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战”,为何南宋十万多人宁可跳海,也不背水一战?"

avatar
关注

公元 1279 年,南宋祥兴二年。

这一年,拜占庭东罗马帝国和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为了恺撒的王冠明争暗斗,花剌子模的苏丹和巴格达的哈里发为了伊斯兰教最高正统拔刀相向。

对于中国人而言,这一年最主要的事情是「祥兴二年」这个年号的终结。

远在东亚的蒙古人和陆秀夫主导下的南宋,正在为了皇帝的荣誉进行着殊死搏斗。

当时的南宋二十万军民都在崖山之畔的大海上,军事主官张世杰不用陆秀夫的谋略,危急存亡的关头,准备带着小皇帝突出重围。

生存还是毁灭?陆秀夫选了后者。

护卫了南宋一生的陆秀夫坚持不让皇帝出走,而是把他绑在身上,君臣二人投海自尽了。

放弃了生的机会,毅然选择了死。

当时的南宋明面上还有二十万的大军,围堵在崖山南北的蒙元将领张弘范、李恒,仅仅只有五百艘船。

看似还有希望。

人世间最有威力的东西,莫过于希望。

陆秀夫为什么在这个生死关头做出这个选择?南宋二十万军民在崖山海战中的情况又是什么?这场南宋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海战,为什么输得没有任何悬念?南宋百余年的底蕴为何一朝尽末?

陆秀夫是崖山海战的见证人,也是南宋彻底腐朽的亲历者。

一、

公元 1238 年,近八十万蒙古大军围攻淮西庐州。

南宋多年遭受金兵侵扰,宋理宗赵昀纵情酒色,不关心国家存亡和人民的死活。

权相贾似道把持朝政,与内侍董宦臣狼狈为奸,蒙骗宋主,排斥群臣,鱼肉民众,对金统治者的入侵一味苟安乞和,致使铁蹄所至,城邑为虚。

陆秀夫的老家盐城直到绍兴五年(公元 1232 年,陆秀夫出生前 5 年),才由两淮制置使赵善相率兵收复。

在国家处在入侵的苦难之中的同时,宋理宗嘉熙二年(公元 1237 年),陆秀夫出生于盐城县(今江苏省建湖县)一户家道衰败的人家。

公元 1256 年,宋理宗宝佑三年,陆秀夫在这一年离开家乡,进京赶考。这时陆秀夫才十九岁。

对于陆秀夫来说,参加科举考试是当时唯一的投身报国的途径。

公元 1256 年,临安城,集英殿。此科一共有进士六百零一人,状元是著名的文天祥,二甲第一名是谢枋得,陆秀夫排名第二十九。

之后,陆秀夫返回京口,迎娶章氏为妻。

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日。这一年可谓是陆秀夫人生最幸福的一年。

二、

宝祐五年,公元 1257 年。

朝廷委任贾似道担任知枢密院事。

每一个封建王朝没落之际都会出现「亲小人,远贤臣」的现象。

庙堂之上的变动深深地影响了陆秀夫,面对现实,他的理想根本没有发挥的地方。

取得功名的陆秀夫不愿意继续当官,心灰意冷的他只能在家中研修书籍,等待合适的时机。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动荡年代最需要匡扶天下的人才。

淮东制置使李庭芝是陆秀夫仕途道路上的一个贵人,听说陆秀夫的名声之后,他大力邀请陆秀夫出山襄助自己。

李庭芝是南宋末年难得的将军,驻守淮东扬州城,在江淮线上抵御着蒙元的铁骑。

这里是距离南宋朝廷最近的防线,也是蒙古大军的主要攻击地点。

陆秀夫选择来这里赴任,主管文字性的工作,这是陆秀夫第一次为官。

进士及第,文韬武略,陆秀夫一生的仕途就此开始。

这一年,他二十岁。

三、

公元 1258 年,奸臣贾似道担任参政知事右丞相兼枢密使。

南宋现在的主要策略就是幻想着蒙元大军不南下,纳贡称臣之类的都可以,只要不打仗就行。

蒙元也不会放过这个灭宋时机,大军兵分三路,迅速南下。

贾似道作为丞相,瞒报军情,不做任何的准备,只想着封锁消息,蒙蔽主上。

蒙古大军这次的目标是鄂州(今天的武昌),鄂州在当时是南宋重镇,他们准备强渡长江。

贾似道提出迁都,陆秀夫等人强烈拒绝,大战在即,迁都只会使得军心不稳,士气下降。

忽必烈在九月份发起鄂州之围,贾似道阵前求和,答应忽必烈纳币称臣的请求。

蒙古可汗蒙哥骤然离世,忽必烈为了与阿里不哥争夺最高权力,率兵返回蒙古高原。

忽必烈从鄂州撤退后,1260 年在开平称汗。

蒙古人内战打了四年多,这四年里,南宋得以苟延残喘。

四、

公元 1261 年,南宋景定二年。

陆秀夫建议李庭芝把两淮制置使署所从京口迁到扬州。

两淮是南宋的核心区域,这里是南宋的军事优势地区,也是南宋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其中尤以扬州为重,扬州经济重镇的地位在宋朝时期正式形成。

