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很多人对“小巧难女少”战略的背景有比较大的误解,和举国体制下非热门项目混为一谈

avatar
关注

“小巧难女少”是1988-1995年提出的奥运争光战略的概括,其背景是经济还比较落后,国民营养也跟不上,所以才选择跳水、体操、射击和小量级举重等项目刷金牌,当时田径游泳等直接反应身体素质的硬项目基本零蛋(女队磕药除外),人民迫切希望突破,黄种人自卑心理并未解除。

在这一背景下,2000年国家体总提出了“119工程”,正面攻坚田径游泳,标志着金牌战略的大转向,可以说从此小巧难女少战略已经走入历史了。新战略的背景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营养提高,这种正面攻坚很快有了效果,GOAT、国民英雄刘翔应运而生,黄种人自卑心理一战解除。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同样引起关注的还有邢慧娜和网球郑洁晏紫的突破。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国体制”是否应该毕业的讨论也广泛展开,绝非近几年人们才认识到这一问题。当时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李娜的“单飞”取得惊人成功,在此之后,虽然举国体制依然保留,但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和个人单飞、半单飞的路线也提供了有力支撑,代表人物包括丁俊辉、张伟丽、苏翊鸣等。即使是仍然在举国体制内的球员,精神面貌、营养、个性也和过去明显不同,苏炳添、马龙等巨星不论,林雨薇等女运动员的面貌和90年代的磕药女队也是天壤之别。争议最大的谷爱凌,其项目对身体硬素质的要求也非90年代中国体育可以达到,因此不在“小巧”之列(徐梦桃和全红婵的项目属于小巧)。

总而言之,“小巧难女少”作为一种投机战略,是90年代产物,几十年前就已经无法满足民众需求,本世纪初已经被取代,其要点除了偷“别的国家不练”的巧外,更重要的是偷“不需要身体硬素质”的巧,随着国民经济、营养、生活水平、身体素质的提高,即使同样是举国体制,也早已转向攻坚路线。刘翔、苏炳添同样是举国体制,谁能贬低他们?至于花钱,一些90年代国家那么穷就能拿世界第一的项目能花几个钱,举国体制花钱的大头是田径游泳没有任何疑问。

当下围绕男足女足男篮等项目的争论,很多都是网络性别对立等现象无辜的延伸产物,偏离了这几十年中国体育的真实发展脉络,争论双方很多也对2008年前后的舆论一无所知。2018年中兴被美制裁时应对乏力,一众工业党不但不自省自己没做好、创新能力差被卡脖子,反而如同踢不好足球的国脚不嫌自己丢人却怪国家对兵乓球投入过多一样,哭闹要奶同时辱骂其他行业,姿态极为难看,如今王仕鹏和部分人也是同样表现,实应反省。“小巧难女少”一词因其强烈歧视色彩以及并不符合国家金牌战略真实的发展历史,也宜摒弃

步行街主干道全红婵代言国货女装被嘲中国体育
发布于北京阅读 16336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魔术师杨威利提督

· 江苏

举国体制最大的疑问是,体育的根本到底是为了刷金牌数还是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练了一堆市场价值低的项目,金牌刷了不少,能不能吸引国民参与体育运动?市场价值低就意味着没人愿意看,没人愿意学,脱离大众。而同样的投入放到足球、篮球这种市场价值高的项目的各级别青年赛事、业余赛事,是不是能更多的吸引民众参与。另外成熟的体育赛事本身做完一项服务业,是可以吸引大量就业的,不说中超,就是前一段时间很火的一场村超赛事拉动的GDP和就业人数是乒超没法比拟的,在这个角度是不是应该放弃那些吃皇粮的项目,而去更多的发展足球、篮球这种受欢迎的项目从而拉动经济?

亮了(36)
查看回复(5)
回复
discusser-avatar

魔术师杨威利提督

· 江苏
从Caroline到闪电河这些讨论2008年就很激烈了,绝非这几年才冒出来的,要改早改了,现阶段举国体制的照顾重点其实是苏炳添这类天才,另外全红婵这些穷姑娘的命运也得到了改变,完全放弃举国体制是不可能的。现阶段人民对金牌数字没那么看重,所以国家也是一样的,也想把足球篮球搞好,但是体制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解决的。收起

举国体制玩跳水只能改变一个全红婵,拿这个钱好好组织村超这种业余联赛,能改变多少人的命运?

亮了(22)
查看回复(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