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7 Max创始版提车&用车体验分享(已更新NOA&001对比)

avatar
关注

之前分享过一篇SU7 Max版的试驾体验,当时对比了一些001和007的试驾/用车感受。结果一个多月以后,我才提到车——这可能也是创始版SU7当中提车最晚的一批了吧,现场甚至已经有非创始版的Max/标准版也在交付中心了……

目前在市里开了大概300km左右,涉及到的场景有高速、城市快速路、一般城市道路、地库,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目前我体验到的这部车用起来之后才体会得到的特别之处吧。

1. 交车、验车、上牌

我们是提前办好了大部分手续,包括保险、开票等,过去就是办临牌手续。小米的北京亦庄工厂店在交付中心直接布了网点,而且我们去的很早,没有排队,10分钟不到就解决了。交车时送了一束花、拍照场景和道具,讲车流程持续了大约25分钟。就我个人感受而言,某些(女)车评人诟病的交车仪式感不够、宣讲不到位,可能在其他地方是存在的,但是肯定不存在于工厂店,这位李姓销售给人的感受很好,包括交付中心的拍照布景和道具,我觉得作为一辆30万的车的交车仪式来讲,可以了。讲解过程中,售前特意给我们讲解了前备箱、充电盖的开合,包括电机号位置,这些都是在上牌验车时一定会经历的一些细节。因为北京的检测场不允许厂家自己提供电机号,一定要实车拓印,之前经历过其他豪华品牌电车验车的不顺利(对就是捷尼赛思),小米工厂店给我留下的印象还是蛮好的。

2. 硬件素质

我打算把驾驶、三电和内饰这些东西放在一起说,作为车的硬件部分。先说结论,肯定是水准之上。

内饰包覆的做工用料、木纹饰板和氛围灯的设计、座椅nappa皮的质感上,都是很不错的。要批评的是方向盘,它的大小和握持没问题,也不是它对不对称,而是包覆材质我觉得手感可能是同级垫底的,包括盘上几个实体按键和滚轮的质感,无论是触摸还是按动,都是相当糟糕,感觉像在操作一个山寨老人机,或是老电器上的实体按键,不知道小米怎么选的元器件。另外转向灯的声音也很难听,一点高级感没有。而转向灯、挡杆的拨动手感,包括中控台的实体按键手感,倒是还OK。

8295带来的车机响应速度、语音语义识别能力没问题,是最快的一档,跟小爱说英语曲目放英文歌都听得懂大半。中控屏幕素质、HUD的投影亮度和锐利度,都比我的22款001 You版要好,强光下看屏幕和HUD都没啥问题,夜里屏幕也不觉得刺眼。空调蛮凉,24度就挺凉的了。后排没有分区空调,算是个缺点。而前排连无线充电板也带着风扇散热,不愧是手机厂造车,确实能保住充电功率,不像很多车企的无线充就是个鸡肋。但这个风扇其实声音蛮大,有时候你停下车也不知车里啥在呜呜,仔细一看是你把手机放充电板上了。另外有人说这个车的大灯不亮,我专门拍照对比了,肯定比22款001亮。这里补充一个不算硬件问题的点,我觉得SU7的倒车影像在显示层面的去噪和抗畸变是非常优秀的,但是为什么它的入库测距,感觉很不准呢?很多条件下,你按它的虚拟方框倒库,是肯定会剐的,还是看后视镜靠谱。说到后视镜,这个无边框后视镜的视野挺好,可是车内的后视镜,又有点小,加上轿跑后挡风本来就小,这个让我有点不适应。化妆镜是我见过最大的,还有柔光灯,女生喜欢。

三电方面,什么8不800v架构的其实没意义,就这么说吧,在北京国贸三期的60kw直流桩上,其他枪全插满,就剩我这最后一个空车位的情况下,还能一分钟内顶满60kw,这种抢桩能力,我觉得是很可以了。当然这也可能是偶然,我没有多次复现这个结果,大家可以自己实验。能耗上,以这辆车的马力,舒适模式+动能回收在轻柔档,能达成单次行程14度多的行驶电耗(从国贸到丽都,10公里路程开了19分钟),还是非常牛的,我开001 You不管再怎么省电的开法,再好的路况和气温,同样的路最低只能开到15.7度左右。但要说一点,SU7的显示电耗跟某些其他车企一样,是行驶电耗,所以看起来开空调对电耗没有影响,其实对实际续航还是有的,它只是不给你显示出来,这点有点鸡贼了。

