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据】《崩坏3》(第二部)主线剧情阅读笔记-第3章-(1)
此系列为对《崩坏3》主线以及相关剧情中所引用/化用内容(主要是文学作品)的考据整理。待整理完毕后会以网盘形式分享我搜集到的电子书资源。
部分内容会附带一些点到为止的解读(仅代表个人观点),毕竟有些内容还是有点晦涩的,需要一些创作背景之类的知识辅助理解;同时也欢迎不一样的见解。
大部分只标明出处和进行基础释义,以免造成观点的先入为主,避免越俎代庖剥夺属于每个人的主动思考的乐趣。
本意是为大家理解剧情与独立思考提供方便;若通过这一渠道能够增长见识,拓宽眼界,自然更好,我做的事也算有价值。
*【该内容也将由我本人(B站同名)同步发布于B站专栏,以及B站文七传个火——文七老师的崩坏3主线剧情直播录像下评论区的笔记,但因B站的编辑功能问题,内容会有一定修改。
如果希望对于崩坏3的故事得到一些不一样的思考和理解角度,那在此强推文七老师👍
P.S. 哲学方面自认没那个能力,所以就不做了,但同样会根据文七老师的解读,单独整理出相关的参考书目。】*
【考据】《崩坏3》(第二部)主线剧情阅读笔记-第1章-(1)
【考据】《崩坏3》(第二部)主线剧情阅读笔记-第1章-(2)
特别篇Ⅰ:《希腊神话的象征主义》
特别篇Ⅱ:《思考的纹章学·金甲虫》中的引用
【考据】《崩坏3》(第二部)主线剧情阅读笔记-第1章-(3)
【考据】《崩坏3》(第二部)主线剧情阅读笔记-第2章-(1)
【考据】《崩坏3》(第二部)主线剧情阅读笔记-第2章-(2)
【考据】《崩坏3》(第二部)主线剧情阅读笔记-第2章-(3)
【考据】《崩坏3》(第二部)主线剧情阅读笔记-第3章-(1)
注:原著所谓的“事先张扬”,指的是这场凶杀案的“可预见性”——直到凶案发生的前一刻,除了被杀者,几乎所有人都预见了“这场凶案将会发生”,因为凶手甚至公布了杀人计划。所以重点不在于凶杀本身,而在于“为什么在几乎所有人都知情的情况下凶案依旧发生了”。
注:① 阿甘&小文&大崔:《成龙历险记》:甘!文!崔!(是拉苏、阿奋和周!)
【刀龙?何时来的!】【阿甘甚至可以梗两个(】
② 帕斯塔:就是意大利面(Pasta),对应去他那里吃面。
③ 柯洛克:就是时钟(Clock),对应钟表行学徒的身份。
④ 老许:CV老师是许棕哲,唉唉,实名上网。
⑤ 多尼戈尔(?):灯,灯灯灯灯~【这是多尼Intel,一条死掉的CPU(】
注:出处存疑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Lolita》中并没有类似词句。
【原著便没有,译本自不可能有,除非是私货】
(1). 2000年韩国爱情电影《触不到的恋人》:“人有三样东西不能隐瞒:咳嗽、贫穷和爱。你想隐瞒,反而欲盖弥彰。”【若版本时长为1:36:17,则出现于50:11左右】
(2).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Poor Richard's Almanack·1737》中有相似表达,疑似原型:"Love, Cough, & a Smoke, can't well be hid."
(1). 据说土耳其谚语和意第绪语谚语中有相似的表达,但谚语的查证基本可以说是无用功()
(2). 据说乔治·赫伯特(1593-1633)也曾作过类似表达,但在其诗集《The English Poems of George Herbert》和《Complete Poetical Works Of George Herbert》中我并未找到。考虑到有收录不全的可能,故列为存疑。【不过基本等同于证伪】
注:喻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和小毛病。
注: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译:善于游泳的人淹死,善于骑马的人摔伤。依恃自己的特长,反倒常招灾祸。
(特注:除了前两个,剩余的都是后续主线的成就,成就列表中已给出)
注:原著以南美独立战争领袖与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为主角,以其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为主体展开:揭示他的结局,也展示他的过往。
【从第一章(百年孤影↔《百年孤独》)到第三章,展现的内容终于让我能确定地把它列在这儿了()另,回头一看,妥妥的死亡预告这是……】
注:原著是一篇讲述了一位退伍的老上校和妻子苦等自己的“军工奖和补贴金”以及选举的消息而不得,在专制的压迫剥削下、漫长而绝望的等待中,虽然困窘、挣扎但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清醒和尊严而生活的故事的短篇小说。
【姑且理解为暗喻七术的处境吧】
注:原著中三次叹息(忍受)对三次死亡:
第一次,主人公7岁时得了重病,医生判决其死亡,但可用特殊方法维持生命和发育,达成“活着的死亡”,从此其被置于棺中。“他清楚自己没有死,但还是让自己死于‘死亡’最好,死亡就是他得的病。”
第二次,25岁时主人公的身体停止变化,开始腐朽,他觉得自己正在默默逝去。“他知道自己现在是“真的”死了,他知道这点是因为他的机体正在安安静静地逝去。他像一具真正的、无可置疑的死尸一样沉重,但他觉得这样其实更轻松,连维持死亡的呼吸都不用做了。他的形体将消逝,这是《圣经》上说的那种尘归尘土归土的死亡。”
第三次,母亲承认了主人公的死亡,他将被埋葬。但他觉得能感受到人的话语、植物的气味和虫的鸣叫,进而觉得自己也许还活着,一个活着的人不能被活埋,他由此感到恐惧。然而此时他再怎么努力都已经无法摆脱“死亡”这件事了。 “他已经准备好忍受死亡了,也许他就死于甘心忍受”。
【是一篇有卡夫卡《变形记》味道的短文】
(以下因未展开后续故而只作列出)
即墨百歌
· 广东好好好好好好我又来学习了
薄纱魔怔人
· 广东我记得版里有人说过这几章的标题都是马尔克斯作品改的吧