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历史

avatar
关注

19世纪-1920:起源编辑

巴以冲突是从19世纪80年代后的巴以冲突开始而持续至今的。 自公元135年被罗马帝国驱逐出犹太地以来,许许多多流亡海外的犹太人一直试图返回以色列。18世纪便有数波小型的回归潮,从数百到上千人不等。第一次大规模的回归浪潮则始于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区的犹太人为了逃避迫害,开始回流到巴勒斯坦,即古犹太国之地。犹太人从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并且定居,1917年,犹太人在约旦河以西今以阿地区拥有土地为0%,直到1947年,犹太人购买了6%的土地,94%仍在阿拉伯人手中。

1896年,维也纳记者和剧作家西奥多·赫茨尔发起锡安主义运动(又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号召全世界犹太人回归故土,恢复本民族的生活方式。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他召集了第一届“世界锡安主义大会”,大会决议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3]。“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成立,帮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帝国加入了同盟国,与包括英国在内的协约国为敌。1915至1916年间,时任英国驻埃及高级官员亨利·麦克马洪与汉志阿拉伯教长侯赛因进行了五次通信,达成了巴勒斯坦、叙利亚和伊拉克等地的阿拉伯领袖与协约国共同对奥斯曼作战的协议,而英国同意战后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家以交换。1916年9月,英国与法国达成了战后分割奥斯曼中东各省的《赛克斯-皮科协定[4]

锡安主义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回归的浪潮(1904-1914年),约有四万名犹太人返回定居。1917年,英国外长阿瑟·贝尔福发表《贝尔福宣言》:“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家园,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

1919年1月,哈伊姆·魏茨曼与伊拉克国王费萨尔一世签署了《费萨尔-魏茨曼协定》,费萨尔在协定中接受《贝尔福宣言》,但条件是英国必须遵守此前关于阿拉伯国家独立的承诺[5]

1920-1948:英属巴勒斯坦托管地编辑

参见:英属巴勒斯坦托管地以色列独立宣言

一战中,1915年,在丘吉尔的主导下,英法军队对奥斯曼帝国发动了加里波利之战,遭遇惨败。随后英国军官阿拉伯的劳伦斯组织当地以贝都因人部落为主的军事力量与奥斯曼帝国作战,有效削弱了奥斯曼帝国的势力。1918年一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完全退出此地区并于1923年瓦解,而阿拉伯部落之间纷争不断,最后默认由英国占领。1920年,国际联盟委托英国管辖巴勒斯坦地区,包含今约旦、巴以地区。1922年英国将托管地划分为两部分:约旦河东部(现约旦)由哈希姆家族实际管理,约旦河西部由英国控制,此时这些地区犹太人占总人口的11%,与阿拉伯人和平混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归浪潮,1931年,犹太人占当地总人口的17%。接着在1933年,纳粹党在德国执政,掀起第五次犹太人回归浪潮。1940年,犹太人已占当地居民总数的30%。随着犹太居民比重从1922年的11%增涨至1940年的30%,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紧张。对此英国在1939年颁布了一份白皮书,规定1939年后的5年内犹太人可再移民75,000人,此后不再接受犹太移民。许多犹太人和锡安主义者视这份白皮书为对犹太人的背叛,并且认为那违背了《贝尔福宣言》。阿拉伯人也并没有就此平息,他们希望完全停止犹太人的移民。

巴勒斯坦民族主义者、宗教领袖阿明·侯赛尼与希特勒进行会谈,1941年11月28日

受到二战中的犹太人大屠杀影响,进一步推动了犹太人的回归,犹太人复国的理念也越来越强烈。1944至1948年之间,约20万犹太人通过各种途径辗转来到巴勒斯坦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勒斯坦地区已经有60万犹太居民[6]。占当地总人口约1/3。

巴勒斯坦裔阿拉伯游击队

哈加拿游击队

1947年,鉴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和平努力受到挫败,英国政府决定从巴勒斯坦托管地脱身[7]联合国成立了“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赞成(包括美国苏联),13国反对,10国弃权(包括英国),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再分为两个国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联合国耶路撒冷置于其管理之下,以期避免冲突。分治方案在已开发领土上大致采取照顾传统聚居点、按人口比例均分的原则,结果划出多块相互交错的领土;考虑到未来大量犹太难民的迁入,将南部人烟稀少的沙漠地区内盖夫划入犹太国,故犹太人以1/3的人口获得了55%的领土。联大决议使当时实际只控制了巴勒斯坦6%的土地和只占巴勒斯坦人口1/3的犹太人得到了巴勒斯坦地区56%的土地(约1.52万平方公里),而已经控制了巴勒斯坦94%的土地和占巴勒斯坦人口2/3的阿拉伯人仅得到43%的土地(约1.15万平方公里)。联合国通过分治方案的当日,大卫·本-古理安接受了分治方案,但阿拉伯国家联盟认为联合国无权插手当地事务不予接受,而占领/托管国英国则对决议表决弃权。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同一天,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同时宣布在《1947年分治方案》划归它的领土内建立以色列国。阿拉伯裔与犹太裔之间当即爆发剧烈的敌对行动[8]

