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生存智慧的极致丨阎锡山的功守道

avatar
关注

作者:战争艺术

“中为治事之极,得中则成,失中则毁”

1924年4月,应梁启超、蔡元培等人之邀,印度诗人泰戈尔访问了中国。访问期间,陪同翻译的徐志摩向泰戈尔介绍山西乡村建设情况,引起了泰戈尔的浓烈兴趣。

中国和印度都是东方古国,近代以来,两个国家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两国的仁人志士也都在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泰戈尔自然也不例外。

诗人都有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写诗之余,泰老爷子一直在家乡搞乡村建设,进行社会改革实验,对三农问题颇有心得,听了徐志摩的话后,决定到山西考察一番,交流经验。

泰戈尔中国之行,从右至左分别为林徽因、徐志摩、泰戈尔

5月21日,时任山西督军、省长阎锡山在督军府接见了泰戈尔一行,双方进行了深入会谈。

泰戈尔:请问阎先生,东方文化是什么?

阎锡山:东方文化就是一个“中”字。

泰戈尔:“中”是什么?

阎锡山:有种子的鸡蛋,那种子就是“中”,此“种子”为不可思议,不能明说的,宇宙间只有个种子,造化的也就是把握的这种“种子”。假定地球上抽去万物的“种子”,地球就成了枯朽,人事中失了“中”,人类就陷于悲惨。

泰戈尔:我到了北京上海和天津,怎么没见到你说的“中”呢?

阎锡山:不只是北京上海天津找不到,就是太原也找不到,你们要想找,去乡村可以找到一点。

多年后,泰戈尔在回忆录里这样描述阎锡山:他更像是个文人,举止文雅,谈吐具有哲学家的风格。而阎锡山也在1931年的日记中,回忆了与泰戈尔的这次会谈,并再一次阐述了“中”的哲学。

“中”的哲学是阎锡山自创的人生哲学,简单可以理解为硬核版辩证法+中庸之道。

什么是“中”?不过、不不及,恰到好处就是中。

为什么要做到“中”?为了存在。存在就是一切,一切为了存在。存在即真理,需求即合法。

怎么做到“中”?用二的分析法研究矛盾,求得矛盾中的不矛盾,使矛盾对消,形成适中。

具体到方法论上,就是不管是看问题还是搞事情,不要走极端,不要从“不对”的反面去寻求“对”,不要问好不好,要问是不是,该不该,能不能。

枯燥的哲学道理太费解,可以这样理解,只要掌握了“中”的秘密,就掌握了与万物正确打交道的密码。举个鲜活的栗子说明问题:

1948年5月,中华民国举行首次全国性总统选举,有人问阎锡山。

问:是否竞选总统?

阎:不。

问:是否竞选副总统?

答:不。

问:你支持谁做总统?

答:谁能领导国家,我们应支持谁。

问:你支持谁做副总统?

答:谁能帮助总统,我们应支持谁。

很尴尬很刁钻的问题,阎锡山风轻云淡化解之:态度坚决,观点明确,三观很正,无懈可击,没有一句废话,但是说了和没说一样,既不得罪人又显得自己高风亮节,“中”的哲学威力尽显。

阎锡山

从辛亥肇国到国府去台,三十八年间,阎锡山以山西一省之力,浮沉于激变的大时代之中,保境安民,逐鹿天下,反共抗日,不仅改写了近现代山西历史,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之命运。就个人而言,阎锡山熬过了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北伐战争、中原大战、中日战争、国共内战,最后在台湾著书立说,安然逝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同时代军阀中结局最完满的一个。

作为军阀中的一股清流,阎锡山能够在山西屹立数十年不倒,并把山西建设搞得有声有色,离不开他“中”的哲学,以及由此哲学武装的头脑。圆滑世故、精于算计,都是“中”的哲学在某一方面的体现,但“中”的哲学远远不止于此。

1883年(大清光绪九年),阎锡山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一个小商人+小地主家庭。家里有五十几亩地,父亲阎书堂在县城有个叫“吉庆长”的钱铺,主营高利贷和金融投机生意,也兼卖一些杂货。

