好的青训模式,让更多的本土年轻球员有机会参加大量较高水平的足球比赛,展示自己,并得到锻炼成长呢?答案是肯定 ,那就是大力发展大学生足球。

     大学生球员大多在U18-U22之间,正好覆盖年轻球员成长的最关键时期。这里要强调的是,重视和发展大学生足球,并不是说到了大学阶段,才让球员开始接触正规的足球训练和比赛。参加大学生足球比赛的球员,大多数是从小就有良好足球基础的球员。比如,足球特长生,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球员,或者参加全运会U15,U17的球员等。这些球员本身具备很强的能力,参加大学生足球联赛可以帮助他们延续足球梦想。避免,出现参加完全运会,完成任务,就面临解散的境地。

     在大学生足球的发展方面,近邻日韩早就走在了前面,是我们很好的榜样和示范。日韩的U系列的国字号球队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大学生球员入选。比如,韩国每年都会举办大学生球员的选秀,而且很多职业俱乐部会将梯队放到大学校队中。韩国的大学生足球联赛(U联赛)赛制也值得借鉴。具体是先开展各大区内的主客场的联赛,再从中选出32支球队,参加全国的“王中王”赛。要知道韩国一共就69所高校,也就是说一半的高校都有机会得到全国阶段比赛的历练。日本大学生足球同样水平很高,日本大运男足已经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足项目上七度夺冠。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日本男足阵中有9名大学生球员,包括三笘薰(筑波大学),丹尼尔·施密特(中央大学)、谷口彰悟(筑波大学)等。

      中国有近3000所高校,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专科院校和职业教育学校,比世界任何其他国家都多,开展大学生足球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一支高校球队要入围最终的全国决赛,争夺大学生足球至高荣誉,需经过省内赛、大区赛等的层层选拔角逐,一年下来,参加一二十场高水平的足球比赛不在话下。如果省内赛阶段普及了主客场的联赛制,加上各种杯赛、邀请赛,大学生球队的比赛场次则会更多。这些比赛,将让球员积累大量宝贵比赛经验,磨练球技,而且给予他们展示自己的平台,大学生球员中的佼佼者,也是有机会被职业球探相中,进入职业联赛,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

     发展大学生足球还有很多其他便利条件。比如,大学球队依托大学校园,不需要支付球员薪水,开展成本很低,不会遇到职业俱乐部因运营成本过高,动辄解散的情况。大学球队有高校良好的软硬件条件,足以满足日常训练比赛。而且有自带的庞大球迷群体,就是在校学生和广大校友等等。这么多年,大学生足球之所以没有开展起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除了对于大学生足球重视程度不够以外,大学生足球的赛制也需要改良。这方面可以参考笔者十年前力作《中国足球崛起之路——中国大学生足球冠军联赛》一文,其中提到了全新赛制,即"大冠联赛"96强全国赛。此外,还需要完善大学招生制度,让更多有足球等特长的文体学生,可以特招生的身份进入高校就读,包括俱乐部梯队球员等。如此,将大大提高大学足球的整体水平,从而为职业联赛,乃至国家队培养输送大量高水平的职业足球运动员,提高国字号球队的战绩。

发布于江苏阅读 11423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dabizas

· 中国香港
沃顿投3分我们这中考考足球都十几年了,就是带球绕桩,大家都是带着应试的心去的,根本没吊用收起

球盲最爱挂嘴边的足球高考论和死囚论

亮了(62)
查看回复(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touch0802

· 上海
英才武俊如果,中小学足球比赛成绩关系到高考升学,那么学校显然就会重视起来了,因而也需要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收起

你这不是异想天开,然后各种假球关系户?以前这种事还少?

亮了(37)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