以色列在1949年5月11日加入联合国,成为成员国,保障其在国际上获得广泛承认的国家地位。

1948-1993:中东战争编辑

参见:第一次中东战争第二次中东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第五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人大逃亡

流亡的巴勒斯坦人,摄于1948年

在以色列建国之后,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战,开始了以色列独立战争。北边的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都在接近边界的地方被阻挡下来,来自东方的约旦军队则攻下耶路撒冷的东部,并且对城市的西部展开攻击。不过,犹太人的民兵部队成功的阻挡了约旦军队,而地下的国民军组织部队伊尔贡也阻止了来自南方的埃及军队。从6月开始,联合国宣布了一个月的停火令,在这段期间里以色列国防军正式成立。在数个月的战斗后,双方在1949年达成一则停火协议并划清暂时的边界,这条边界线称为“绿线”。以色列在约旦河的西方获得了额外的23.5%的管辖领域[9],约旦则占有以色列南部一块山地区域和撒马利亚,后来那里称为西岸地区。埃及在沿海地区占有一小块的土地,后则称加沙地带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在战争中逃离新成立的犹太人国家,阿拉伯人将此次流亡称为“大灾难”(النكبة‎, Nakbah),估计有400,000至900,000名阿拉伯人流亡,后来称为巴勒斯坦难民,联合国估计有711,000人[10]。战争结束后,以色列不许这些巴勒斯坦难民重返家园。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未解决的冲突、以及巴勒斯坦难民的问题一直持续至今。随着1948年的战争,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的犹太人口开始迁入以色列,大量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犹太人移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两倍。在接下来几年里将近850,000名瑟法底犹太人从阿拉伯国家逃离或遭驱逐,其中约有600,000人迁移至以色列。该地区犹太人口在以色列建国一年多后翻倍,由此开始超过阿拉伯人口。

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在1956年再次紧绷。埃及在1956年国有化苏伊士运河,引发以色列、英国和法国不满。以色列秘密地与英法两国结盟,对埃及宣战。在苏伊士运河危机后,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作为三国盟友的美国也不满这次秘密行动,他们将英法的侵略看作是殖民主义的再次体现。英法以三个国家遭到联合国的谴责,以色列被迫从西奈半岛撤军。

1967年5月,叙利亚、约旦、和埃及透露了开战的可能[11],埃及驱逐了在加沙地带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并且封锁了以色列战略要地的堤蓝海峡,接着又在以色列边界部署大量的战车和战机。以色列于是在6月5日对埃及展开攻势。在这场六日战争中,以色列击败了所有阿拉伯邻国的军队,并且在空军战场上获得完全的胜利。以色列一口气夺下了整个西岸地区、加沙地带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1949年划定的绿线则变成以色列管辖国内领土和占领区域的行政分界线。

1973年10月6日,正值犹太教的赎罪节那天,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发起突袭攻势,分别攻击六年前六日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美苏分别支持以阿双方,尽管阿拉伯国家在战争初期成功打击准备不足的以色列军队,随着美国向以色列提供卫星侦察结果,主导制定战略,并紧急调遣美国空军F-4鬼怪式多用途战机,在涂改军徽后,由美国飞行员从美国本土起飞,经多次加油飞至以色列,作为以色列空军直接参战,埃及和叙利亚最终仍被以色列击退。战后的几年局势变的较为平静,以色列和埃及终于得以达成和平协议。为了报复美国支援以色列,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OAPEC)、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里的阿拉伯国家,由沙特阿拉伯领导,在10月17日决定每个月减低石油产量5%,并威胁彻底禁运。然而尼克森还是在10月18日向美国国会请求提供了以色列$22亿元的军火。利比亚立即宣布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由此又导致第一次石油危机,直至1978年,在美国斡旋下签订《戴维营协议》,以色列将西奈半岛还给埃及,“石油危机”得以缓解。

