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的财产如此惊人,为什么清朝第一贪污大案却是甘肃米案?

avatar
关注

事发乾隆年间。

一次捐款行为,偶然揭开了一起捂了七八年的惊天贪污案。

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在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个人捐出 4 万两银子资助国家打仗之后,向来对数字十分敏感的乾隆皇帝不仅没有给王廷赞点赞,还派人去查他的收入来源。

一查,就查出了「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连乾隆自己都说被吓了一大跳。

清朝最大的集团性贪污案,逐渐浮出水面。

这年三月,甘肃爆发苏四十三起义。兰州城内八百守兵,一战就损失了三百。乾隆震怒,直接撤了陕甘总督勒尔谨的职。

最大的头儿都被撸掉了,消息一传开,甘肃地方官都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

甘肃布政使王廷赞,相当于是主管民事和财政的常务副省长,很怕轮到自己遭殃。他去找乾隆的亲信、此时和阿桂一起被派到甘肃督战的和珅,寻求对策。

王廷赞与和珅私交不错,他每次进京都少不了给和珅送银子。和珅建议王廷赞「破财消灾」,让他交出一些银子,资助兵饷,以博取皇帝的好感。

王廷赞于是主动向乾隆上了一道奏折,大意如下:国家正是用兵之际,开销巨大,臣情愿将历年积蓄下来的工资收入 4 万两捐献出来,以资兵饷。

➡️点击继续阅读《和珅的财产如此惊人,为什么清朝第一贪污大案却是甘肃米案?》

万万没想到,乾隆本身是一个十分精明且对数据非常敏感的皇帝。他看到王廷赞的诚意后,甩开奏折,直接责问:「王廷赞仅任甘肃藩司(即布政使),何以家计充裕?其中情节总未能深悉。」意思是,甘肃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地方,一个布政使竟然家道如此充裕,出手就是 4 万两,水很深啊,一定要彻查。

乾隆当即命令在甘肃的大学士阿桂和署理陕甘总督李侍尧,一起密查王廷赞,据实回报。

乾隆反应这么快,是因为他想起另一个人了:前任甘肃布政使、现任浙江巡抚王亶望。

上一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乾隆第五次南巡。王亶望迎接圣驾,把浙江沿线布置得很奢华,遭到乾隆的斥责。谁知,南巡过后就爆发了浙江几个道、州的官员借皇帝南巡之机虚开浮冒进行贪污的案件,乾隆严重怀疑作为浙江主官的王亶望也参与了腐败。王亶望知道乾隆怀疑自己,为了表达诚意,他急忙给浙江海塘工程捐了 50 万两银子。

事情就是这么巧合,甘肃前后两任布政使怎么都是这么有钱的主儿?这引起了乾隆深深的怀疑。

这时候,在前线平叛的阿桂多次在给乾隆的军报中提到,甘肃多雨,导致行军困难。乾隆得报后回想,过去这些年,无论是王亶望还是王廷赞,在奏折中都说甘肃不下雨,经常大旱,需要地方和朝廷拨粮赈灾。

连天气都对不上,这其中一定有猫腻。

几个关键细节一勾连,乾隆命人彻查甘肃的赈灾情况。至此,牵出了一起震动全国的「甘肃冒赈案」,以王亶望为首,前后两任甘肃布政使勾结全省官员,以赈灾为名,组成利益同盟,共谋作弊,肆意侵贪,牵涉总督、布政使以及道、州、府、县官员 100 多人,问题金额高达 1000 多万两。

对于这起「清朝第一贪污大案」,乾隆曾无奈地点评说:「甘省王亶望侵冒监粮诸弊无人不知,而事未败露,竟无一人首先发觉,可见外省官官相护,牢不可破,实可寒心。」

这桩大窝案从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就开始了,隐匿真相长达七八年,期间许多官员调任或升迁离开甘肃,但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举报。

事情源起于「捐监」。

科举是清朝人做官的主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有些人考不上秀才,没法通过科举步入仕途,还可以通过捐钱或捐粮取得监生(国子监学生)资格,称为「捐监」。成为监生后,便享有与秀才同等的权利,可以直接参加乡试考举人,进入官场;也可以靠监生的资格进一步加捐官职,连试都不用考就能做官。

这么一说,大家就都知道捐监是富贵子弟进入仕途的捷径了。这不仅影响国家的正常选官制度,制造社会不公平,而且容易滋生腐败,带坏官场和社会风气。所以……

➡️点击继续阅读《和珅的财产如此惊人,为什么清朝第一贪污大案却是甘肃米案?》

历史区和珅历史上有名的富豪
阅读 407842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原子印油

· 北京
小咯怪和珅蠢啊,直接学蒋家,全家润走收起

那时候是不是不兴这个

亮了(1432)
查看回复(25)
回复
discusser-avatar

羽毛球火

虎扑JR1279805575以和珅的实力,应该很轻松能去日本西域这些国家,但要留在国内等死。应该是为了他全族在国内的前途着想,死他一个人,换全族平安繁荣
收起

他怎么去,把家产换成银票,偷摸跑过去?

亮了(509)
查看回复(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