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解放军的伤亡比辽沈战役与平津战役之和还多
辽沈战役我军伤亡6.9万人
淮海战役我军伤亡13.4万人
平津战役我军伤亡3.9万人
淮海战役我军伤亡大于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之和
那么,淮海战役中那只国民党部队打得最顽强呢?
1948年11月初,黄百韬第七兵团虽然号称拥有五个军,实际上除基本部队第25军有三个师建制外,其他四个军都只有两师人马,再加之第25军之148师战前已调往宿县整训,因此该兵团自新安镇向徐州撤退时,其实只有十个师约100000人(含兵团直属部队)。据此,各类军事文献称其有12万人马、以及百科上注明第七兵团当时拥有11个师的资料,都是不准确的,战场兵力要使用真实数字而非“建制数字”。
歼击黄百韬兵团以及打援的过程,时间是从1948年11月6日至22日,被称为“战役第一阶段”,期间华东野战军共歼敌14万余人(含消灭、起义和投诚等全部形式),其中毙伤敌人总数为50500人(俘96600余人),去除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在“徐东阻击战”中伤亡的10000余人,黄百韬兵团实际伤亡为40000余人,准确伤亡率应该在40%左右。
这已经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值,考虑到一支部队中实际的战斗人员数量(一线作战兵力)比例,战损超过三分之一即基本丧失战斗能力,必须撤出战场整补。比如消灭整编第74师的孟良崮战役,敌整74师加临时指挥的整83师的一个团,实有兵力33000余人,最终该师全部覆灭时被毙伤13000余人,计算伤亡率为39%,与黄百韬兵团的伤亡率基本相当。
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在解放战争期间的重大战役中,一旦蒋军精锐兵团伤亡超过30%(近似于三分之一),则基本丧失战斗力,要么逃跑、要么投降,而如果负隅顽抗到伤亡率达到40%甚至以上时,则意味着部队必将彻底崩溃,全军覆灭已成定局。比较来看,黄百韬确实比张灵甫难打,不仅最后的伤亡率要高出几个百分点,华野的伤亡也远大于孟良崮战役(不低于50000人,徐东阻击战不计在内)。
再看一下土木系精锐黄维兵团的情况,第十二兵团自蒙城来援时,黄维下辖四个满编军12个师共约12万大军,不考虑其前后方脱节的混乱情况,在双堆集被包围、在附近被歼的共有11个师11万人(第18军49师未参战),其中伤亡46000余人(起义、投诚和俘虏53000余人),另有部分人马逃散或突围。所以黄维兵团的伤亡率突破了41%,因此说,淮海战场其实最顽强的敌人是黄维兵团。
相比较而言,由杜聿明率领的三个兵团就脆弱多了,该集团从徐州南逃时共有十个军部、26个师约26万人马,最终在陈官庄全部被歼时结果如下:俘虏177000余人、投诚24000余人,也就是说实际伤亡60000人不到,占比约23%左右,是淮海战役三大坨主要敌人当中,战斗力最差的一个集团,伤亡尚未超过三分之一,就已经彻底崩溃了。
在最后歼灭杜聿明集团的陈官庄战役中,华东野战军伤亡仅仅17870人,消灭敌人达到176000余人(孙元良兵团之前逃跑路上就覆灭了),敌我伤亡比例高达9.8比1(歼击黄百韬为2.8比1),差距不是一点半点,所以淮海战役结束后华野在报告中说明:战役第三阶段是收获最大与消耗较小的一个阶段。
整个淮海战役敌我双方的伤亡情况,根据两大野战军的战报显示,战役期间共歼敌555000余人,其中第一阶段毙伤50000余人(黄百韬兵团全部、邱李两兵团一部),第二阶段毙伤46000余人(主要是黄维兵团),第三阶段60000余人,注意这不是全部,还要包括在南线打援中消灭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的兵力数字,毙伤敌人总数17万人左右。
这样也就可以计算出整个战役国民党军的伤亡比例,即17万对55.5万约计30%,基本符合我们曾经讨论的结果,也就是在这个伤亡比例下部队基本失去战斗力,而平均崩溃的数值约在40%左右,显然杜聿明集团是扯了后腿的。
我方两大野战军伤亡134000余人,有些人不禁要问,华野中野参战部队合计60万,这伤亡不也超过22%了吗?
别忘记了,战役期间有10多万俘虏被补入我军各部,另外还有各地方军区动员和补充而来的新兵,所以战场投入的总兵力是需要累加的,因此总的伤亡率不会超过15%。虽然损失也是不小,但各纵队基本能够保持了相当的战斗能力。
宇文剑
· 北京还有最明显的一点,淮海战役是唯一我军总兵力少于国军总兵力的,单就这点来说,能取得最后胜利,本身就已经十分不容易了。
复活的炎头队长
· 广西人员和装备都不一样。——哪怕中原野战军拼光了,其他各部队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