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制毒31吨,“天才毒枭”刘招华的制度方法到底有多厉害?

avatar
关注

刘招华,中国大陆首个使用新工艺合成高纯度冰毒的大毒枭。在警方眼里他是一个误入歧途的化学天才;在制毒贩毒吸毒圈他是一个无法复制的传奇人物;在母亲眼里他是一个读书的好苗子;在三个老婆眼里他是一个「时间管理」大师;在子女眼里他是一个只管生不管养的冷血父亲。

有人曾把刘招华形容为中国现实版「绝命毒师」,对此说法业内人士嗤之以鼻,因为无论是制毒工艺(包括冰毒品质),还是生产规模,即使拥有主角光环的老白都比刘招华差几个档次。

老白 VS 刘招华

事实上,直到现在全球也没有一个制毒师,包括一些教授级别的化工化学专业人士,都没能合成出刘招华生产的冰毒品质(纯度、结晶、品相),他们理论方面可能没问题,但工艺技术做不到。

从影响力来说,虚构的老白更没法比,刘招华在全球贩毒制毒圈子都非常有名,墨西哥大毒枭「矮子」古兹曼 2002 年刚出狱,就立刻派出马仔多方打探正在逃亡的刘招华的下落,想重金寻求合作(详情见专栏墨西哥「矮子」古兹曼一文)。

从人生经历来说,刘招华也比影视剧中的老白更具传奇色彩。当过兵,做过法警,立过功,受过表彰,在职期间是每任领导都想重点培养的骨干人才,如果不从事制毒贩毒,前途一片光明,但他却选择了一条最黑暗的路。

当然,从社会危害程度来说,刘招华也更胜一筹,他制备了数十吨冰毒,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凭一己之力影响中国多个行业的行为规范,例如一些企业工厂、科研机构、学校等使用盐酸都需要先报备。

大多数人认识刘招华,来源于他在网上流传很广的一段视频言论:「我的毒品不给国内人消费,只给国外人消费,人家曾经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我也应该可以用冰毒打开他们的大门……」

这原本只是为自己制毒贩毒行为的一种狡辩手段,却不想在网上曝光之后,「感动」了很多无脑之人,他们称刘招华为「爱国」大毒枭,国家不应该惩罚这种人才,可以另作他用。

实际上,这段冠冕堂皇的话并不是刘招华的原创,最早出自金三角大毒枭坤沙:「西方人当年如何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今天我就要如何还过去!我没有往中国贩卖过一克毒品……」

话说得很理直气壮,然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因为坤沙与我国云南平远街的毒贩相互勾结,将旗下制毒工厂的四号海洛因源源不断的走私入境,导致毒品在中国再次大规模泛滥。

甲基苯丙胺(冰毒)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

冰毒,化学名甲基苯丙胺,科学家原本是基于治疗疾病的药物而研发,结果却因具有兴奋作用,在二战时期被法西斯军队广泛滥用于战争,例如当年一些日本鬼子就是先磕完甲基苯丙胺类兴奋剂,然后嗷嗷大叫朝盟军发起自杀式冲锋。

二战后,冰毒随着日本黑帮(主要是山口组)的技术输出,迅速向外扩散,先是韩国(70 年代)、金三角、美国,然后是中国台湾、香港(80 年代)—菲律宾,最后在世界各国蔓延。

中国大陆最早发现冰毒是在 1991 年,当年共缴获 351 公斤,到了 1999 年缴获数量猛增至 16 吨,蔓延迅速可谓迅猛无比,在这背后大毒枭刘招华可以用「厥功至伟」来形容。

在 1999 年缴获 16 吨冰毒里,刘招华制备的就占比高达 75%(12.36 吨)。搞笑的是,落网之后他拒不承认这个数字,一直坚称自己光是在宁夏银川的制毒工厂就生产了 31 吨冰毒。

更恐怖的是,按照刘招华的说法,31 吨还是因为销售跟不上,他当时已经做到 1 天结晶出 1 吨的冰毒,开足马力的话,1 天 5 吨也不是问题。因此,从生产规模,以及制毒师(冰毒)的角度来说,刘招华毫无疑问是世界第一(没有之一)。

刘招华的冰毒产量之所以如此恐怖,按他自己的说法是因为采用了新工艺后,合成转化率达到了 90%。除此之外,他生产的冰毒品质在全世界也非常罕见,用毒品圈子的黑话来说:「在刘招华制毒之前其他冰毒都是一坨屎,包括陆丰博社村所谓钻石级别的冰毒。」

如此恐怖的产能、超高的转化率,罕见的品质,生产过程的污染却比一些制药厂还要少,这让很多顶级化学化工专家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刘招华有吹牛之嫌,但同时也对他的化学合成与连续结晶一体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为了让大家对刘招华的制毒工艺有一个很好的认识,请允许我额外花一点时间来介绍一下甲基苯丙胺(冰毒)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如果没有兴趣可以跳过,直接阅读下一章节。

上图是刘招华引以为傲的制备冰毒化学反应方程式,也是让他扬名立万成为中国第一大毒枭的资本。

左边的反应物 ①:苯丙酮,又名甲基苯丙酮、苄基甲基酮、甲基苄基酮,也有叫苯基丙酮。反应物 ②:甲基胺,又名甲胺。通常以盐酸盐形式存在,叫盐酸甲胺,一种常见的化工原料,运用极为广泛。

