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鞋让我这么喜欢?——BIG3 4.0 Pro长测体验
或许中意黄蓝相间的配色,或许想体验回弹85%的纯尼龙12超临界材料,或许是期待迭代后的性能。
如此这般,在结合数余场的实战体验之后,才能去细细闸述这双BIG3 4.0 Pro,文章篇幅较长,还请各位朋友耐心看完。
省流看法:颜值、缓震、包裹依旧在国产第一梯队,其他方面仍可加强。
写在前面:
不得不说,361°的调色水准属实令人赞叹,侧面大3的Logo的设定更是一眼惊艳。在此之前,雪山、炎黄血脉、三潭印月的外观设计都十分吸引我,所以又再次购入“吕晓明PE”配色。
本人身高184,体重80斤,喜好投射然偶有突破。一双适合我的球鞋,我更偏重于缓震的脚感及鞋身的舒适性及一体性。BIG3 4.0 Pro的定位层次对我十分符合。
鞋楦:
关于鞋码:Nike 44,李宁43.5,而这双44码的BIG3 Pro对我来说刚刚好。
BIG3 4.0 Pro左右鞋楦宽度合适。前段部分上下的空间不至于“让拇指弹钢琴”,也毫无压迫感。
静态感受:
鞋身科技:Quick Balance快平衡科技、Morphit鞋带绑缚系统、禅综鞋面科技、Qu!ckBone碳纤维板
中底科技:全掌纯尼龙CQT材质
先说鞋面:相比较BIG3 4.0 Quick Pro版本,4.0 Pro身上 Tpu+Tpee禅综的鞋面强度比Quick Pro(TPU纱梭织)材料密度高,而前掌纱线与热熔材料的结合,让前掌鞋面摸起来十分结实。
回到中底:
官方对中底的教据阐述为“共同调教的德国赢创100%纯尼龙12Peba,可使中底回弹在85%以上”。虽然双脚并不能精确的测试出回弹率数值的大小。但结合实战,却着实能体验出它的澎湃。刻意使用后跟落地的方式,从未有震脑壳情况的发生。面对80Kg体重的我,4.0 Pro的中底的缓震显然是足够的。
整体包裹:
禅综鞋面的包裹十分紧实,用6组鞋带孔来进行鞋身锁定。前3组鞋带孔颇有Flywire的味道,后两组鞋带孔则是直穿鞋身,另有中间一组隐藏在鞋身内侧。4.0 Pro鞋身的整体的锁定感还不错,但是鞋舌略微偏薄。直接系紧后三组鞋带孔,有些勒脚背。倘若鞋舌海绵厚度能适当加厚,舒适度更加,或者更换为quick Pro的太空棉材质想必会更好。
至于后跟,外有环统式TPU与热熔材质加固,内有环绕式海绵加厚、不掉跟。外翻的领口同样不卡跟腱。
跑动体验:
“后卫旗舰、后卫旗舰、后卫旗舰”你认为后卫鞋什么性能最重要?我认为是舒适度、包裹感与滚动感。
先从舒适度说起,鞋面辅以禅综鞋面结合大面积热熔材料,却仍有弯折处的开槽设计,但4.0 Pro在弯折舒适度却仍需磨合。
包裹感:首先Tpu+Tpee坚实的鞋面材料和内外侧的热熔压胶让鞋身十分硬挺。6组鞋带孔+后跟较厚的海绵填充使得前后掌的鞋身锁定感得以加强。在经历了三场实战后,鞋面和包裹得以更加贴合。
滚动感:搭配在4.0 Pro身上的是一块13MM厚度的异型碳板,虽极大程度上的保证了鞋身的刚性,但结合碳板的滚动感却并不突出。
4.0 Pro的滚动部分主要来自前后掌弧度的上翘。但结合中底的厚度,后跟块状的设计以及410g左右的鞋身重量,让整双鞋实际的体验总是“四平八稳”。
三四场的实战后,我认为中底材料的表现十分韧弹。
由于缺乏前叉碳板的延伸,让鞋身滚动感与一体性稍显不足,希望在下一代可以得到改进。
其他方面:
除了澎湃的中底回弹,BIG3 4.0 Pro的抓地表现亦然惊喜。不论是木地板、塑胶地还是水泥地,抓地表现都可以得到满分。
改进之处:
倘若整双鞋还有值得提升的地方,我认为
在结构上加强足弓内侧支撑。
更换偏薄厚度的鞋垫,起到降低重心增加场地感的作用。
增加鞋舌厚度,降低系带后勒脚背的情况。
总结:
相较前作,BIG3 4.0 Pro在鞋面舒适度、中底缓震性、鞋底防滑性以及放侧翻的设计均作了细节上的改进。
具体表现在鞋身中后段的包裹,放侧翻角的调整和发泡材料的调教,俨然让这双BIG3 4.0 Pro成为了“后卫旗舰”。但整双鞋在鞋身滚动感与一体性方面仍可加强。
单就球鞋本身来说,折后639的价格,我认为是物有所值的。整双鞋在适配性和舒适度上的体验都是可圈可点。中底超临界发泡,13MM厚碳板,不错的鞋身锁定与海绵包裹十分适合锋线人群的选择、出色的耐磨与抓地更是适合常打塑胶、木地板的球友们。
许久没有这么喜欢一双球鞋了。在实战了数场之后却依然在发现它的亮点。BIG3 4.0 Pro在结构的稳定性、外观的新颖度、中底的舒适度的优点大可不必再做赘述。
下一代倘若可以在足弓支撑、离地高度以及碳板形状上有所升级,BIG3 5.0 Pro一定会更加出色。
热情的claw
· 安徽吕指导pe
我滴东楼主
· 广西快看看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