相对殷实的家境,让阎锡山接受了8年系统私塾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阎书堂并不想儿子走科举道路,于是让15岁的儿子到钱铺帮忙,起初只是看门打扫、记账算账等琐事,稍有经验后,阎锡山开始跟着老爹跑业务。

金融投机生意充满了风险,一如今天的P2P。1900年庚子之乱爆发,北京混乱,“吉庆长”从北京钱庄兑的钱无法运抵五台,导致银根紧缺,恐慌情绪引发挤兑风潮,“吉庆长”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负债累累的阎书堂没有走上天台,而是带着儿子逃回老家躲债。

为了补贴家用,阎锡山挎着食盒走街串巷卖饼子,却拉不下脸来大声吆喝,遇到人只敢慢慢凑到跟前,小声问:买饼子吗?搞得像秘密接头一样。路人也纷纷打趣,叫道:万喜子卖饼——不敢吆喝(阎锡山小名万喜),村里充满了快活的气氛。快活的气氛总是短暂的,为了躲债,阎书堂带领阎锡山来到太原讨生活。

庚子之变后,大清于1901年开启了新政。所谓新政,就是大清体制进行全方位改革,比如废科举办新学,编练新军,奖励工商,鼓励留学等等,走资本主义道路。改革春风吹满地,山西人民也争气。借着新政之风,1902年,山西巡抚岑春煊恢复了因戊戌变法而停办的山西武备学堂,该学堂以培养下级军官为主。

阎锡山不甘心在太原当个小学徒,努力说服父亲,报考学堂并顺利通过。进入山西武备学堂,是阎锡山一生命运的重大转折点,因为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武夫当国,军阀混战,军校毕业生有大把的出头机会。

在军校期间,阎锡山学习非常刻苦,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处理得很好,还当上了班长。而这,又为阎锡山打开了另一扇机会之门。大清为了巩固政权,对新军舍得花钱,待遇没得说,还会选派优秀学生出国深造。1904年,大清第六次选派留日学生,山西获得了20个名额,经过筛选,阎锡山、姚以价、张维清三人获得了中央公费留学资格(其他人由省财政出资)。

3年东京振武学校,2年陆军士官学校,5年留日生涯重塑了阎锡山的小宇宙。在日本,阎锡山见识了日本民治维新四十年的成果,以及日俄战争之后全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在日本,阎锡山听到了孙中山激情澎湃的演讲,并在黄兴的介绍下加入了同盟会;在日本,这个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出来的年轻人,变成了悍不畏死的革命青年。

思想在巨变,人脉在延伸。孙、黄二人的分量自不必说,冈村宁次是阎锡山这届六期士官生的队长,板垣征四郎是他们的教官,土肥原贤二是他们的同学。此外,阎锡山还与湖南的程潜,湖北的孔庚、何成濬,云南的唐继尧,江西的李烈钧、陕西的张凤翙,四川的尹昌衡,浙江的黄郛等这些未来中国军政界的风云人物,建立了“铁血丈夫团”,旨在发动革命,推翻满清统治。

到了这里,阎锡山已经走入了时代的风口——留日、青年军官、同盟会员、与孙黄谈笑风生,这种圈层,已非普通人所能企及,未来想不在历史上留个脚印都难。

大清想法设法培养新军,到头来培养的都是掘墓者。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引燃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卷起燎原之势,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山西也蠢蠢欲动,巡抚陆钟琦认为山西新军不可靠,计划把新军调出太原,让旧军接管太原。当时,驻太原的新军是第43协,下辖第85标和86标,全协4000人(协相当于旅,标相当于团)。时任86标标统(团长)阎锡山听到消息后,与革命同志密谋提前起义。在争取到85标标统黄国梁和手下几个管带(营长)的支持后,新军调转枪头进攻巡抚衙门和满城(满人聚居区),轻松拿下了太原,山西瞬间变天。

太原起义是一帮热血新军军官一起搞的,没有领导核心,起义成功后,也没有众望所归的领导人,只能开会选举。然而绝大部分被提名的人,都因为条件不满足,得不到一致认可,比如黄国梁不是山西人,姚以价不是同盟会员,张煌职务和威望不够,只有阎锡山满足所有条件。就这样,经一致举手通过,阎锡山当上了山西军政府都督。