在1982年,以色列在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枪手枪击重伤后,出动陆海空军100,000多名部队,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南半部,并卷入自从1975年以来一直进行的黎巴嫩内战。以色列的开战理由为保护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区,当时殖民区经常受到来自黎巴嫩的恐怖攻击。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碍区后,以色列国防军继续前进,甚至攻下了首都贝鲁特。以色列军队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转移基地至突尼斯。以色列最后在1986年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军队,边界的缓冲地带则一直被维持着,直到2000年以色列进行单方面的撤军。

除以上大规模军事战争外,以阿间还爆发了多次非战争流血冲突。1968年至1972年这段期间称为消耗战争,以色列和叙利亚、埃及间的边界频繁爆发许多小规模的冲突。除此之外,在1970年代早期,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开始对以色列和各国的犹太人展开恐怖攻击,在197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爆发了慕尼黑惨案,巴勒斯坦的武装民兵挟持以色列的代表团运动员作为人质,最后所有人质皆遭杀害。以色列对此展开了报复性的“天谴行动”,由一群以色列情报特务局(俗称摩萨德)的特工在世界各地暗杀那些筹划慕尼黑惨案的幕后凶手。

在1987年爆发的巴勒斯坦大起义引燃了占领区域的一连串暴动。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怒火中烧,走上街头,采用游行、罢工、抵制美以货物等和平方式,不与占领当局合作,展开与以色列当局持续数年的对抗。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总部当时设在突尼斯,“哈马斯”组织被猜度为幕后指挥者。在那次起义中,巴勒斯坦人创造出以落后“冷兵器”向以色列示威的斗争方式,即以青少年在街头投掷石块、自制燃烧瓶与现代武装的军警对抗;这次起义到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署之后才告一结束。

在1979年3月,贝京和沙达特在美国首都华府达成《以色列-埃及和平条约》。随着条约的签订,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军,并且撤离了自从1970年代开始在那里建立的移民区。以色列也同意依据1949年划定的绿线让巴勒斯坦获得自治权,而仍非1947年联大181决议划定的界限。

1993-2000:奥斯陆和平进程编辑

主条目:奥斯陆协议

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在美国白宫草坪会面,中为美国总统克林顿,克林顿在总统任内积极推动巴以和谈。

在1992年的选举之后,伊扎克·拉宾成为了总理,相隔十五年后再度主政。在选举中,工党曾经承诺将会大力改善以色列的国内治安和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到了1993年底,以色列的工党政府抛弃了1991年的马德里协议框架,改与巴解直接签订奥斯陆协议

最初以色列大众广泛支持奥斯陆协议,然而在协议签订之后以色列仍然持续遭到哈马斯武装团体的频繁攻击,协议受到的支持也开始大量减少。在1995年11月4日,拉宾遭到极端的以色列民族主义者伊盖尔·阿米尔刺杀。

由于拉宾的遇刺,大众对于奥斯陆协议的观感也稍有好转,大为提升了接任人希蒙·佩雷斯的支持度。不过,新的一波自杀炸弹攻势加上阿拉法特赞美炸弹客的声明,使得公众舆论再次扭转,并且在1996年5月的首次总理直接选举,佩雷斯败给了右翼联合党的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虽然内塔尼亚胡被视为是奥斯陆协议的坚定反对者,他仍然决定从希伯伦撤军,并且签下了怀伊备忘录(Wye River Memorandum),给予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更大的自治权力。在内塔尼亚胡任内巴勒斯坦团体对以色列平民的袭击活动大为减少,然而他的联合政府仍然在1999年垮台。在1999年选举中工党的埃胡德·巴拉克以大幅票数差距击败内塔尼亚胡而继任总理。

巴拉克和亚西尔·阿拉法特曾在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的斡旋下于2000年在大卫营进行协商,然而协商最后失败,阿拉法特提出的条件是一个由73%西岸地区和100%加沙地带组成的巴勒斯坦国家,并且在10至25年时间内将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领域扩展至90%(排除耶路撒冷郊区则是94%),但巴拉克认为方案否定以色列在耶路撒冷的地位,而阿拉法特坚持以耶路撒冷作为巴勒斯坦国家的首都,拒绝这个提议。

2000-现在编辑

参见:阿克萨群众起义加沙战争2014年巴以冲突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2019年5月巴以冲突2021年巴以冲突2022年8月加以冲突2023年10月加以冲突

经批准的约旦河西岸隔离墙路线,2005年5月

在谈判破裂后,巴勒斯坦开始了第二次的暴动,称为阿克萨群众起义,暴动开始的时间就发生在以色列反对派领袖-阿里埃勒·沙龙访问耶路撒冷圣殿山之后不久。协商的失败以及新暴动的爆发使得许多以色列人对巴拉克政府感到失望,并且也使和平协议的支持度大减。

