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张飞多次违抗军令,诸葛亮不敢处理,为何马谡犯一次就斩首?
诸葛亮选马谡守街亭,并非看走眼了,而是无奈之举;马谡失街亭也不是因为大意,而是以当时蜀军的作战条件,街亭确实难守。
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次北伐的进军路线如下:
对照的卫星图如下:
上面斜谷红线是赵云的路线,赵云、邓芝被派去作为疑兵,被曹真堵在山里了。诸葛亮自己走的是左侧红线。从蜀军大本营往西,就已经是魏国的地盘,诸葛亮在刚抵达天水附近的时候,就派马谡去街亭了,为了堵住魏国的援军。
诸葛亮策反陇西三郡当地人的势力,靠带路党进了陇西。为什么诸葛亮会选择进攻这个地方?原因很简单,如果诸葛亮直接从汉中出发,无论是走斜谷、走子午谷,还是走陈仓,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被魏国迎头堵在山区,兵力展不开,然后就会打成消耗战。而山区长途转运粮草,损耗极高,光是负责运输粮草的人路上就要吃掉一大部分。西汉开国,韩信暗度陈仓的案例已经不可复制,原因是韩信那时候,汉水流过整个汉中地区,韩信是靠陈仓水道运粮的,而后来汉中发生了一次地震,这次地震导致汉水断流,变成了不同流向的两条河流。不仅如此,三国还处于小冰河时期,甚至东汉末年的饥荒、瘟疫,都和这次冰河时期相关。换句话说,三国时期比之前的汉朝几百年都更缺水,陈仓水道水位变浅,诸葛亮基本上不要指望水运了。
而山区作战,很容易打成消耗战,打不了几个月,诸葛亮的粮草就扛不住了,只能退兵,对比之下,诸葛亮北伐的成本很高,而魏国防御的成本很低,魏国只要拖时间就够了。诸葛亮几次北伐,都在试图解决山区运粮的问题。
如果选择天水替代汉中作为基地,从街亭沿上图张郃的进军路线反向进军,只需几十公里就能到达河谷地带,如果急行军,两三天就能进平原,彻底解决了被堵在山区打消耗战的问题。相反,魏国的防守成本大大增加,从长安到街亭有 300—400 公里,补给线反倒比诸葛亮还长。
另一方面,诸葛亮选择进攻天水,虽然距离远,但行军路线却是往西,魏国从长安支援,距离比支援斜谷或者子午谷要远得多,另外,从天水向长安报警本身也会耽误时间。
尽管如此,诸葛亮进攻天水,要跋涉几百公里的山路,时间依然很紧张。所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要想成功,是建立在成功策反了当地势力、有带路党的情况下,赶在魏国支援到来前扫平陇西三郡,然后以陇西三郡为基地,在街亭,甚至街亭更靠东的地方,与魏国援军打一次消耗战,击退魏国第一批援军后,依托地利建城。这个新建的城,就是第二次北伐的出发点,从此处出发,10 天就可以抵达长安城下,且不要求急行军。由于此时已经丢失了荆州,只有掌握了陇西三郡,防御成本很低,且进攻成本也很低,响应速度快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隆中对》的「待天下有变」。
在街亭建城后,诸葛亮其实是可以往西进凉州的。蜀国缺马,北方平原作战不可能不靠骑兵,占据雍凉后可以组建骑兵,然后就像董卓或者马超一样,反过来进军长安。
诸葛亮选择进攻陇西,另一个原因是魏国在此的军事实力比较弱,而魏国之所以在此的军事实力弱,原因也很简单,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诸葛亮从汉中出发,已经是经过山区长途行军后才抵达天水的,补给线远比从汉中到斜谷或者子午谷要长,实际上这已经是兵家大忌,诸葛亮已经相当于断绝后勤补给了。因为这点,魏国认为诸葛亮是不太可能进攻陇西的,所以陇西的军力薄弱。而诸葛亮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他搞地下工作策反了三郡当地人。「三郡望风而降」,这里的望风而降,其实并不是指魏国在这三郡的军队和官员都投降了,而是指当地世家大族投降了。这些人投降的方式当然不是把城池拱手相送,而是向诸葛亮提供后勤支持。这也是诸葛亮在三郡投降后却不能直接带兵去街亭的原因,如果不把三郡掌握在魏军手里的城池给拔掉,那么诸葛亮一转身,这些魏军只要在当地大族中搞一次大屠杀,诸葛亮立马就会断绝所有补给。所以,诸葛亮必须先扫清魏国在当地的军事力量,然后才能支援街亭。
以上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背景和他的战略构想。
二、街亭之战的关键点在哪儿?