两淮制置使的中心放在扬州后,这里民心士气大振。

李庭芝在陆秀夫的辅佐下,重视战备,大力发展经济,幕府里人才济济,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淮南小朝廷。

李庭芝器重陆秀夫的才学,对他的人品更是「雅器重之」。

陆秀夫才思敏捷,下笔成文。待人热情,谦虚谨慎。平时沉默寡言,战时当机立断。

李庭芝倍加重用,由普通幕僚,升迁主管机宜文字。参与起草给朝廷的奏折和公告、法令,并委以处理各部门的公事等等。

李庭芝说:「陆秀夫文韬武略,才智过人。我得一秀夫,胜似如虎添翼。」

五、

公元 1264 年,南宋景定五年,蒙元至元元年,蒙元迁都燕京。两个月后,宋理宗驾崩。

太子赵禥即位,是为度宗皇帝。

李庭芝以面见圣上之名,进京面圣,陆秀夫作为幕僚,跟随李庭芝进京。

南宋朝堂上奢侈腐败之风大盛,皇帝没有帝王之相,庙堂之上的人,大多是贾似道一类的佞臣。

陆秀夫带着无尽的失望与悲伤,离开了临安城,回到了两淮驻地。

求人不如求己,稳定国本最基础的办法就是巩固地方民众。

陆秀夫在李庭芝的批准后,随即在扬州及两淮部分地区开办学校。宣扬理学理念,培育两淮地方民风。

多年的努力下,两淮地区的人们民心可用,蒙元军队多年来偶有入侵,也被两淮地区的人们打回去了。

陆秀夫清楚,两淮的得失决定着长江一线的安全问题。长江倘若有了闪失,南宋这半壁江山也将不复存在。

六、

公元 1267 年,南宋咸淳三年。

忽必烈在整顿蒙古各方势力之后率兵南下。

忽必烈重用贤能之人,厚待南宋投降的将领,加大力度推行汉文化,上到官职、将领、制度,下到农业、百姓,这极大地促进了辽金故地人们对蒙元政权的认同感。

一日,忽必烈召集文臣武将。只有一个议题:如何迅速攻灭南宋?

忽必烈没有经过正常的忽里勒台选汗大会,在蒙古人心中,这种行为是对成吉思汗的不尊敬。蒙古人有幼子守灶的传统,忽必烈凭借武力夺取了最高的大汗地位,他急需一场战争转移蒙古人的注意力。

有的人建议先攻下四川盆地,顺流而下。也有人建议先攻取江淮地区,一把钢刀直接插进心脏地带。

众人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唯有南宋投降过来的刘整认为「欲灭南宋,先取襄阳」。

这位缔造元朝水师的南宋降将,提出的战略非常狠辣。

四川周边山岭环绕,易守难攻。江淮地区水网密布,不利于蒙古骑兵的进攻。

进攻四川不如进攻荆襄,夺下荆襄则淮泗不保,南宋朝廷所在的江南地区也就唾手可得了。

襄阳位于长江流域的中间位置,先把襄阳攻下来,可以直接把南宋依仗的长江防线断成两截。从襄阳往东,兵锋直指两淮江南;往西,也可以阻碍四川地区的来军。

对于陆秀夫所在的扬州而言,倘若襄阳丢失,江南……

历史区宋朝
发布于北京阅读 47321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NBA界王楚钦

· 山东
善良上进回报首先二十万军民是虚数绝对没有,其次已经是战败后,失去战斗意志,又为了不被辱而投海自尽了唐朝灭古代韩国时,传言韩国几千宫女不愿受辱 其其跳崖,史称落花岩,为何不反抗到死?收起

韩国算是在你身上看到了举国之力偷历史的微小成果了。

亮了(174)
回复
discusser-avatar

靠ing妖

· 河北
不必悲伤唐朝没灭古韩国,灭的是百济和高句丽,古韩国应该是新罗 收起

就没有古韩国这个概念

亮了(130)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