在一场总理的特别选举后,艾里尔·夏隆在2001年2月成为了新的总理,右翼联合党在不到两年后重新主政,稍后又在2003年的选举中当选了连任。沙龙开始从加沙地带进行单边的撤军,这次撤军在2005年8月至9月间实行完成。

以色列开始在西岸地区建立了围墙,目的是为了保护以色列免遭武装巴勒斯坦团体的攻击。为了建立长达681公里的围墙,接近围墙的缓冲地区也连带的减少了9.5%的西岸地区面积,使得巴勒斯坦居民的经济状况遭遇困难[12]。围墙的建立遭致了国际间的许多批评,也遭到一些以色列极左派的批评,不过,围墙的确有效的减少了对以色列平民的恐怖攻击事件[13]

2006年6月25日凌晨,8名巴武装人员通过地下通道潜入位于加沙地带南部附近的以军哨所,向坦克和碉堡发射火箭弹,并炸毁一辆装甲车。以军发言人证实,2名士兵被炸身亡,4名士兵受伤。遭绑架的以军士兵是19岁的吉拉德·沙利特。当晚,以色列内阁举行特别会议,决定同意国防军着手营救这名士兵[14]。以色列对此展开了夏雨行动,大量轰炸哈玛斯目标以及其他桥梁、道路、以及发电站。以色列也派军占领此地区。

2008年12月19日,哈马斯与以色列签署的停火协议到期,哈马斯向以色列境内发射大约百枚火箭弹和迫击弹,以色列借此发动反击,从12月27日开始对加沙地带实行空中军事攻击。2009年1月3日,以军开始发动地面进攻。

讽刺以色列的海报,摄于2009年

2014年7月8日,以色列国防部队发动了名为“保护边缘行动”的针对哈马斯的军事入侵,酿成巴勒斯坦平民死伤惨重[15]

2014年8月27日,以色列和哈马斯达成停火协议,2014年巴以冲突结束[1]

2015年10月11日,以色列国防军在加沙地带边界和参与示威游行的巴勒斯坦人爆发一连串冲突,造成6人死亡和50多人受伤。

2018年5月14日,美国驻以色列耶路撒冷大使馆开幕,正值以色列的独立日,亦是巴勒斯坦“灾难节”的前一日。加沙地带爆发新一轮示威反对美国和以色列,批评两国认定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侵占巴勒斯坦的主权。其后以色列警方开枪镇压示威,超过50人死亡、至少2,000人受伤。巴勒斯坦人称之为“大屠杀”,外界相信此次示威为近年巴以冲突中最血腥的一日。多国批评以色列的行动,其中土耳其更加驱逐外交官,以色列则以对方不尊重外交礼仪为由,驱逐土耳其外交官[16]。而美国则支持以色列,指责哈马斯挑起冲突[17]

2018年12月10日,以色列军人进入拉姆安拉打伤27名巴勒斯坦人。[18]

2019年5月3日至6日,自加沙地带两名以色列士兵在加沙-以色列边境的每周抗议活动中受到狙击手射击,加沙-以色列冲突于2019年5月3日开始升级,作为回应,以色列空军进行了空袭,造成四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此后,加沙向以色列发射了数百枚火箭弹,而以色列空军袭击了加沙地带内的许多目标。 此外,以色列增加了在加沙-以色列边界附近的部队人员。在埃及的调解下停火协议于5月6日生效。

2020年5月,巴勒斯坦总统马哈茂德·阿巴斯宣布与美国和以色列的所有协议无效[19]。不过在当年11月17日,巴方决定与以色列恢复双边安保和民事合作[20]

火箭攻击以色列南部影片,2009年3月

阿卡桑火箭从加沙平民区向以色列南部发射,2009年1月

2008年加沙战争期间,以色列对加沙的空袭

2021年5月7日,由于以色列最高法院准备审理驱逐东耶路撒冷谢赫杰拉区巴勒斯坦人出住处一案,加之以色列警方以防疫为理由,限制巴勒斯坦民众斋月期间前往圣殿山祈祷,引爆大规模冲突,以色列部队冲入阿克萨清真寺导致冲突升级。11日哈马斯向以色列中部城市特拉维夫发射火箭弹,以色列随即在加沙轰炸展开还击[21][22][23]

2022年8月5日,以色列国防军以“破晓行动”的名义向加沙地带的武装分子和基础设施发动空袭[24]