1912年9月阎锡山与孙中山合影

当28岁的阎锡山成为一方诸侯的时候,他的同行们,36岁的张作霖还在东北总督赵尔巽麾下听差,29岁的冯玉祥只是北洋新军第二十镇的一名管带(营长),密谋发动滦州起义,24岁的蒋志清(蒋介石)写下遗书,密谋率领敢死队攻击浙江巡抚衙门,20岁的李宗仁还是广西陆小刚毕业的青涩学生。然而,这并不重要,个人的努力和历史的进程交互作用,先行者未必一直领先,后来者未必不能弯道超车。

太原起义后,全国局势并不明朗,革命之火虽然遍地开花,但大清有专业灭火队——北洋六镇新军。果然,清廷得知山西有变,任命驻保定的北洋第六镇统制吴禄贞为山西巡抚,进兵山西镇压。吴禄贞是革命党,没有进攻山西,反而向阎锡山提议组成燕晋联军,截断京汉铁路,阻止袁世凯北上,呼应南方革命,不过此事最终因吴被刺杀而失败。

更大的危机正在渐渐逼近。11月15日,清廷下令曹锟率领北洋陆军第三镇开拔石家庄,进攻娘子关。阎锡山等人督率山西新军增援娘子关,但最终没抵挡住曹锟大军。新军被迫撤离太原,阎锡山率一部分人向晋北进发,温寿泉率领一部分人南下晋南。晋北的清军实力不强,阎锡山等人一路并未遇到强有力的阻截,穿过晋北抵达绥远,并占领了包头等地。不久,随着南北议和取得进展,山西局势渐趋缓和,阎锡山率军南下,于1912年2月18日抵达了忻州。

1912年9月孙中山太原之行

此时,大清已经亡了,袁世凯集团正在与南方革命政府谈判。山西毗邻京畿重地,袁世凯是断难容忍革命党人掌握山西的,但是在孙中山无数次交涉和坚持之下,袁世凯为了顺利当上大总统,被迫同意让阎锡山继续执掌山西。4月4日,阎锡山率军回到了太原。就这样,阎锡山出任都督终于获得了袁世凯和北洋集团的认可。

如果说以上经历是阎锡山的副本的话,那么以下经历就是阎锡山的一连串的打怪升级过程,当然,其必杀技就是“中”的哲学。

宋教仁被刺杀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主张发动二次革命,武力讨伐袁世凯。此时,作为革命党人的阎锡山面临站队问题,挺袁还是挺孙?

支持孙中山,那是投桃报李,可以获得政治声望,支持袁世凯,可以获得袁的信任,进而保住山西,因为山西一直处于北洋势力的包围之中。不管是支持孙还是支持袁,这都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不符合“中”的哲学。

怎么办?“中”的哲学三问:是不是、该不该、能不能。

南北对峙问题,是不是必须用武力解决?该不该用武力解决?能不能用够武力解决?阎锡山认为,民国初立,内忧外患,日本虎视眈眈,不宜以武力解决政治分歧,双方应该坐下来,开诚布公谈判。至于武力讨袁,阎锡山并不看好,南方革命势力没有强有力的统一领导,一盘散沙,难以成事,所以阎锡山没有响应二次革命。果不其然,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阎锡山躲过一劫。

二次革命后,袁世凯为了巩固统治,开始着手加强中央集权,收回各省都督军权。对山西,袁世凯派遣亲信金永出任巡按使,掌控山西民政,削弱和监视阎锡山。金永依仗袁世凯的信任,在山西招兵买马,打击富户,不断扩大自己的军权和财权,挤压阎锡山的生存空间。此时,阎锡山又面临重大抉择,是投袁还是拒袁?投靠如日中天的袁世凯,不一定受待见,抵抗袁世凯,那是找死,怎么办?一面放任金永胡作非为,一面把军政大事推给黄国梁,韬光养晦的同时,必要的公关也是不可少的,向袁世凯表忠心,向段祺瑞拜码头。阎锡山这么懂事,又有段祺瑞说情,袁世凯始终未动他。