空间,我觉得它的布局设计上就是先天对车内空间不友好的,它的前后轴电机都往中间放,类似于燃油车的前中置引擎布局+4WD,加上车身比例和C柱曲线向Taycan看齐,最后得来的就是和Model S、Taycan略好一些的乘坐空间感受,不如其他空间优先的长轴B/C级车。你能感受到小米在各种细节上在死命去找补这个先天劣势,包括天幕玻璃掏的很空、电池尽量做薄把地台做低、设计了一大堆的储物空间等等,毕竟他们知道空间对一般消费者来说意味着什么。虽然对于我和我老婆这种不坐后排的人来讲,没什么影响,但确实有比我更矮更胖的朋友(之前在北美生活,开奔驰ML350和帕萨特)在后排一坐下来就说,“这一坐就是轿跑感觉”,那他这话肯定不是在夸后排乘坐体验好了。手套箱的空间设计确实很奇怪,敞口很大,你真把大东西放进去又关不上。座椅坐垫,肯定是偏硬的那一档,但是你如果坐过路特斯的两辆车,你不会觉得这辆车硬。座椅人机工学上,我觉得对我的腰部和肩背压力的缓解也是没问题的,但这就又很主观了。高度跟燃油车比还是高一点,但是在电车里已经是坐姿最低的一档。

再顺便说一嘴音响和防晒这两个经常有人聊的小点。首先北京现在白天28-30度这个温度,我作为一个瘦人,10公里的行程内不开空调是可以的,但是前挡烤胳膊也还是烤的,也别妄想这些涂层啦膜啦能解决什么根本问题。再说音响,扬声器数量够多,放大器功率够大,音乐厅模式的算法声学表现也还可以,能给出一个对耳朵很讨巧自然度又还行的声音,在行车过程中听是容易觉得爽/好听的。可是,对于低频量比较大的、持续有贝斯线的音乐,它很容易让车门产生明显的共振和车内驻波,很不舒服,甚至有些曲目切换到标准模式,也不解决问题。可以去试试杨宗纬的《原色》这张专辑,开到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音量,门板就会滋滋地震起来。有的人不觉得这是个问题,像我就受不了。解决办法,要么调小音量,要么把EQ里的低频显著拉低,要么……这些曲目就别听了。

跟驾驶真正相关的刹车、底盘、转向、NVH这些,也不用琢磨太多,到了这个价位,出不了太大的硬伤,所有东西只有主观喜不喜欢,没有客观垃不垃圾。闭式单腔空簧+CDC带来的体验是很有意思的,韧而不硬,这个我一会展开讲。创始版送的20寸的PSEV胎可以在外观和静音节能之间达成一个比较好的平衡(主动降噪也贡献不小)。问题在于,基础调教和驾驶模式组合出来的性格,到底是不是你喜欢的。如果你不喜欢,上面这些,都是白搭。下面我就聊聊我喜不喜欢的问题。

3. 软件调教&主观感受

所以这辆车的性格,是什么样的呢?我想过用一些车的类比来去形容它,比如大马力版的马自达阿特兹、平价宝马M650i、奥迪S7、帕梅、Model S 100D、加长版Model 3p什么的,但感觉都不是那么合适。怎么说呢,这辆车比你能想去类比的那些车,都更用力地在讨好更多的用户,我觉得它模拟了一种这样的情形:25-35岁的上升期男生,因为驾驶、性能等原因买了这辆车,女生因为外观和细节愿意让男生买这个车,最终在所谓的人车家和其他细节上,让小两口的一个大件消费,变成一个感受持续愉悦的用车体验。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事情,最终当然有一些力有不逮的地方,你可以说是一种不成熟、生涩,也可以说是一种初出茅庐对消费者和行业的敬意,或者说,不油腻。