2023年1月26日,以色列军方在杰宁市与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发生冲突,导致至少9名巴勒斯坦人死亡、20人受伤,9名死者中包括1名年长妇女和8名男性。这起冲突成为杰宁镇20年来,死伤最严重的一次[25][26]。巴勒斯坦总统马哈茂德·阿巴斯宣布为遇难者哀悼三天。同时巴方决定中断与以方的安全协调。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同时从加沙地带向以色列发射两枚火箭弹。1月27日,以军表示两枚火箭弹已被防空系统拦截[27]

2023年2月22日晚,以色列军队对纳布卢斯发动突袭,造成11人死亡。[28]2月底,约旦河西岸北部城镇胡瓦拉有两名以色列人遭巴勒斯坦人枪杀,引发住在附近犹太定居点的以色列人不满。大批以色列人袭击巴勒斯坦人的住房,有多间住房和十多架汽车被人放火。袭击中有一名巴勒斯坦男子中枪身亡,4人严重受伤,近一百人吸入催泪气体接受治理。[29]同时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官员在约旦会谈,承诺采取措施以缓解不断升级的暴力冲突。同时以色列承诺在未来4个月停止讨论建立任何新的定居点,并在未来6个月停止批准任何新的定居点。[30]

2023年3月7日,以军进入约旦河西岸杰宁难民营搜捕,期间与巴勒斯坦人发生冲突,导致6名巴勒斯坦人被以军击毙,另有26名巴勒斯坦人受伤。[31]3月9日,有3名巴勒斯坦人在杰宁被以色列军人打死。[32]4月6日,以色列军队对加沙地带发动空袭。[33]

2023年5月9日凌晨起,以色列国防军出动战机空袭对加沙地带发动多轮空袭,截至5月11日,袭击已造成30人死亡,76人受伤。[34][34]死者中包括杰哈德的3名领导人。[35][36]以色列方面遭到火箭弹袭击,造成至少1人死亡。[37]5月12日下午,以色列国防军对加沙地带中部一处公寓发动空袭,造成包括一名杰哈德高级成员在内的多人死亡。[38]5月13日,杰哈德同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39]。5月22日,巴勒斯坦卫生部表示,以色列军队在纳布卢斯打死3名巴勒斯坦人。[40]

2023年6月19日,以色列突袭杰宁难民营,打死了包括一名儿童在内的5名巴勒斯坦人,另有691人受伤,其中包括7名以色列士兵。另外这也是以色列20年年来首次动用飞机轰炸约旦河西岸目标。[41]

2023年6月20日,两名巴勒斯坦哈马斯武装人员在约旦河西岸的一处犹太人定居点开枪,造成4名以色列人死亡,另有4人受伤。两名袭击者被以军开枪打死。之后以色列国防军宣布向约旦河西岸增派兵力。同时大批犹太定居者攻击了位于约旦河西岸的多个巴勒斯坦城镇,冲突导致至少有30多名巴勒斯坦人受伤。[42]

2023年6月21日,以色列军方使用无人机对杰宁一辆汽车发动空袭,造成3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这是以军2005年以来,首次在西岸地区利用无人机实施暗杀行动。[43]

2023年7月3日,以色列军队对杰宁难民营发起突袭,导致至少12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40人受伤。[44][45]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宣布中断与以方的联系和安全协调。[46]7月4日,特拉维夫北部一街区发生一起驾车袭击事件,造成7人受伤。袭击者被开枪打死。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发表声明确认袭击者为该组织成员,称袭击目的是为报复以色列正在杰宁进行的大规模军事行动。[47]加沙地带有人朝以色列发射火箭弹。以色列战斗机随即朝加沙地带北部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的一处地点以及加沙城以西的另一处地点发射导弹[48]

2023年10月7日(第四次中东战争五十周年纪念日),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哈马斯加沙地带发动代号“阿克萨洪水”的军事行动,发射逾5,000枚火箭弹袭击以色列并派员进入其南部领土。并俘虏了多名以色列国防军将领,以色列国防军随后向对方空袭予以还击,并发出“战争状态警报”。[49][50][51][52],目前,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敦促以色列人离开加沙,10月9日,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表示已下令全面包围加沙地带,目前冲突已造成巴方包括加沙和约旦河西岸两地共508人死亡,超2800人受伤。此前,以色列公共广播公司等多家以色列媒体8日晚报道,冲突已致700多名以色列人死亡

步行街主干道坦克700Hi4-T首发版亮相
发布于重庆阅读 3107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虎扑JR0153215499

· 广东

直接看卢克文工作室,简单明了 。犹太X 占Y 巢,US 背后不断Gong 火罢了。

亮了(0)
回复

暂无更多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