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界和拳击界现在的坏现象:类固醇进入追求更大重量训练更大肌肉块头。

avatar
关注

引用拳击界著名教练弗雷迪·罗奇的一段话:我们那个时代没有营养师和体能力量教练,没有形形色色且名目繁多的辅助者,正是这帮人把类固醇引入了这项运动。

旧时代的看客常常感到迷茫,现在拳击手怎么了?他们拥有比旧时代更大块的肌肉,看起来爆发力充足,可即便很多冠军级别的拳手也常常在比赛中感到体力不支。要知道我们那个年代拳击手要打十五个回合,现在这些人即便背着氧气瓶也很难做到。我们时代的比赛密度更是远超现在。回到过去吧,没有随手可得的比赛录像,一个面积不大装修简陋的拳击馆,几个收费的更衣柜,几只旧沙袋,一个拳击台,边角处散落着几副拳套和一些药球,那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年代,有着令人畏惧的老式拳击手。

国内知名度最高的拳击手泰森是老式拳击手,蹲监狱前的泰森是不做举重训练。(哑铃杠铃等训练器械)

老式拳击训练观念~ weights are evil: makes you slow,makes you stiff,makes you tire out faster。(举重是魔鬼,让你变慢、让你变僵、让你更快疲劳。)他们会做劈柴、抛岩石、单双杠俯卧撑仰卧起坐。

老式拳击手的体型,有氧训练的量远超现在。

美国一位拳击教练的自身经历。

武术界,李小龙是有氧训练狂魔,巨量的路跑、健身车、积累性出拳踢腿和对抗训练,这就是为什么李小龙肌肉纬度相对不大。如果1971年回港进入电影业的李小龙放下训练,他体型肯定要大增,当初电影开天辟地掌控整个制作鸭梨很大本就消耗他很多精力,1973年是身体负荷到极限了。

1960年代李小龙训练中采用了哑铃杠铃这些器械,但他不会大重量的训练。他用一个75磅杠铃做的直拳出拳动作,很多能卧推大几百磅的人都做不了。击打,你需要放松、加速度和转移身体的灵活性。

国际健联官方杂志李小龙封面,他的训练方法不只是适合武术家。

伊恩·劳尔《黑带》专文:李小龙的传奇的力量。劳尔年轻时也像上面拳击教练一样走入误区。

李小龙的寸拳是一种结构力的展示,发力。


1982年WBA轻量级冠军赛,第十四回合挑战者被曼奇尼击倒后送医院治疗四天后死亡引发当时职业拳击两大组织改制,冠军赛由15回合变为12回合。

你要是一个只看过现在的人,你会觉得“哇,现在这些选手技术真好有高深的技术”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很不喜欢现在一点,比如UFC中量级的场上却是219磅的人,更多像角力拼谁在场上块头更大,减重过称重快速恢复体重是不科学的。

1980年代WKA踢拳冠军赛,10-12回合,是什么体重就打什么体重级。

我国武协的散打锦标赛,三局两胜制得分为主,市队省队国家队的就是在这个框架内训练,好落后的,走出来打职业赛首先就是体力问题。只是相对国内散打赛而言比如Vs1990年代很直观的拳法都没那是进步了。



发布于湖北阅读 5108

全部回复

discusser-avatar

刺马追烟蹄净尘

· 陕西

其实就应该把这些限制量级的运动项目称重时间放到比赛前半个小时左右。过不了称就判负。有能耐就打高量级去。

亮了(2)
回复
discusser-avatar

lixuncn

· 天津

这文章一股浓重的知音体,看到UFC那更是看不下去了.......

亮了(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