袁世凯是阎锡山一生之中最恐惧的人,据说袁召见阎锡山时,阎锡山汗流浃背,极为惶恐,回来后,对左右说袁世凯:气色严厉,态度凶恶 真是可怕。袁世凯一死,阎锡山再无恐惧之人,加上北洋分裂,各方都想拉拢阎锡山,阎锡山再无顾虑,放飞自我,先赶走了金永,顺带抓回了民政大权,又收拾了不听话的部下,最后掌控了军事大权,完成了对山西军政的绝对控制。

1917,段祺瑞镇压张勋复辟后,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大怒,发动了护法战争。阎锡山这一次没有坚持“中”的哲学,而是派了一个旅南下湖南,支持段祺瑞武力统一,结果被湘军秒杀。阎锡山痛定思痛,决定不再参加军阀混战。1918年初,阎锡山提出了“保境安民”政策,向各大佬表示,山西严守中立,晋军不出省一步,客军不许通过。埋头搞建设。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想要中立,也要有中立的资本。从1918年到1927年这十年间,山西经济军事两开花,阎锡山提出了“六政三事”和“编村”政策,推行“厚生计划”,发展实业和金融贸易,振兴山西经济。又把晋军人数从7000人扩充到了13万人,建立了配套的各级军官学校和太原兵工厂,实现了人才和武器的自给自足。此后,阎锡山退可以固保山西,进可以逐鹿中原,成为一方实力派。

太原兵工厂仿造的汤姆逊冲锋枪

“保境安民”只是大战略,在这个大战略之下,阎锡山会选择非常有利的时机,捡现成的便宜,也会对直接威胁山西的势力,给与坚决还击。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渐渐不敌张作霖和冯玉祥,阎锡山果断出兵石家庄,截断京汉铁路,在吴佩孚的腰子上狠狠插了一刀,吴佩孚大败。1926年,张作霖联合吴佩孚发起“讨赤”战争,进攻冯玉祥,冯玉祥分兵猛攻山西,企图取得军事有利地位,阎锡山调集重兵在大同-雁门关一带阻击国民军,最终在张作霖的配合下,击败了冯玉祥,并趁机拿下了绥远,晋军从此成了晋绥军,阎锡山一跃成了北方三巨头之一。

北洋军阀之间的混战到1926年基本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革命战争。1926年,蒋介石率领国军拉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吴佩孚、孙传芳相继被灭,冯玉祥五原誓师响应北伐,北洋系统只剩张作霖了。此时,雄踞山西的阎锡山成了双方竞相统战的对象。阎锡山是当年孙中山埋在北方的革命火种,为了在北洋系统的包围中活下来,一直在玩无间道,但无间道玩久了,容易迷失自我。存在最重要,立场无所谓。直到1927年6月,阎锡山才宣布山西改旗易帜,9月发兵向奉军开战,此时奉军已经独木难支了。

晋军突袭奉军后不久,即遭到了张作霖的猛烈反击,晋军全线溃败,再次退守雁门关一线,只有傅作义的一个师在涿州死守,一战成名。此后,晋军善守的名声不胫而走。阎锡山单挑张作霖,自然是打不过的,但是阎锡山只是国民革命军四巨头之一,另外三个巨头蒋介石、冯玉祥、李宗仁一出兵,张作霖节节败退,撤往东北,张作霖本人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改旗易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结束。

北伐期间国民革命军四巨头

在这一些列的大事件中,阎锡山左右逢源于各大势力之间,熬死了一连串的对手,维护了山西的和平与稳定,还在最后关头抢上了北伐战争的末班车,华丽转身,成为国民政府的四大股东之一,控制了北京、天津、察哈尔、绥远四块地盘,堪称名实双收。能从北洋系统转舵到国民政府的军政大佬,也就冯玉祥和阎锡山二人,前者面厚心狠,人称倒戈将军,麾下拥有数十万虎狼之师,战力强大,弱点是没钱,穷;后者低调隐忍,精于算计,地盘不大军队不多,但自成体系,自给自足。大浪淘沙,下一轮淘汰赛,谁走谁留,端倪已现。