左边两种反应物合成就有了右边的生成物 ③:液体甲基苯丙胺,又名甲基安非他命,也就是刑法与禁毒法明文规定的冰毒。

上图的三种甲基苯丙胺化学结构式一模一样,其中 ① 与 ② 相互之间称为光学异构体,相互之间又称之为手性异构体。

判断一个有机物有没有光学异构体,最简单的方法是看结构式中的碳原子,连接的四个基团是不是完全不同,如果四个基团完全不同,则存在光学异构体。

其中右边 ① 碳原子上面标的是 S,② 上面标的是 R,分别对应一种手性结构。不同的手性其光学中的旋光性会相反,出现左旋或者右旋,光学上的差异通常用 LD 来表示,如:左旋甲基苯丙胺与右旋甲基苯丙胺。

S 与 R 的表示是根据官能团来表示,LD 是根据光学特征来表示。但是手性中心一多,LD 表示就很麻烦,系统命名法采用的是 S 跟 R 的表示方法。

之所以叫它们为手性异构,是因为结构跟我们的左手跟右手一样,是镜面对称。尽管分子式一样,但吃进去效果完全不一样,相差几十倍。

手性拆分

手性异构体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几乎一模一样,因此要从 1:1 等比例的光学异构体中分离出某种手性的物质是非常困难的。

以液体甲基苯丙胺为例子,通常是由 S 与 R 型的甲基苯丙胺构成,这两种异构体很难用常规的方法把两者分离,把手性异构体分离开就叫手性拆分。

安非他命、苯丙胺、甲基苯丙胺

安非他命又翻译成安非他明,也就是苯丙胺的意思。苯丙胺指的是一类物质,甲基苯丙胺属于安非他命的一种,因此又叫甲基安非他命。

安非他命类物质有上千种,几乎都是药品,甲基苯丙胺现在在美国也是一种受管控的用药,但凭借医生开的处方可以在药店购买得到(处方并不难获得,所以美国药物滥用很严重)。

成盐

由于液体不好携带,也不好吸食,尤其是抽吸,因此毒贩通常会将液体甲基苯丙胺制成盐,方法很简单,加酸即可。

目前吸毒者吸食的是盐酸甲基苯丙胺,冰毒是从英文「冰」这个词翻译过来的,指的毒品像冰一样的晶体。

在中国的冰毒发展历史里,成盐的物质主要是下面几种。

第一种,早期混合物形态——即甲基苯丙胺 + 安非他命 + 麻黄碱之类的硫酸盐或者醋酸盐的结晶体,这是来自日本觉醒剂的做法。

第二种,石膏包裹形态——即由粗麻黄碱脱氧生成液体甲基苯丙胺,加入石膏包裹住麻黄碱、甲基苯丙胺形成盐。陆丰、普宁两地最早的冰毒就是这种做法,品质相当差。

第三种,醋酸盐形态——即醋酸甲基苯丙胺,这种盐的来路是麻黄碱跟醋酸酐进行反应生成甲基苯丙胺,然而跟醋酸生成醋酸甲基苯丙胺。这种合成反应的思路是来自吗啡 + 醋酸酐生成海洛因,也是金三角地区最常用的做法。

第四种,硫酸盐形态——即硫酸甲基苯丙胺。

第五种,盐酸盐形态——即盐酸甲基苯丙胺,由于当时结晶小,不好手性拆分,所以其组成实质是盐酸左旋甲基苯丙胺 + 盐酸右旋甲基苯丙胺,目前黑市上的冰毒基本都是这种。值得一说的是,这种做法在刘招华手上得到变态的发展。

化学中间体、医药中间体

所谓化学中间体,就是用来制备某种物质时,中间用到或者中间某步骤反应生成的一种物质。例如青蒿素就是制备蒿甲醚的化学中间体跟药用中间体,鸦片与吗啡就是制备海洛因的化学中间体与医药中间体。

从商品属性来说,化学中间体肯定要比最终生产物便宜,因此作为中间体的甲基苯丙胺可以用来合成一些农药,药品与其它化工材料。但中间体变成毒品后,价格会变得昂贵,所以没人会用冰毒来合成诸如农药之类的廉价产品。

晶体、结晶、连续结晶

单晶,指的是分子有规律地排列而形成的大块晶体,比如冰糖是一大块晶体,白糖就是小块单晶(玻璃不是晶体)。

晶体越大块越有科研价值,我国屠奶奶发现的青蒿素,最终是由其它化学工作者获得大块单晶,然后进行更精密的检测,如衍射,最终确定青蒿素的分子结构,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参数。

盐酸甲基苯丙胺的结晶是甲基苯丙胺加上盐酸,在静置的条件下生产晶体,如上图所示(由中国制毒第一村博社村大毒贩蔡昭荣友情提供)。

这种结晶方法的缺点,不能够全部转化成晶体,时间通常要几天,占地方,气味大,容易折寿,剩余液体往往是直接倒掉,对环境会有很大的污染(具体参考博社村周边环境)。

连续结晶则是在特定的设备中,通过控制温度等工艺,使得合成反应跟生成晶体形成一个循环,因此对周边环境污染相对较小,且转换率更高,这也是刘招华对自己的制毒工艺最……

点击继续阅读故事

职场区猎冰剧情大讨论猎冰结局什么水平
阅读 4590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虎扑JR1840049529

· 湖北

好像死了也没把合成方法说出来?

亮了(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主创程序

· 浙江

结构并不复杂,只是不是正途,没有人去研究罢了,化学专业的人用心去搞,搞得好的人,不要太多。

亮了(0)
查看回复(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