这辆车在各种驾驶特性上,可以说,会刺激一个喜欢开车的人,想去开快他、玩他的基调,甚至也有可能让一个原来对开车没感觉的人,喜欢上驾驶。它让我最联想到的还是马自达。即便在舒适模式下,SU7 Max的路感也很丰富,转向很轻、虚位很小,沥青铺的好不好,环氧自流平找的平不平,一个减速带的棱是直的还是弯的,驾驶者手上、屁股上都能感受的到,但注意,也仅仅是感受得到,它并不是大吼大叫地给你传递这些东西,让你觉得很颠、车里很多零部件在共振了。这个价位上的很多车更加照顾乘客,不给你提供这些路面信息,而更贵的性能车、跑车,给你提供这些东西的方式可能又比较粗暴。至于这些信息,你是否想去处理它、然后在你的驾驶输入上做出对应的改变,就决定了这个车对你而言,到底是有驾驶乐趣,还是令人不悦了。而不要说不同的人,就是同一个人,不同的心情下,这方面的态度也可能是变化的。所以,高度可自定义的驾驶模式就是非常实用的了。我自己现在摸索下来,在市内开,用中度的转向轻重、31-33的动能回收力度,舒适模式的悬挂阻尼,标准的车身高度,55左右的动力响应,是比较舒服的。可以这么说,北京的路,你只要在法规限速内,你随便怎么开,怎么压,这车都不会让你觉得,咣当,悬挂行程触底了,或者在一些长波路上让你觉得,哎哟,心悬了一下,或者变道超车的时候觉得,哎呀,哪个时机才敢插进去啊。从这个维度上说,它的底盘表现是超越了001和007的。转向手感呢,简单粗暴地说,001最轻一档的转向手感,把阻尼和转向比合在一起考虑,就在SU7中档和最重档之间吧。

那它是不是做到完美了呢?我觉得远远没有。它毕竟还是一辆30万的车,不是300万。首先,无论是转向手感、刹车脚感、还是动能回收,这辆车上只要是分了三档的东西,它都很难有一个挡位在某一个工况下是完全让人觉得满意的。在舒适模式下,油门的零扭矩点是比较好找的,但转向手感极轻、极贼,虽然它的前轴给回来的信息够,所以是比Model S那种又木又贼的电子味好开,但是,还是觉得轻的有点让人发慌。而在运动和运动+模式上,转向手感不错,中心区域会感觉更明确,但油门的扭矩曲线,又会骤然的灵敏起来,轻踩就蹿。动能回收力度从轻柔到标准,也是极其明显的变化,松一点油门车就减速,这就让这部车在运动模式下不好寻找零扭矩点。而转向手感在三档间的变化,是有的,但是变化幅度远没有动能回收和油门响应的变化大。另外,动能回收力度的大小和车身高度调节比其他的调节级别更高,无法包含在自定义驾驶模式的存档里,这个我也不太理解,难道这些属性不都是驾驶场景的一部分吗?

然后要说一说刹车。首先,不下赛道的人,根本不用讨论它什么这么大马力刹不刹得住、热不热衰的问题。我这两天遇到过一次AEB误触发,40km左右的时速,咔嚓就刹住了,那个制动力度比我开过的任何车都大,PSEV的纵向附着力也非常好,所以你只要不瞎开,准没事。根本的问题就只在于调教给你的主观感受爽不爽上面。首先说,刹车的灵敏度是不可调的,在三种模式上,制动力的建立过程是没有任何区别的。虽然说,大部分车基本上刹车都不能调,但是在SU7身上,对于一部连TC和ESC都可以分别8级调、动能回收力度100级可调的车来说,就让人觉得有点违和,毕竟这是完全解耦的电控刹车,按理讲,啥都应该是可调的吧。再就是CRBS的调教,前3分之1段的电制动给的负扭矩,跟松油门给的基本差不多,这一点我也觉得违和,论负扭矩大小,应该无论动能回收力度调到多少,都是松油门<踩刹车的电制动部分,才符合直觉,因为只要人没有完全按单踏板逻辑开车,那么松油门跟踩刹车在人的潜意识里,对应的前方危险程度肯定应该不一样的。第三,刹车整体的线性程度不好,轻中重三段的感觉太明显了,稍微踩深一点,就进入到过大的压力区,浅一点,又很难让车停下来。001也不属于给人很强刹车信心的车,初段也很软,但至少,它第二段也不硬啊!一直踩到底才会有很大的力度出来。这样,看到红绿灯排队之后,松油点和刹车点都好找,能一脚踩出乘车人坐着觉得舒服的减速曲线。