如果说北伐是国民党与北洋系统之间的生死对决,那么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以及之后的中原大战则是国民党内部的重新洗牌。起初,阎锡山是打算与蒋介石合作的,毕竟,蒋介石代表中央,势力也最强大。所以在蒋桂战争和蒋冯战争中,阎锡山都适时的保持了中立,桂系和冯玉祥相继被击败后,蒋介石开始打阎锡山的注意。

具体而言,蒋介石在两件事上伤了阎锡山的心。一是,蒋介石任命阎锡山为中华民国海陆空军副司令,阎锡山很高兴的接受了,然而很快,蒋介石宣布在中央有职务的人不能在省里兼职,必须到南京办公,这明显是个坑,阎锡山很不爽。二是,宋子文到北平与阎锡山商量划分平津两市的税收,结果宋子文坑了阎锡山一把,拿走了两地的税收,阎锡山向中央申请增发公债充作军费,但被蒋介石拒绝。

中原大战舆论战

阎锡山退无可退,决定不再与蒋介石合作,并联络各方反蒋势力,组织统一反蒋战线,李宗仁、冯玉祥、石友三、孙殿英、刘文辉、樊钟秀等纷纷响应,拥戴阎锡山为反蒋联军总司令。1930年5月,中原大战打响。历时五个月的中原大战以蒋介石的胜利告终,冯玉祥的西北军在蒋介石钱弹的攻击下纷纷瓦解,手下大将门改换门庭自立,不再听从老冯的命令,冯玉祥从此失势,阎锡山跑得早,把败军撤回了山西,保住了本钱。

中原大战给了南方的红军以喘息之机,战争一结束,蒋介石就调转枪头围剿红军去了,北方残局则全部委托给张学良收拾。当然,阎锡山和冯玉祥想要蒙混过关也是不可能的,蒋介石明确表示,要求冯玉祥和阎锡山通电下野,为此,还出动空军轰炸太原。在蒋介石的高压之下,冯玉祥宣布下野,隐居山西汾阳,阎锡山安排好山西人事问题后,宣布下野,出洋考察,然后离开山西,辗转去了大连。

中原大战可谓阎锡山政治生涯上的最大挫折,阎锡山不仅没能击败蒋介石,更上一层楼,反而丢了北伐战争以来所获得一切,甚至老家山西都即将保不住,只能远走他乡做寓公。好在阎锡山不比冯玉祥,一垮就站不起来。阎锡山内外兼修,山西被经营的铁桶一样,所有重要岗位的人都是阎锡山一手提拔栽培的,阎锡山自信虽然已经下野,但还是能指挥得动他们,阎锡山也自信他的时代还远未结束。

中原大战前夕的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

在大连期间,阎锡山主要做两件事情,一是学习和研究理论,军国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都有涉猎,博采众长,合乎一中,形成公道主义理论,探究救国救民的济世良方;二是遥控山西政局,利用亲信徐永昌、杨爱源牵制省主席商震,破坏蒋介石和张学良对晋军高级将领的渗透和拉拢。

山西无主,东北军、国民党党部、共产党势力纷纷进入山西活动,局势动荡不安,时间长了难免有变,加之东北局势日趋微妙,阎锡山觉得大连不再安全,便以老爹生病为由,秘密回到了山西。张学良和蒋介石听到阎锡山返晋后,大为震惊,要求阎锡山立即出洋,以正视听。阎锡山打太极墨迹,根本不惧二人的压力,淡定的以白衣之身整顿山西秩序。

很快,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自顾不暇,蒋介石焦头烂额,自然无人理会阎锡山。阎锡山抓住机会,大肆活动,先是让国民政府取消了对他的通缉,然后派徐永昌游说张学良和蒋介石,获得了谅解,进而于1932年2月被任命为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统帅晋绥两省军队,正式复出!

