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轮胎大战:2005美国大奖赛为啥只有6辆赛车发车?

avatar
关注

依然是F1中国站期间的写的专题,原文发表在车区(https://bbs.hupu.com/625856409.html)

在昨天的文章中,途虎养车介绍了F1中最知名的技术供应商。不过,对于新一代的F1车迷而言,“轮胎战争”是个陌生的名词。这里我们回到21世纪初,回忆那个无限轮胎试车和排位赛轮胎的岁月,以及为什么F1再也负担不起如此的战争了。

 米其林Vs普利司通

 随着1997年普利司通进入F1,他们很快与迈凯伦-梅赛德斯一起获得了成功,1998年MP4-13赛车是赛道上最快的赛车,要不是车手的内斗和小失误,使用固特异轮胎的法拉利无法坚持到最后一站。

随着法拉利也转投日本轮胎品牌,在2000赛季,舒马赫和哈基宁的红银世纪大战中,两车都使用普利司通轮胎,这也一举奠定了日本品牌在欧美市场的高端形象。但这样的局面在2001年被打破,随着威廉姆斯牵手雄心万丈的宝马引擎,同时引入的还有米其林轮胎,这一新组合迅速成为法拉利最大的竞争对手,而由于普利司通与法拉利过于紧密的关系,迈凯伦也在随后转投米其林的怀抱,再加上法国品牌雷诺,形成了米其林阵营围攻法拉利的局面。

两家世界级的轮胎制造商在轮胎的设计理念上有根本性的不同,普利司通使用单层橡胶,其弹性较少和磨损后性能较稳定。米其林则使用多层橡胶结构,外层软提供抓地力,内层则提供稳定性。这就导致了米其林轮胎的单圈速度惊人,车手在冲刺时可以发挥出全力,而普利司通轮胎则往往更耐磨,可以执行长距离的比赛策略。

 在轮胎战争的时代,法拉利这样的大车队,拥有一个完整的测试团队,其人数与比赛车队一样,试车手甚至也有自己的“测试”工程师和性能工程师。在没有模拟器的岁月中,不断跑设置,以获得调校数据。

 2002赛季传奇的哥伦比亚Indy500冠军车手蒙托亚驾驶着威廉姆斯FW24赛车拿下了7个杆位,但舒马赫每每依靠罗斯-布朗灵活的现场战术和普利司通轮胎的长距离性能在正赛中胜出。F2002赛车也成为了F1历史中最成功的赛车之一,在17场比赛中拿下了15场。

 2003赛季,见证了米其林对冠军最大的冲击,Kimi和蒙托亚向舒马赫发出了挑战,特别是在炎热的欧洲夏季比赛中,米其林表现远好于法拉利。休赛期后,法拉利提出了上诉,抗议米其林轮胎在受热膨胀后,超出了规则允许的宽度,在FIA的干预下米其林不得不紧急修改轮胎以避免受罚,这让舒马赫得以在蒙扎止住颓势,随后在印第安纳波利斯的大雨中,舒马赫用普利司通半雨胎展现了超强的雨战能力,拉开了关键的领先分数。

2004赛季,由于错误的研发方向,迈凯伦和威廉姆斯都没能真正威胁到法拉利,为了避免法拉利继续一家独大,FIA决定在下赛季引入“赛中不换胎”的新规则,其目的就是用新轮胎把大家拉到一个平面上。

2005年美国大奖赛

 在轮胎规则稳定的时候,普利司通由于合作的大车队少,可以将资源倾泻在法拉利上。但当换用新轮胎时,普利司通发现对手有7支预算充足的车队,而自己只有法拉利可以指望,另外2支车队仅仅是为生存而战。

同时,迈凯伦、威廉姆斯、BAR和雷诺,他们抱团米其林,也与当时F1内部的权利斗争关系密切,这些有厂商背景的车队正在密谋另搞一个赛事,以谋求更好的经济利益,或者至少是威胁这么做,从伯尼那边多分点钱。

2005赛季中,迈凯伦和雷诺很快找到了速度,而法拉利似乎总是受困于排位赛速度,虽然有些正赛中的长距离里能匹配领先车队,但已经退出了总冠军之争。随后我们来到了美国大奖赛。

 一切开始于周五早晨,丰田车手里卡多-宗塔爆胎后发生了侧滑,而拉尔夫-舒马赫的赛车也在13号弯发生了严重事故。很快大家意识到,在这样一条由椭圆形赛道改建的赛道上,事情有些不对了。

 当时丰田车队领队John Howett回忆道,“还好拉尔夫从赛车里爬出来了。他们回看了事故,看起来也是左后轮。我们让特鲁利进站,然后发现了左后轮上有垂直切口。我们问米其林’为啥会这样?’起初米其林认为我们是轮胎打爆了,但不是那会事儿,我们的胎压甚至是比建议的更低……”

“很快米其林告诉我们,有3-4支车队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然后赶紧开会,我们期待米其林能连夜解决问题……”

米其林给丰田的解释是当赛车侧倾入高速弯时会形成一个振动波,和轮胎设计时的震动频率发生了某种耦合,而此时轮胎又受到很大的垂直力,导致了轮胎撕裂。周六早晨,米其林将这事情告知了所有车队。

当时主管F1的赛事总监查理-怀汀进一步解释了问题,“每个轮胎供应商会准备一款最适合这条赛道的主选胎,理论上他们还要再准备一款备份选择,但在轮胎战争的岁月中,备选胎意味着更加激进而不是原来设计时保守的意思……”

米其林车队们建议在最高压力的13号弯做一点改动,但FIA官员拒绝了他们,赛道早就定好了,怎么就你们适应不了?FIA给出的反建议,你们13号弯通知车手松油门,然后每隔10圈进站检查下轮胎,如果有切口,允许你们以安全原因换胎。

就这样,最终所有使用米其林轮胎的车队,在完成暖胎圈后,集体回到了维修区,发车格上发生了惊人的一幕,只有6辆F1赛车。这彻底毁了2005年美国大奖赛,到场的美国车迷的怒火也使得伯尼只能离开这个多金的市场。

新的时代

愤怒的赛事组织者将7支车队和米其林告上了法庭,并最终让F1进入了单一轮胎供应商时代,迫使米其林在2006赛季结束后离开了F1。米其林不愿仅仅做单一轮胎供应商,它希望保留F1轮胎竞争的局面。

普利司通的单一轮胎供应商干了4年后,倍耐力接过了轮胎供应的重任。为了F1的收视率,倍耐力也是很拼的,他们甚至特地设计“不耐磨”的轮胎,以增加进站,让比赛更激烈。换用光头胎以增加抓地力,使用彩色轮胎边条以让电视观众了解车手轮胎的软硬。

但轮胎战争的岁月,时不时被一些老车迷想起,引入新的轮胎供应商的建议也时有提及,韩泰和普利司通也向F1发出过竞标信函。但我想老车迷真正怀念的是那个舒马赫、阿隆索和Kimi挥洒青春的岁月。

不过,这些传奇的F1品牌都有自己的民用胎选择,你可以在领先的一站式养车平台途虎养车,尽情选择经过F1技术检验的米其林、普利司通或者倍耐力。

F1赛车区阿尔本与威廉姆斯车队达成长约
发布于上海阅读 12645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雪鸟楼主

· 上海

马上一晃眼20年了,那20个车手目前还在跑的也就阿隆索了…

亮了(19)
回复
discusser-avatar

虎扑JR1183093389

· 广东

怀念十多年前轮胎大战的时代,每站变数多,大小车队都有可能获胜,确实好看,同时致敬头哥。

亮了(17)
查看回复(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