但是吧,小米又的的确确做了一个接近刹停时的“润滑”功能,用来抑制刹车到静止后的点头抬头,这个东西确实别家好像没做过。问题是,以当前SU7的刹车调教,我很容易出现的是前面踩轻了、后面要补踩的情况,那这个时候,系统补偿的那点东西,根本是没法弥补整体出现的重心俯仰变化的,就好像看了一部电影,正片没拍好,最后片尾彩蛋做的挺好。这也有点像那个20秒真男人模式,只是把扭矩曲线调陡,最大输出并没有提高,还降低了。这种小心思、小聪明,在这部车上也是处处可见,各种挂钩了、水槽了、四分之一螺口了,有些很好,但还有一些是没有给消费者提供价值的,只是感动了自己。

我举一个小事啊,可能我孤陋寡闻,还真没见到有人讲这个细节。这个车在舒适模式下,下地库的时候,一旦开始下坡,动能回收力度就自动给你开到最大,搞出了一个越野车陡坡缓降的效果,一个坡刚下到四分之一,如果你不踩油门,这坡都下不去了。那踩油门吧,又会觉得蹿,在下坡蹿可不比平地哦,让人觉得很吓人。到了平地,会给你自动切回去原来的动能回收力度。这事好像完全是自动的,也不能调。最近我发现又有一定概率这个车不会这么做,好像是跳到自定义动能回收力度以后,这个功能就又没了。我不知道它是不是认为,一个不去调节动能回收力度的人,一下坡就容易不会踩刹车了?总之对乘车人来说,这是很不舒服的体验。再结合智驾功能必须得学习完所谓的课程,再通过科目一一样的一个考试,才能开启,以及几次提醒你之后你依然不听的话,智驾就给你屏蔽了要重新考试,包括后排不系安全带会响个不停……你能感受到,小米的工程师想的太多了,就像是一个社恐的人突然要出席一个社交活动,特别想面面俱到,有时候反而不一定周到,还让人觉得有点压力,希望以后OTA能慢慢解决这些问题吧。

4. 总结

无论如何,我老婆和我还是都很喜欢这辆车。我老婆每次下车会忍不住回头看这辆车,而她是一个连库里南都看不上的人。所以,你到底是男是女,爱不爱开车,重视用车体验的哪个维度,SU7都尽量给你做到它大框架内的最好。这里面会有串台的时候,也会有想多了的时候,但更多的时候,他在各个维度都给你70分了,有些长板甚至能到90。你可以吐槽它人格分裂,想赢怕输,样样通样样松,不纯粹,也可以赞赏它的第一辆车就能做到这个水平,很棒,调和了很多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哪怕不是完全成功,但也打了英勇的一仗。但其实,你只有真正买下这辆车,长期去使用,你才会知道。虽然这对任何车来说都适用,但在SU7这辆车上,你甚至可以有后悔药——它的保值率和流通性,产能上来以前,应该比一般的车还好一点。

后面如果有新的体会,还会持续更新哈。

汽车区全新宝马1系官图正式发布小米SU7交付量破万创纪录我买我真买!提车作业分享
阅读 400591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曼霸奥特

· 上海

这车真白

亮了(730)
查看回复(11)
回复
discusser-avatar

毒气室室长

· 上海

“我老婆每次下车会忍不住回头看这辆车,而她是一个连库里南都看不上的人”

亮了(594)
查看回复(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