从复出到抗战这段期间,阎锡山又遭遇了两次危机,先是华北事变,日本人计划拉阎锡山坐庄,让华北五省自治,一系列威逼利诱下来,阎锡山第一次感受到了张作霖当年的纠结与无奈,好在阎锡山的水平并不亚于张作霖,滑溜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自己没下水,还劝住了宋哲元。之后则是1936年2月的红军东征。红军撤到陕北后,物资奇缺,迫切需要补给,而山西经过阎锡山的苦心经营,比较富庶,晋绥军的战斗力又很一般,所以红军决定拿下山西,打出的旗号东进抗日,讨伐卖国贼阎锡山。虽然红军最终被中央军和晋绥军击退,但山西40几个县遭受了战火,损失惨重,中央军也趁机开进了山西,阎锡山成了最大输家。

红军东征(剧照)

而在此之后,如何与日本人,国民党,共产党三股势力打交道,也成了阎锡山最为头疼的问题,由此也有了“在三个鸡蛋上跳舞”之说。

抗战初期,日本人气吞山河、势如破竹,国、共、晋绥军自然是一致对外,协同作战的。但是到了抗战相持阶段,日本人暂停了大规模进攻,形势就变得微妙起来了。在山西,日本人占领了大部分城镇和主要交通线,八路军占领了晋西北、晋东北、晋东南地区,中央军退守晋南中条山地区,阎锡山只控制着晋西南一隅。

八路军在山西发展如此迅速,离不开阎锡山的放水,先是为了换取八路军进入山西作战,阎锡山答应八路军在晋绥冀察等地打山地游击战,建立敌后根据地,其次是阎锡山计划利用共产党和的组织和宣传能力,整合山西抗日力量,于是组织了牺盟会和山西新军,结果牺盟会和新军逐渐被中共掌握,1939年晋西事变之后,牺盟会、山西新军以及各县地方部队约50个团共计15万人正式并入八路军,山西局面为之一变。

抗战期间退守晋西南的阎锡山

在阎锡山看来,抗战只是手段,目的是存在和复兴。如果不能保证存在,那抗战就没有意义。反过来,日本人可以灭亡阎锡山,共产党也可以灭亡阎锡山,至于国民党,鞭长莫及,可以暂时不用管。在这里,阎锡山再次根据“中”的哲学,确立了与以上三方打交道的原则:抗日和日,拥蒋拒蒋,联共反共。抗击日本,但也要准备与日本议和,共同对付共产党;拥护蒋介石,也关键时候也要说不;联合共产党抗日,也要反对共产党鸠占鹊巢。在这种情况下,阎锡山无所谓敌人和朋友。

对日本人,阎锡山打打谈谈,对国民党,阎锡山迎迎拒拒,对共产党,反反复复,每每都是点到为止,从不走极端,所以各方势力也能容下他。等挨过了抗战,阎锡山回到太原,再次成为赢家。

国共内战时间,阎锡山在对共产党的问题上没再反复,很早以前,阎锡山就深入研究过共产主义,在阎锡山看来,共产主义虽然有部分可取之处,但太极端,与“中”的哲学以及公道主义背道而驰,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至于三民主义,虽然阎锡山也不尽赞同,但总的说来,三民主义并不极端,吸取了很多中国传统思想,与“中”的哲学有很多共通之处,可以合作。

阎锡山面见蒋介石

阎锡山对共产党的极端排斥,体现在太原保卫战中。在傅作义投降、国军华北主力尽丧的情况下,阎锡山拒绝了共产党的统战,据城固守,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太原也由此成为国军在华北最后被攻克的堡垒,比南京撑的时间还长,此役也是国共内战中历时最长、战斗最激烈、付出代价最大的城市攻坚战。

1960年5月23日,阎锡山在台北逝世,国府打算为其举行国葬时(阎曾出任国名政府行政院院长),台湾《民族晚报》发表《阎锡山值得国葬吗?》的社论,指责阎锡山是国民党在大陆垮台的祸首,正是阎锡山当年放水,导致“赤祸”由陕北蔓延到山西进而席卷华北,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阎锡山功过相抵,不配国葬。

台湾,晚年阎锡山

再厉害的水手,也挡不过历史的大潮,所谓生存智慧,所谓精明圆滑,所谓功劳,所谓罪孽,在无产阶级的铁拳下,通通没用。

发布于北京阅读 8071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心是冰冰的啊

· 安徽

亮了(0)
回复
discusser-avatar

心是冰冰的啊

· 安徽

亮了(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