实际上,街亭之战只是第一次北伐的一部分,准确地说,应该问第一次北伐的关键点在哪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选择目标是陇西的原因前面已经解释了,主要是为了给后续北伐选择一个离长安所在平原更近,而离从长安出发的魏国支援更远的基地,避免被堵在山区。另一方面,选择一个从汉中出发往西的目标,意味着魏国的援军也得从长安出发往西支援,相比之下长安比汉中还更靠东面,支援需要的里程更长。不仅如此,从陇西往长安报警,需要传递军情的距离也更远;诸葛亮从汉中出发后,在山地行军,泄露消息的可能性更小,魏国得到消息的时间就更晚。而且魏国在陇西的军事实力薄弱。
然而缺点在于,虽然诸葛亮从汉中出发离陇西比魏国援军从长安出发离陇西更近,但诸葛亮走的是山路,更难走,更绕,而魏国援军走的绝大部分是平原,可以跑得很快。
另外,实际上诸葛亮走超过 300 公里的山路去进攻陇西的时候,后勤补给已经跟不上了,按照蜀国后来几次北伐的表现,每次蜀国只能准备好约 9 个月的粮草,而再考虑到长途转运,实际能支持诸葛亮作战的时间很短。支持诸葛亮走斜谷、陈仓都不够,何况是往西绕道几百公里山路的陇西呢?
诸葛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出的办法是策反了陇西当地大族,直接在陇西当地获得补给。然而,这并不是说陇西当地人直接就把粮草送到诸葛亮的部队了。需要诸葛亮进陇西后,建立一套转运系统,从陇西当地各处汇集粮草,然后转运到作战前线,这已经相当于一个替代性的行政班子了,这个需要时间,还需要防止这套行政系统受到魏国当地驻军的破坏,所以诸葛亮还得分散军队把没投降的魏军先拔掉。
而对于魏国来说,只要援军进了陇西,就相当于进了诸葛亮的粮仓,陇西无法在当地处于战乱威胁的情况下,还继续汇聚粮草供应诸葛亮,诸葛亮就只能退兵,否则就要断粮了。所以,如果魏国援军进了陇西,实际上诸葛亮这次北伐就失败了,后续也就没有交战的必要了。
所以,第一次北伐的关键在于拖延魏国支援的时间,利用时间差完成对陇西的实质占领和资源整合。
往西进军是为了拖长魏国支援的距离;派赵云做疑兵是为了拖延魏国收到消息后作出判断的时间,曹真带着部队跑去斜谷道了,接到消息当然比在长安更晚,而且被赵云黏住了,那也不是说退就能退的。后来支援陇西的张郃,部队从长安出发,然而张郃本人是从洛阳跑过来的,因为曹真自己被拖在斜谷道了,只能向更远的地方求援。这实际上又耽误了不少时间。
而马谡去街亭堵魏国援军,实际上是拖延魏国援军时间的最后一道防线,守街亭的作用仅占整个拖延计划的一小部分。这道防线仅在魏国援军来得早,而诸葛亮还没来得及拔掉陇西当地守军的情况下才会发挥作用,而走到这一步,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实际上已经岌岌可危了。
张郃的援军只是先锋,如果张郃能顺利进入陇西,那这次战役魏国就已经获胜了,如果不能,那后续还会有更多的援军派来。依照古代的行军速度要求,哪怕只是正常行军,张郃从长安到街亭也只需要 10 天,后续援军需要集结时间,但也只会比张郃晚个集结的时间。马谡即使挡住张郃,如果诸葛亮迟迟不能赶到的话,马谡面对魏国后续援军依然会战败。
而从魏国的角度来看,街亭之战获胜的原因是张郃支援得够快,一方面,判断诸葛亮主攻方向的速度够快;另一方面,张郃大部分时间是平原行军,且是国内行军,依托沿途补给,行军速度快。
所以,街亭之战的关键其实是诸葛亮占领……
凯里欧武
· 浙江马谡立了军令状,诸葛亮为了表达北伐的决心。关张是原始股,虽然立了军令状放了曹操,但是大胜,无关紧要
悟空冲锋
· 上海你这诸葛亮是女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